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HS-SPME-GC-MS结合OAV对乌龙茶树品种制花香型红茶的香气评价
被引量:
4
1
作者
阳景阳
陈远权
+5 位作者
梁贤智
王明释
骆妍妃
覃潇敏
廖春文
巫虹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324,共10页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及感官审评对花香型红茶香气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从鉴定出的54种香气成分中筛选出22种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层次聚类将其分为五类;PCA模型(R^(2)_(X(cum))=0.892,Q^(2)_((cum))=0.645)和OPLS-DA模型(R^(2)_(X(cum))>0.7,Q^(2)_((cum))>0.9)解释率较高,传统品种红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花香型红茶差异香气成分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和2-甲基丁醛,花香型红茶与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成分为β-环柠檬醛、芳樟醇氧化物I、(E,E)-2,4-壬二烯醛、己醛、1-戊烯-3-酮、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和香叶醇;OAV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目标茶类香气特点的分析判断与感官评价基本契合。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花香型红茶呈香物质差异以及优化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树品种
花香型红茶
气味活度值
香气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挥发性风味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谌珍
刘青茹
+3 位作者
周洁蓉
周方林
刘伟
周颖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6期51-54,共4页
为研究电子鼻系统在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利用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包括做青、揉捻、发酵、干燥等阶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W2W,W5S,W1W,W1S为花香型红茶特征风味的主要识别传感器,且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与香气浓...
为研究电子鼻系统在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利用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包括做青、揉捻、发酵、干燥等阶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W2W,W5S,W1W,W1S为花香型红茶特征风味的主要识别传感器,且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与香气浓度感知情况基本符合。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式分析、传感器载荷分析结果表明,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较大,电子鼻系统能够将各阶段样品区分开来,且有一定变化趋势。因此,电子鼻系统可用于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的无损检测,有助于推进茶叶加工的标准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花香型红茶
挥发性风味
形成过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工艺花香型红茶
被引量:
5
3
作者
吴文斌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15-15,共1页
新工艺乌龙茶花香型蜜桃味红茶,根据传统红茶制造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选料台湾茶树青心乌龙,金萱,文山包种茶,黄淡,等高香型乌龙茶茶树品种,在加工技术上采用乌龙茶部分加工制作,进行加工出花香型蜜桃味红茶,制作工艺上采用晒青与综合...
新工艺乌龙茶花香型蜜桃味红茶,根据传统红茶制造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选料台湾茶树青心乌龙,金萱,文山包种茶,黄淡,等高香型乌龙茶茶树品种,在加工技术上采用乌龙茶部分加工制作,进行加工出花香型蜜桃味红茶,制作工艺上采用晒青与综合做青机进行萎调、摇青、加工制作,采取室内空调萎凋流程。如遇到阴雨天采用萎调曹进行青叶萎调,以上是制作新工艺乌龙茶工艺花香型蜜桃味红茶基础。在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在北方市场是比较突出销售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摇青
花香型红茶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4
作者
罗金龙
刘忠英
+3 位作者
杨肖委
范乔
朱梦珍
沈强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为探究新式茶饮基底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风味特征,选用‘黔茶1号’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试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利用感官审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子舌、气相色谱-质谱法...
为探究新式茶饮基底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风味特征,选用‘黔茶1号’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试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利用感官审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子舌、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滋味与香气品质特征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感官品质适宜作为新式茶饮的基底茶。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鲜味强度值分别为15.86和11.27,丰富度强度值分别为10.96和8.41,甜味强度值分别为9.37和8.73,这为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协调滋味提供了味觉基础。花香型绿茶的儿茶素总量为21.86%,是花香型红茶(7.40%)的2.95倍。花香型绿茶和红茶呈鲜味和呈甜味的氨基酸组分含量分别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73.21%和68.77%。花香型绿茶和红茶中分别检测出32种和49种香气组分,其中关键香气化合物分别有15种和17种,1-癸醇和反,反-2,4-壬二烯醛分别为花香型绿茶和红茶中香气贡献最大的物质。‘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适宜作为新式茶饮的基底茶,研究为新式茶饮基底茶的创新和‘黔茶1号’秋茶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基底茶
‘黔茶1号’
花香
型
绿花
花香型红茶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花香型工夫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的区别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金发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3期179-180,共2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种植以及使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人对于茶叶的研究历史久远,也拥有很高的茶叶研究技术,这是世界其它国家还未达到的成就。
关键词
红茶
花香
型
工夫
红茶
传统工夫
红茶
制作工艺
制茶区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牡丹片型花香红茶加工技术
被引量:
2
6
作者
唐彬彬
代详青
+1 位作者
曹坤根
苏鑫
《农技服务》
2020年第11期103-104,共2页
为拓宽贵州红茶产品类别,提高特征品种茶青利用率,以高香型金牡丹茶树品种的对夹叶(成熟叶片)为茶青原料,采用日光萎凋、浪青、自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技术加工成片型花香红茶,评审成品外形呈片状色泽红褐,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滋味...
为拓宽贵州红茶产品类别,提高特征品种茶青利用率,以高香型金牡丹茶树品种的对夹叶(成熟叶片)为茶青原料,采用日光萎凋、浪青、自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技术加工成片型花香红茶,评审成品外形呈片状色泽红褐,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花香馥郁持久,综合得分为92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金牡丹
片
型
花香
红茶
新工艺
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S-SPME-GC-MS结合OAV对乌龙茶树品种制花香型红茶的香气评价
被引量:
4
1
作者
阳景阳
陈远权
梁贤智
王明释
骆妍妃
覃潇敏
廖春文
巫虹颖
机构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324,共10页
基金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科AB23026086)
广西农科院基本业务专项(桂农科2021YT164)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项目(桂农科盟202406-1)。
文摘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及感官审评对花香型红茶香气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从鉴定出的54种香气成分中筛选出22种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层次聚类将其分为五类;PCA模型(R^(2)_(X(cum))=0.892,Q^(2)_((cum))=0.645)和OPLS-DA模型(R^(2)_(X(cum))>0.7,Q^(2)_((cum))>0.9)解释率较高,传统品种红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花香型红茶差异香气成分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和2-甲基丁醛,花香型红茶与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成分为β-环柠檬醛、芳樟醇氧化物I、(E,E)-2,4-壬二烯醛、己醛、1-戊烯-3-酮、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和香叶醇;OAV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目标茶类香气特点的分析判断与感官评价基本契合。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花香型红茶呈香物质差异以及优化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乌龙茶树品种
花香型红茶
气味活度值
香气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Keywords
oolong tea varieties
flowery black tea
odor activity value
aroma components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挥发性风味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谌珍
刘青茹
周洁蓉
周方林
刘伟
周颖
机构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杭州余杭区径山绿神茶苑
出处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6期51-54,共4页
基金
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径山花香红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201712)
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7)
文摘
为研究电子鼻系统在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利用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包括做青、揉捻、发酵、干燥等阶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W2W,W5S,W1W,W1S为花香型红茶特征风味的主要识别传感器,且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与香气浓度感知情况基本符合。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式分析、传感器载荷分析结果表明,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较大,电子鼻系统能够将各阶段样品区分开来,且有一定变化趋势。因此,电子鼻系统可用于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的无损检测,有助于推进茶叶加工的标准化进程。
关键词
电子鼻
花香型红茶
挥发性风味
形成过程
分析
Keywords
electronic nose
flowery black tea
volatile flavor
processing
analysis
分类号
TS272.5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工艺花香型红茶
被引量:
5
3
作者
吴文斌
机构
南平市祥华茶叶有限公司
出处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15-15,共1页
文摘
新工艺乌龙茶花香型蜜桃味红茶,根据传统红茶制造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选料台湾茶树青心乌龙,金萱,文山包种茶,黄淡,等高香型乌龙茶茶树品种,在加工技术上采用乌龙茶部分加工制作,进行加工出花香型蜜桃味红茶,制作工艺上采用晒青与综合做青机进行萎调、摇青、加工制作,采取室内空调萎凋流程。如遇到阴雨天采用萎调曹进行青叶萎调,以上是制作新工艺乌龙茶工艺花香型蜜桃味红茶基础。在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在北方市场是比较突出销售热点。
关键词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摇青
花香型红茶
工艺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4
作者
罗金龙
刘忠英
杨肖委
范乔
朱梦珍
沈强
机构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茶叶学会
出处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成果〔2024〕一般084)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黔农科一般基金〔2024〕13)
+1 种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1〕一般154)
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黔科合支撑〔2020〕1Y004号)。
文摘
为探究新式茶饮基底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风味特征,选用‘黔茶1号’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试制‘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利用感官审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子舌、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滋味与香气品质特征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感官品质适宜作为新式茶饮的基底茶。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鲜味强度值分别为15.86和11.27,丰富度强度值分别为10.96和8.41,甜味强度值分别为9.37和8.73,这为花香型绿茶和红茶的协调滋味提供了味觉基础。花香型绿茶的儿茶素总量为21.86%,是花香型红茶(7.40%)的2.95倍。花香型绿茶和红茶呈鲜味和呈甜味的氨基酸组分含量分别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73.21%和68.77%。花香型绿茶和红茶中分别检测出32种和49种香气组分,其中关键香气化合物分别有15种和17种,1-癸醇和反,反-2,4-壬二烯醛分别为花香型绿茶和红茶中香气贡献最大的物质。‘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适宜作为新式茶饮的基底茶,研究为新式茶饮基底茶的创新和‘黔茶1号’秋茶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
新式茶饮
基底茶
‘黔茶1号’
花香
型
绿花
花香型红茶
风味
Keywords
new-style tea drink
base tea
‘Qiancha No.1’
flower-scented green tea
flower-scented black tea
flavour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花香型工夫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的区别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金发
机构
浙江龙泉地阳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3期179-180,共2页
文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种植以及使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人对于茶叶的研究历史久远,也拥有很高的茶叶研究技术,这是世界其它国家还未达到的成就。
关键词
红茶
花香
型
工夫
红茶
传统工夫
红茶
制作工艺
制茶区别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牡丹片型花香红茶加工技术
被引量:
2
6
作者
唐彬彬
代详青
曹坤根
苏鑫
机构
贵州省凤冈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野鹿盖茶业公司
贵州坤根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农技服务》
2020年第11期103-104,共2页
基金
贵州省质量发展项目[黔质量发展项目(2020)21号]。
文摘
为拓宽贵州红茶产品类别,提高特征品种茶青利用率,以高香型金牡丹茶树品种的对夹叶(成熟叶片)为茶青原料,采用日光萎凋、浪青、自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技术加工成片型花香红茶,评审成品外形呈片状色泽红褐,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花香馥郁持久,综合得分为92分。
关键词
茶叶
金牡丹
片
型
花香
红茶
新工艺
加工技术
分类号
TS2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HS-SPME-GC-MS结合OAV对乌龙茶树品种制花香型红茶的香气评价
阳景阳
陈远权
梁贤智
王明释
骆妍妃
覃潇敏
廖春文
巫虹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挥发性风味形成过程分析
谌珍
刘青茹
周洁蓉
周方林
刘伟
周颖
《农产品加工》
201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乌龙茶工艺花香型红茶
吴文斌
《福建茶叶》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黔茶1号’秋季花香型绿茶和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罗金龙
刘忠英
杨肖委
范乔
朱梦珍
沈强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花香型工夫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的区别
张金发
《农业与技术》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金牡丹片型花香红茶加工技术
唐彬彬
代详青
曹坤根
苏鑫
《农技服务》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