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知-偏好-人格”的传统园林花木人格化研究:以《全唐诗》松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尹以俗 刘娟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科学,首先从... 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科学,首先从花木影响人格发展的“感知-偏好-人格”神经心理过程,构建研究框架;其次,以古代大数据《全唐诗》所见松树为例,基于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方法,发现:(1)诗人偏爱松树,共有3044首描写松树五感景观的唐诗,占比高达6.22%;(2)其中,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和触觉次之,占比分别为82.85%、10.09%和9.23%;(3)松树视觉“青”“霜雪”“孤”“鹤”“风云月”等和听觉“风中松声”共计1432个编码,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松景观偏好,与坚韧不屈、贞节不阿、超凡脱俗的“百木长”松格建立关联。“感知-偏好-人格”研究框架,能较为全面有效地揭示传统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全唐诗》 松树 扎根理论 景观偏好 花木人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