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实验及红外探测器应用研究
1
作者 童欣 夏明 +3 位作者 李淑芬 李家鹏 槐阳 邱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0,共13页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Micro Miniature Refrigerator, MMR)是一种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然而,目前的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的红外探测器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为提升MMR的性能...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Micro Miniature Refrigerator, MMR)是一种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然而,目前的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的红外探测器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为提升MMR的性能,使其满足红外探测器应用需求,建立了MMR计算模型以研究制冷器的流动换热以及工作特性并指导样机制造,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制造了MMR样机,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了针对制冷器结构、材料、流道布置等优化方案,显著提升了制冷性能;进一步提出了能够适配红外探测器的MMR实验样机,该样机能够显著缩短红外探测器轴向尺寸,实现了高温60℃环境下38 s达到126 K制冷温度(使用200 mL气瓶常压下充注50 MPa氩气并将气瓶和样机放入60℃环境下保温2 h),能够满足320 pixel×256 pixel,像元间距15μm的中波红外探测器降温性能需求,并且较国外同类型探测器产品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级节流制冷 性能优化 实验研究 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流动特性数值计算及制冷性能实验研究
2
作者 童欣 李家鹏 +4 位作者 邱杰 夏明 槐阳 谢坤圆 陈俊元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简称MMR)是一种采用微加工工艺制成的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为研究MMR的工作特性,建立了适用于高压力工况下气体物性沿流动方向显著变化的微槽道...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简称MMR)是一种采用微加工工艺制成的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为研究MMR的工作特性,建立了适用于高压力工况下气体物性沿流动方向显著变化的微槽道流动计算模型,该模型与实验验证结果符合良好。进一步在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微槽道换热、制冷器槽道分布和外形尺寸计算。根据计算模型制造了MMR样机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样机流量实验数据与计算模型符合良好。该样机在10 MPa的氮气和氩气工况下分别达到了110 K、119 K的制冷温度,制冷量分别为231m W、479 mW,降温时间分别为250 s、70 s优于国外MMR性能,并且能够满足红外探测器对于节流制冷器的制冷性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级节流制冷 微尺度流动 计算模型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温度分布对热电制冷芯片热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许国良 段洋 +1 位作者 黄晓明 陈新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0,共7页
在工程应用中,热电制冷(TEC)芯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在理想均温工况工作,即出现局部高温的情况。本文通过设定的非均匀温度分布来模拟热端散热不良工况,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工作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不同热端工作温度(t_h... 在工程应用中,热电制冷(TEC)芯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在理想均温工况工作,即出现局部高温的情况。本文通过设定的非均匀温度分布来模拟热端散热不良工况,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工作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不同热端工作温度(t_h:20~40℃)、高温区最高过余温度(θ_m:5~30℃)、高温区面积常数(ω:7/16~12/16)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工况下TEC芯片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相对制冷量偏差达到-8.788%,相对功率偏差达到2.608%,相对COP偏差达到-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制冷芯片 制冷 COP 散热不均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制冷焦平面热像仪温度控制设计 被引量:20
4
作者 樊松波 李庆辉 林虹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2,共4页
在分析法国ULIS公司生产的320×240长波红外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探测器UL01011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论述了微测辐射热计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温度控制的必要性,指出了温度控制设计的实质。并讨论了单片机、线性模式单芯片... 在分析法国ULIS公司生产的320×240长波红外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探测器UL01011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论述了微测辐射热计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温度控制的必要性,指出了温度控制设计的实质。并讨论了单片机、线性模式单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和开关模式单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温控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使用AD公司生产的全新单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ADN8830的温控设计方案,以该芯片为核心设计出适合320×240长波红外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探测器UL01011的温度控制电路,该电路能够把焦平面阵列温度变化控制在30±0.01℃范围内,使探测器工作在最佳温度。该方案功耗低、效率高、体积小,是一种较好的温控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 温控 微测辐射热计 制冷焦平面热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N8830的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4
5
作者 任其干 谭钦红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18-1721,共4页
高精度的温控系统是实现高性能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设计的关键。针对非制冷焦平面阵列像元温度保持恒定可以提高测试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DN8830单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的温控系统设计。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控制数模转换芯片... 高精度的温控系统是实现高性能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设计的关键。针对非制冷焦平面阵列像元温度保持恒定可以提高测试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DN8830单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的温控系统设计。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控制数模转换芯片DAC为ADN8830提供不同的目标温度设置电压,从而实现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焦平面阵列像元温度的恒定。最后,通过对所设计电路进行测试表明,相比于由单片机m cu实现的电路,该电路具有温度控制精度高,配置灵活,功耗低、体积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温度控制 芯片热电制冷器控制器ADN8830 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AD73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U液体冷却器件及冷却液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石育佳 王秀峰 +3 位作者 王彦青 赵童刚 门永 康文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56-60,共5页
综述了目前关于计算机CPU散热的3种液体冷却系统(大器件液冷循环系统、热管冷却系统和液体喷射冷却系统)及所采用的多种冷却液(水、液态金属和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比较了3种液冷器件和3种冷却液的优缺点,指出热管冷却系统和纳米流体更... 综述了目前关于计算机CPU散热的3种液体冷却系统(大器件液冷循环系统、热管冷却系统和液体喷射冷却系统)及所采用的多种冷却液(水、液态金属和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比较了3种液冷器件和3种冷却液的优缺点,指出热管冷却系统和纳米流体更加具有竞争优势;最后展望了CPU冷却器件和冷却液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散热器 芯片制冷 液体冷却 冷却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U散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高翔 凌惠琴 +1 位作者 李明 毛大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48-52,共5页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为CPU提供有效的散热方案成为电子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CPU热障问题,着重讨论了热管、微通道和制冷芯片3种新型微冷却方式的发展现状、传热原理以及应用前景,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为CPU提供有效的散热方案成为电子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CPU热障问题,着重讨论了热管、微通道和制冷芯片3种新型微冷却方式的发展现状、传热原理以及应用前景,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冷却技术 热管 微通道 制冷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类型CPU散热器的物理原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姚荣辉 李存志 《现代电子技术》 2002年第8期21-23,共3页
介绍两种散热器半导体致冷散热器及量子管道致冷散热器的物理原理。
关键词 CPU 散热器 物理原理 帕尔粘效应 制冷芯片 制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1620实现的X射线采集板温度自动控制
9
作者 赵红怡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2-64,共3页
DR是目前非常先进的X射线成像技术 ,将其X射线采集板工作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范围可采集更好的图像。本系统采用PC和单独控制双模块分别控制温度 ,利用半导体传感器DS16 2 0进行四路温度采集 ,通过单片机和PC串口通信 ,用PC通过半导体制... DR是目前非常先进的X射线成像技术 ,将其X射线采集板工作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范围可采集更好的图像。本系统采用PC和单独控制双模块分别控制温度 ,利用半导体传感器DS16 2 0进行四路温度采集 ,通过单片机和PC串口通信 ,用PC通过半导体制冷芯片来控制X射线采集板的工作温度 ,在通信故障时也可以通过单独控制模块来控制采集板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采集板温度 自动控制 双模块控制 串口通信 半导体制冷芯片 DS1620芯片 医学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