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的关系Ⅰ.植被环境质量分析 被引量:67
1
作者 程占红 张金屯 +1 位作者 上官铁梁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765-1773,共9页
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 ,探讨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保护站~冰口凹段 ,敏感水平不断增大 ,景观重要值不断减小 ;冰口凹到 ... 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 ,探讨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保护站~冰口凹段 ,敏感水平不断增大 ,景观重要值不断减小 ;冰口凹到 2 4 2 0 m段 ,敏感水平开始逐步减小 ,景观重要值则不断上升 ;2 4 2 0~ 2 5 80 m段 ,敏感水平又开始逐步回升 ,景观重要值则又迅速下降。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 ,呈一条波动且渐趋上升的曲线。但阴生种比值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其相互关系相吻合 ,且与植被现状大体一致 ,反映了整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旅游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同时 ,距游径的水平距离对植物群落及其景观特征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芦芽山旅游开发现状 ,与实际状况大致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 植被环境 群落景观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 阴生种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分类和排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林峰 张金屯 +1 位作者 周兰 邵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SOM将60个森林样地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各类型在排序图上都有其分布范围和界限,且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说明分类和排序结果合理,可较好地揭示... 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杄林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SOM将60个森林样地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各类型在排序图上都有其分布范围和界限,且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说明分类和排序结果合理,可较好地揭示群落间的生态关系;通过环境因子梯度的可视化方法,确定海拔、坡位和坡度是影响该地区青杄林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子,揭示群落、物种及植被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SOM网络适用于表征群落生态特征及探索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将其应用于自然保护方面,将有利于对不同植被类型进行分类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青杄林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分类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林的分类及排序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林峰 张金屯 +1 位作者 周兰 邵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4-611,共8页
根据60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9个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 根据60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9个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青林各群落类型在第一轴有明显分异,而第一轴主要反映了海拔和坡位的梯度,因此青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受海拔和坡位的影响,从而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3)环境因子的蒙特卡罗随机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海拔、坡位和土壤pH对群落分布具有显著影响(P<0.05),坡度、坡向和凋落物层厚度的共线性作用较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和土壤pH的独立解释量依次减小,海拔、坡位是影响青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青林 TWINSPAN RDA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价值评估 被引量:7
4
作者 亢新刚 陈光清 刘建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即以经营成本为基础或以游客的费用为基础 .该文通过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游客的问卷调查 ,求算出游客的支付意愿和时间价值 ,二者之和就是旅游区的森林旅游资源价值 。
关键词 游憩价值 支付意愿 时间价值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旅游资源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建荣 吴丽荣 +1 位作者 王建萍 宫树龙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41-42,共2页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繁殖 种群数量 西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松鼠生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建荣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71-172,共2页
20 0 0~ 2 0 0 2年的 4~ 10月 ,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松鼠 (Sciurotamiasdavidianus)的生态进行了研究。表明该鼠的种群密度在全区为 3.33只 /km2 ,5~ 7月为繁殖期 ,年繁殖 1次 ,每胎产仔 3~ 5只 ,产后 4 8天小鼠与母... 20 0 0~ 2 0 0 2年的 4~ 10月 ,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松鼠 (Sciurotamiasdavidianus)的生态进行了研究。表明该鼠的种群密度在全区为 3.33只 /km2 ,5~ 7月为繁殖期 ,年繁殖 1次 ,每胎产仔 3~ 5只 ,产后 4 8天小鼠与母鼠分居。岩松鼠喜食松籽及农作物种子 ,在食物组成中植物性食物占 90 .2 8% ,动物性食物占 9.7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岩松鼠 生态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吴丽荣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4-595,共2页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我国特产鸟类,在山西为留鸟.2002~2004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 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我国特产鸟类,在山西为留鸟.2002~2004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 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窝产卵3~5枚,卵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为97.44%,巢内育雏12~1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鹛 生态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麻雀的生态资料 被引量:4
8
作者 吴丽荣 王建萍 宫树龙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2000~200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麻雀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麻雀在本区最早迁来为5月4日,最晚迁离为9月24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0 64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0 79只。最早营巢期为6月1日,最早产卵期为6... 2000~200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麻雀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麻雀在本区最早迁来为5月4日,最晚迁离为9月24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0 64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0 79只。最早营巢期为6月1日,最早产卵期为6月9日,窝卵数4~6枚,最早孵化期为6月13日,孵化期12~13天,孵化率为84 44%;巢内育雏期为13~14天,巢外育雏期为8~9天,幼鸟成活率为86 84%,繁殖力为2 11只。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75 43%,植物性食物占24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麻雀 生态 繁殖 食物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紫啸鸫的繁殖生态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邱富才 吴丽荣 王建萍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紫啸鸫 繁殖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松鸦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丽荣 王建萍 宫树龙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68-170,共3页
1999~ 2 0 0 2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松鸦 (Garrulusglandari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区松鸦主要分布在海拔 16 0 0~ 2 10 0m的针阔混交林带 ,分布率为 4 3.4 8% ,种群遇见率为 0 .5只 /km ;4~ 7月为松... 1999~ 2 0 0 2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松鸦 (Garrulusglandari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区松鸦主要分布在海拔 16 0 0~ 2 10 0m的针阔混交林带 ,分布率为 4 3.4 8% ,种群遇见率为 0 .5只 /km ;4~ 7月为松鸦的繁殖期 ,5月 5日~ 6月 9日为产卵高峰期 ,窝卵数为 3~ 6枚 ,孵化期为 16~ 17天 ,孵化率为94 .2 9% ,巢内育雏期 19~ 2 0天 ,幼鸟离巢率为 90 .91% ;松鸦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 ,占总食物量的 5 3.1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松鸦 繁殖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灰头鹀的繁殖记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建荣 王建萍 +1 位作者 吴丽荣 宫树龙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2期98-98,共1页
1998~ 2 0 0 0年 4~ 9月 ,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灰头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该鸟每年 4月 11日~ 14日迁来 ,居留期 15 0~ 15 1天 ,5月下旬进入繁殖盛期。营巢期 5~ 6天 ,窝卵数 4~ 5枚 ,孵卵期 11~ 12天 ,孵化率77 8%,离巢率 85 ... 1998~ 2 0 0 0年 4~ 9月 ,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灰头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该鸟每年 4月 11日~ 14日迁来 ,居留期 15 0~ 15 1天 ,5月下旬进入繁殖盛期。营巢期 5~ 6天 ,窝卵数 4~ 5枚 ,孵卵期 11~ 12天 ,孵化率77 8%,离巢率 85 7%,巢内育雏 8~ 9天 ,巢外育雏 6~ 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灰头Wu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太平鸟冬季种群密度及食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富才 王建萍 +1 位作者 吴丽荣 郭建荣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2期84-85,共2页
关键词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太平鸟 冬季 种群密度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戴胜繁殖生态初步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丽荣 郭建荣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1-252,258,共3页
2003~2005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戴胜Upupa epop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戴胜在本区为夏候鸟,多在林缘耕地栖息,巢多筑于树洞中或岩隙岸堤的洞穴里,窝卵数6~7枚,卵均重4.1g。孵化期17—18d,育雏期26~28d。
关键词 戴胜 繁殖生态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建萍 《野生动物》 2010年第5期259-261,297,共4页
2007~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星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2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43只/km;繁殖期为4~7月,... 2007~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星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2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43只/km;繁殖期为4~7月,最早产卵期为4月19日,窝卵数为3~5枚,孵化期为17~18 d,孵化率为83.2%,巢内育雏期18~19 d,幼乌离巢率为96%;星鸦的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总食物量的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鸦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繁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燕的迁徙和繁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爱生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2期200-204,共5页
2010~ 2012年4~11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岩燕种群的迁徙、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岩燕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入本区为4月28日,最晚迁出为11月2日.岩燕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2~3d,居留期相对稳定.繁殖前遇... 2010~ 2012年4~11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岩燕种群的迁徙、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岩燕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入本区为4月28日,最晚迁出为11月2日.岩燕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2~3d,居留期相对稳定.繁殖前遇见率为1.5只/km,繁殖后遇见率为2.1只/km.繁殖期为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17日,大量岩燕的营巢时间为5月下旬.巢营于临近河流、湿地附近的岩壁和土崖洞穴中.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8~9d.巢呈碗状,以少量细草茎叶为框架,由大量苔藓、地衣、泥土和唾液浇筑而成,十分结实和精致.筑好巢后1~2d开始产卵,最早产卵期为5月28日,日产1枚,窝卵数3~5枚,产齐卵的第二天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 ~ 15 d,孵化率为93.3%.巢内育雏期19 ~20 d,雌雄鸟共同育雏.此研究结果对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资源监测和科学保护提供一定依据.岩燕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在育雏时期,亲鸟喂育幼鸟的食物全部为昆虫类,所以岩燕对湿地周围的农林生产很有好处,应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燕 迁徙 繁殖研究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居民搬迁的住宅选址研究
16
作者 王梦迪 张昆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2期99-103,108,共6页
针对自然保护区内居民搬迁的住宅选址问题提出了一条基于GIS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设想了搬迁核心区居民的场景。本着就近搬迁的原则,以研究区内的地形、交通、水资源以及居民聚集性为影响因子,借助GIS缓冲... 针对自然保护区内居民搬迁的住宅选址问题提出了一条基于GIS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设想了搬迁核心区居民的场景。本着就近搬迁的原则,以研究区内的地形、交通、水资源以及居民聚集性为影响因子,借助GIS缓冲区、叠加分析功能划定适宜建造新住宅区的地块,再以面积大小和地块的形状指数为评价指标确定最终选址方案,并对提出的选址方法进行优劣势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搬迁 住宅选址 形状指数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萍 《野生动物》 2012年第4期184-186,共3页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较为敏锐和隐蔽,常能听到叫声,但很少暴露在人前。四声杜鹃在本区的种群密度6、7月最大,每公里遇见数分别为1.17只和1.25只;在8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公里遇见数0.47只,种群密度平均为0.89只/km。该鸟为卵寄生性繁殖,自己不营巢,本区发现雌鸟把卵产在山噪鹛的繁殖窝里,让山噪鹛代其孵化和育雏,本窝寄生卵2枚,卵重3.3 g和3.5 g,卵大小为22×17 mm~23×18 mm。卵经山噪鹛义鸟孵化18 d后出壳,雏鸟仍由山噪鹛喂育14 d后离巢。四声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量占总食物量的95.5%,其中松毛虫所占比例最大,占昆虫食物重量的24.1%。该鸟为重要的农林益鸟,应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四声杜鹃 生态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斑翅山鹑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建萍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3期316-319,共4页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孵化率93.8%,成活率88.6%,繁殖力6.5只;雏在巢时间5~7 h,雏鸟早成性,雌雄鸡共同完成巢外育雏。近年来,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翅 繁殖生态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概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建荣 《野生动物》 2007年第5期47-49,55,共4页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目前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4种;脊椎动物26目68科300种;其中鸟类有17目47科248种,兽类有6目15科41种,两栖爬行类有3目6科11种,真菌种类有9目26科75种;是华北地区有重要...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目前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4种;脊椎动物26目68科300种;其中鸟类有17目47科248种,兽类有6目15科41种,两栖爬行类有3目6科11种,真菌种类有9目26科75种;是华北地区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钰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8期101-102,共2页
通过分析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晰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限制性因素,以改善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为目标,分区管理重点推进,通过林草修复维护原始生境,通过环境提升改善环境基底,通过河流生... 通过分析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晰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限制性因素,以改善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为目标,分区管理重点推进,通过林草修复维护原始生境,通过环境提升改善环境基底,通过河流生态修复恢复水生生境,通过加强科研宣教强化公众意识,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本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