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韦贞伟 陈超 +2 位作者 熊先勤 张园 李复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8-262,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与马铃薯间作模式下大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综合分析
2
作者 赵塔 杨丽娥 +8 位作者 官秀娇 杨晓梦 普晓英 李霞 杨砚斌 杨加珍 李叶 和习琼 曾亚文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2-846,共15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与马铃薯间作种植优异的大麦品种,以64份云南大麦品种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及不同棱形大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表现、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并对间作...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与马铃薯间作种植优异的大麦品种,以64份云南大麦品种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及不同棱形大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表现、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并对间作下64份大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与马铃薯间作综合表现较好的大麦品种。结果表明:(1)64个大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单株秆重的遗传变异程度均较高,其中间作模式下株高、茎粗、旗叶长等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2.0);(2)单作和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的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穗密度和千粒重均高于多棱大麦,而多棱大麦的节间长度、茎粗、旗叶宽、单株秆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均高于二棱大麦;(3)与单作相比,大麦有效穗数、节间长度、茎粗、结实率、单株秆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及产量在间作模式下均下降,但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大麦与马铃薯间作体系有优势,且多棱大麦与马铃薯的间作优势强于二棱大麦与马铃薯间作;(4)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大麦产量主要与单株穗重和单株粒重显著相关;(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间作模式下64份大麦品种可划分为矮秆中产、中秆低产、高秆低产、矮秆高产等四大类,其中矮秆高产类的性状特征较符合间作下高产优质大麦品种要求。经主成分分析,在64份大麦品种中,矮思82秆1、MF21-30、云稞1号、MF20-16和云饲麦16号的综合性状较优,可作为最适宜与马铃薯间作的优良大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大麦 马铃薯 农艺性状 产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圆 熊先勤 +1 位作者 陈超 卢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91,共5页
为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保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单作为对照,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和芜菁甘蓝-马铃薯的相对产量及产值。结果表明:1)芜菁甘蓝... 为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保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单作为对照,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和芜菁甘蓝-马铃薯的相对产量及产值。结果表明:1)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在30%~40%,高于单作,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2)整个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种植模式从0~15cm土层至60~75cm土层水分有6%~9%递增;3)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芜菁甘蓝产量相比单作提高38.4%,其土地当量比(LER)为2.34(〉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产值为130 669.69元/hm^2,高于单作,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结论: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保持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甘蓝 马铃薯 间作体系 土壤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玉米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
作者 赵德超 王安贵 +5 位作者 刘鹏飞 张素杰 赵玉文 李才盛 雷义 申晓雪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5期80-83,共4页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模式,能有效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为探索马铃薯与玉米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综合产出高、经济效益明显的间作模式指导生产,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排列,...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模式,能有效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为探索马铃薯与玉米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综合产出高、经济效益明显的间作模式指导生产,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排列,以行数为单位,分别设马铃薯玉米1∶1、2∶1、2∶2、4∶2和2∶4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生产成本、产量及产品单价等因素的基础上,计算各处理纯收益,处理3(马铃薯玉米2∶2模式)最高,为1362.9元/667 m^(2);处理4(马铃薯玉米4∶2模式)次之,为1186.5元/667 m^(2);处理5(马铃薯玉米2∶4模式)最低,仅733.9元/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河哈河上源区域幼龄锦绣海棠果园间作马铃薯模式
5
作者 孙鹏飞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143-144,共2页
辽宁省西部凌河哈河上源区域是优质抗寒苹果锦绣海棠的优质栽培区域,近年来,抗寒优质的中型苹果锦绣海棠发展规模和速度较快,已经成为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主要苹果栽培树种。与此同时,锦绣海棠树体行间在栽植后的3~5年内,行间土地可以实... 辽宁省西部凌河哈河上源区域是优质抗寒苹果锦绣海棠的优质栽培区域,近年来,抗寒优质的中型苹果锦绣海棠发展规模和速度较快,已经成为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主要苹果栽培树种。与此同时,锦绣海棠树体行间在栽植后的3~5年内,行间土地可以实施有效利用。实践证明,锦绣海棠果园行间实施马铃薯间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果园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果园土壤结构的改良。本文对凌河、哈河上源地区优质苹果锦绣海棠间作马铃薯模式与技术推广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河哈河 上源区域 锦绣海棠 马铃薯 间作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宁县马铃薯套作芜菁甘蓝模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师家芸 王荣芳 肖昌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3期114-114,117,共2页
为探索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套种效益,提高贵州高寒山区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研究了洋萝卜、灰萝卜、芜菁和马铃薯的套种模式。结果表明,几种套种模式中以芜菁甘蓝间作马铃薯效益最高,可改进贵州高寒山区农作物传统的耕作制度,提高土... 为探索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套种效益,提高贵州高寒山区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研究了洋萝卜、灰萝卜、芜菁和马铃薯的套种模式。结果表明,几种套种模式中以芜菁甘蓝间作马铃薯效益最高,可改进贵州高寒山区农作物传统的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畜牧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甘蓝 马铃薯 间作 产量 经济效益 贵州威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傅泳维 张振华 +3 位作者 涂敏 蔡海滨 张红骥 于德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7-1867,共11页
本研究以橡胶单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后胶园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相比橡胶单作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 本研究以橡胶单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后胶园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相比橡胶单作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养分影响排序为:剑川红>紫薯>大牛角,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排序为:大牛角>剑川红>紫薯。胶园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品种对土壤特定菌群丰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趋势是显著降低特有细菌如绿弯菌门(Chloroflexi)、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等的丰度,显著增加特有真菌如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梳霉门(Kickxellomycota)等的丰度。LEfSe分析发现间作马铃薯富集了一些参与物质循环或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大牛角、紫薯和剑川红分别富集了16、26和31种标志微生物。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与胶园土壤特定细菌、真菌门丰度有显著相关性,养分和酶活性增加,降低细菌门丰度,增加真菌门丰度。综上所述,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了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特定细菌门和增加特定真菌门的丰度;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其富集不同有益微生物相关。本研究为胶园林下间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马铃薯 间作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豆类间作对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万猛虎 满本菊 +6 位作者 刘威帆 刘昊 马风兰 马小英 李涛 刘吉利 吴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70-2080,共11页
马铃薯连作会产生诸多危害,研究与豆类作物间作对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选择适宜的马铃薯栽培模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 马铃薯连作会产生诸多危害,研究与豆类作物间作对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选择适宜的马铃薯栽培模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宁夏海原县开展,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置马铃薯单作(IP)、大豆单作(IS)、蚕豆单作(IB)、马铃薯与大豆间作(PS)、马铃薯与蚕豆间作(PB)5种种植模式,测定马铃薯叶片碳代谢、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与豆类作物间作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加群体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中以马铃薯与大豆间作(PS)表现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碳氮代谢各指标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碳代谢关键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与氮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豆类作物间作时,可溶性糖、蔗糖磷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硝酸还原酶对马铃薯产量的提升起主导作用。马铃薯与豆类间作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马铃薯与大豆间作(PS)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为1.20,表现出显著的间作优势。综上,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与豆类间作可显著提升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酶活性,进而提高群体产量。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区,为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可推广马铃薯与豆类间作模式,以马铃薯与大豆间作最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豆类 间作 碳氮代谢酶 土地当量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二作区玉米/秋马铃薯不同行比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乔冰洁 杨小华 +3 位作者 吴静 宋春林 蒋飞 徐宝连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6,共7页
为探究等带宽条件下玉米/秋马铃薯不同间作行比对秋季马铃薯生长及遮阴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中原二作区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推广应用的玉米/秋马铃薯间作模式,设计T1(玉米/秋马铃薯=1/1)、T2(玉米/秋马铃薯=1/2)、T3(玉米/秋马铃薯=1/3)、... 为探究等带宽条件下玉米/秋马铃薯不同间作行比对秋季马铃薯生长及遮阴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中原二作区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推广应用的玉米/秋马铃薯间作模式,设计T1(玉米/秋马铃薯=1/1)、T2(玉米/秋马铃薯=1/2)、T3(玉米/秋马铃薯=1/3)、T4(玉米/秋马铃薯=1/4)、T5(玉米/秋马铃薯=2/2)、T6(玉米/秋马铃薯=2/3)、T7(玉米/秋马铃薯=2/4)共7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行比间作下马铃薯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处理中,T2处理较T5处理产量显著增加9.74%,增产效果明显;马铃薯的株高随着玉米/秋马铃薯行比的减小而减小;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不显著;T2处理较T7处理的日均土壤温度显著降低8.9%,日温差显著降低46.7%。综合分析,针对中原二作区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玉米与秋马铃薯等带宽间作模式,1行玉米间作2行秋马铃薯的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秋马铃薯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 行比 生长环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枣树间作马铃薯、甘蓝一年三收高效栽培技术
10
作者 潘晖 《农村科技》 2017年第6期43-45,共3页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实行枣树滴灌早熟马铃薯、甘蓝种植,合理配置作物种植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实现一年三收,667米~2纯经济效益达到3 900元。
关键词 枣树间作 早熟马铃薯 甘蓝 高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大豆不同间作模式试验初报
11
作者 杨飞 刘东川 +3 位作者 岳少莉 马俊花 杜伟 于丽 《天津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23-25,共3页
为研究马铃薯与大豆复合种植最佳配比,文章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豆品种东升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间作模式试验,以单种马铃薯为对照(CK)。结果表明,马铃薯与大豆间作以马铃薯起垄覆膜2行种植和大豆平地覆膜3行种植,即“2+3”模式的... 为研究马铃薯与大豆复合种植最佳配比,文章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豆品种东升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间作模式试验,以单种马铃薯为对照(CK)。结果表明,马铃薯与大豆间作以马铃薯起垄覆膜2行种植和大豆平地覆膜3行种植,即“2+3”模式的两茬作物全年产量和产值最高,全年产值达到2363.40元·667 m^(-2),比单种马铃薯纯收益增加426.10元·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间作马铃薯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表现
12
作者 何志贵 《种子科技》 2024年第21期35-37,共3页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在贵州省福泉市开展大田试验,探讨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的效果,这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研究发现间作模式显著优于单一种植。特别是黔芋8号品种,...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在贵州省福泉市开展大田试验,探讨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的效果,这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研究发现间作模式显著优于单一种植。特别是黔芋8号品种,在间作模式下单薯质量显著提高至105.12 g,单株产量达到0.61 kg,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至13.17 t/hm^(2)。这一结果强调了间作模式在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上的优势,并对未来农业实践及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间作马铃薯 马铃薯农艺性状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试验
13
作者 王波 王美仙 陈慧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28期25-26,共2页
该试验旨在探讨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比了间作组与对照组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数、分支数、匍匐茎数、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及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与玉米间... 该试验旨在探讨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比了间作组与对照组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数、分支数、匍匐茎数、单株结薯数、单薯质量及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显著促进了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种植 生长特性 产量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果园间作马铃薯对刺梨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14
作者 王梦柳 陈健 +1 位作者 张怀山 周玉萍 《农技服务》 2024年第2期48-50,共3页
为节约刺梨果园除草等生产成本、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以云薯108号马铃薯为试材,探究刺梨果园间作马铃薯后的表现及对刺梨高度、新梢长度、冠幅、开花数目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同时评价对刺梨结果数、单果重、单株产量、总产量的影响,... 为节约刺梨果园除草等生产成本、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以云薯108号马铃薯为试材,探究刺梨果园间作马铃薯后的表现及对刺梨高度、新梢长度、冠幅、开花数目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同时评价对刺梨结果数、单果重、单株产量、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果园间作马铃薯后的复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刺梨果园间作马铃薯能促进刺梨生长,与自然生草的刺梨比较,间作马铃薯后的刺梨冠幅由156.33 cm×135.67 cm提高到178.00 cm×151.33 cm,新梢长度从7.67 cm增长到10.95 cm,植株高度由125.00 cm增高到147.33 cm;间作马铃薯后刺梨的成花和坐果数分别由469.67朵、372.00个提高到679.67朵、630.67个;刺梨单果重、单株产量分别从13.63 g、5.07 kg提高到15.61 g、11.57 kg,产量由557.7 kg/667m^(2)增加到1272.7 kg/667m^(2);刺梨果实纵横径从21.57 mm×32.62 mm增大到23.71 mm×36.60 mm。刺梨果园间作马铃薯的管理模式能提升刺梨果园的复合经济效益,可获得净收益3563元/667m^(2),可在六盘水相似地区的刺梨果园推广间作马铃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间作 马铃薯 生长发育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宁县幼龄苹果园间作马铃薯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15
作者 张喜凤 《果农之友》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苹果也不例外,一般苹果结果最佳的年限在25年以内,树龄超过25年,树势开始变弱,生产优质果的难度加大,树龄越大,所产的优质果率越低,生产效益越低,因而在苹果生产中控制树龄适宜,是获得最佳效益、降低生...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苹果也不例外,一般苹果结果最佳的年限在25年以内,树龄超过25年,树势开始变弱,生产优质果的难度加大,树龄越大,所产的优质果率越低,生产效益越低,因而在苹果生产中控制树龄适宜,是获得最佳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老化苹果树适时淘汰挖除更新是苹果主产区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在苹果主产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苹果,苹果树挖除后,群众的收入会大幅度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果率 苹果主产区 马铃薯 苹果园 苹果生产 主要经济来源 最佳效益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16
作者 李娟 吴佳海 +6 位作者 范高领 吴仙 牟琼 雷霞 冉伟男 徐景峨 王清峰 《农技服务》 2023年第11期82-85,共4页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于2021—2022年开展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分析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该种植模式全年合计纯收入为4995.23元/667m2元,经济效益显著。为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于2021—2022年开展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分析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该种植模式全年合计纯收入为4995.23元/667m2元,经济效益显著。为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介绍在该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花溪芜菁甘蓝 辣椒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燕麦间作对马铃薯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吴娜 刘晓侠 +1 位作者 刘吉利 鲁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5-72,共8页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研究了4种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2∶2(P2O2)、2∶4(P2O4)、4∶2(P4O2)、4∶4(P4O4)]对马铃薯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间作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显...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研究了4种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2∶2(P2O2)、2∶4(P2O4)、4∶2(P4O2)、4∶4(P4O4)]对马铃薯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间作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显著下降,随着第1茬燕麦的收获,间作马铃薯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和更广阔的生长空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使SLW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成熟期间作LAI高于单作。整个生育期P4O4处理的LAI和叶绿素总含量(Chla+Chlb)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在开花期,与单作相比,间作马铃薯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显著提高;成熟期,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开花期相反。与单作相比,间作马铃薯由于增加了单株块茎重、单株商品薯重,减少了小薯个数,而使产量显著增加,P4O4产量最高。马铃薯/燕麦间作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各间作处理经济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其中P4O2的土地当量比最大,为1.22;其次为P4O4处理。在马铃薯/燕麦间作生产中适当增加马铃薯行数或减少燕麦行数有利于增加间作优势,在生产中宜采用马铃薯与燕麦间作行数比为4∶2、4∶4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马铃薯 燕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被引量:47
18
作者 董宛麟 张立祯 +4 位作者 于洋 苟芳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27-133,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马铃薯/向日葵2种间作模式: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和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1.3,都具有较强的间作产量优势。其中,4P:4S间作体系2年平均的LER为1.26,间作优势最大。4P:4S间作马铃薯的农田蒸散量ET与单作马铃薯的ET相比差异不显著。单作向日葵和间作向日葵的农田蒸散量ET无显著差异。虽然,2P:2S间作模式和4P:4S间作模式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单作分别降低了81%和66%,但2种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作相当。因此,在马铃薯和向日葵间作模式中,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水分当量比WER在1.2~1.3,其中4P:4S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2a均为1.3,说明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特别是4P:4S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在可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 土壤 马铃薯/向日葵间作 水分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风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安曈昕 杨圆满 +4 位作者 周锋 范志伟 陈梦丽 陆靖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3-370,共8页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0 cm的土层中降低趋势最快,最大值都出现在0~10 cm的土层中。(2)2013年和2014年马铃薯初花期玉米根系质量密度在不同土层都是边二行大于单作和边一行,边一行最小,说明马铃薯初花期间作抑制玉米边一行根系生长,成熟期玉米边一行的根系质量密度反而最大,说明成熟期促进了边一行的根系生长,导致最终了间作玉米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玉米。(3)无论是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马铃薯根系质量密度在0~10 cm土层中边一行明显大于边二行,而到>20~30 cm时边一行小于边二行,说明间作有利于马铃薯边一行根系生长的同时促进马铃薯边二行根系向更深土层扩展,使得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也大于单作马铃薯。(4)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无论在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都有向马铃薯生长的趋势,而马铃薯根系在成熟期有向玉米生长的趋势。【结论】因此,玉米间作马铃薯根系分布较为合理,使得间作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这为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马铃薯 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金建新 何进勤 +3 位作者 冯付军 黄建成 罗昀 桂林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14-19,共6页
为探明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间作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以马铃薯/玉米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对作物叶绿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各指标比单作模... 为探明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间作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以马铃薯/玉米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对作物叶绿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各指标比单作模式均有所提高,叶绿素含量马铃薯和玉米分别提高 1.7%~ 10.3%和8%~24.2%;马铃薯和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11.8%、22.2%、3.2%和3.0%、7.6%、9.2%、-6.6%,其中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间作有所下降;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地上部分干重、产量较单作分别提高8.4%、13.8%和5.6%、9.5%;地下部根系干重则表现为单作显著高于间作,单作马铃薯、玉米分别较间作种植提高10.5%和25.1%。间作模式合理分配了土壤水分,马铃薯和玉米2种作物避开了需水高峰期,在干旱年份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作物抗旱和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