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芘荧光探针光法测定聚氧化乙烯与SDS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周艳 冯真雅 +1 位作者 奚志林 李昂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7-242,共6页
采用芘荧光法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以芘单体的荧光光谱第一峰与第三峰的荧光强度之比(I_1/I_3)及激基缔合物与单体荧光强度之比(I_E/I_M)来探测芘分子所处环境的极性。结果... 采用芘荧光法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以芘单体的荧光光谱第一峰与第三峰的荧光强度之比(I_1/I_3)及激基缔合物与单体荧光强度之比(I_E/I_M)来探测芘分子所处环境的极性。结果表明:Py-PEO-SDS水溶液在极小质量浓度下基本不形成疏水微区,当质量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开始大量形成疏水微区,I_1/I_3值迅速下降。在溶液浓度为6g·L^(-1)时,SDS分子开始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芘探针分子开始与形成的预胶束发生吸附作用,同时开始形成高荧光电子产率的激基缔合物;在溶液浓度为20g·L^(-1)时,随着SDS溶液浓度的增加,芘探针分子全部进入胶束中,形成的激基缔合物急速增加并且在I_E/I_M最高值点达到最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芘荧光探针 疏水微区 聚氧化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效无氟泡沫灭火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
作者 奚志林 张雪松 钱凯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2-527,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由黄原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和复配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新型环保型泡沫灭火剂,用于迅速扑灭易燃液体火灾。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液滴形状分析仪、润滑油抗泡沫特性测试仪以及双目透射偏光显微镜等试验研究了泡沫灭火剂的表面性... 提出了一种由黄原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和复配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新型环保型泡沫灭火剂,用于迅速扑灭易燃液体火灾。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液滴形状分析仪、润滑油抗泡沫特性测试仪以及双目透射偏光显微镜等试验研究了泡沫灭火剂的表面性能、聚集特性和发泡行为。结果表明,黄原胶以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加入使得10 min之内的泡沫稳定性保持在85%以上。通过泡沫性能测试,配比出最优异的泡沫性能,初始泡沫体积为905 mL,25%排水时间为300 s,10 min之内的排水量为105 mL,显著提升了泡沫的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随后使用该配方进行小型灭火试验,灭火时间为18 s,抗烧时间为65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氟泡沫 纳米二氧化硅 黄原胶 芘荧光探针 泡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离子捕收剂在长石与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钊 冯启明 +2 位作者 王维清 徐龙华 黄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2-1318,共7页
采用单矿物浮选、ζ-电位和芘荧光探针,研究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DDA)和阴离子捕收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长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pH=2.0时,相同浓度的单一或混合捕收剂溶液中长石的表面疏水性要强于石英的表面... 采用单矿物浮选、ζ-电位和芘荧光探针,研究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DDA)和阴离子捕收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长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pH=2.0时,相同浓度的单一或混合捕收剂溶液中长石的表面疏水性要强于石英的表面疏水性,混合捕收剂中矿物表面疏水性比单一捕收剂中的强。ζ-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在阴/阳离子单一捕收剂中长石和石英ζ-电位分别向负方向和正方向移动;阴阳离子混合捕收剂摩尔比接近1:1时,pH在2.0、2.5和9.0时长石和石英各自ζ-电位相差不大。芘荧光探针分析结果表明:pH=2.0时,捕收剂在低浓度时通过静电作用零星吸附于矿物表面,矿物表面极性与捕收剂浓度呈负相关,当矿物表面形成胶束后,单一捕收剂溶液中矿物表面极性有所增强,而混合捕收剂溶液中矿物表面极性继续降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混合捕收剂溶液中矿物表面的疏水性比单一捕收剂强,且在矿物表面形成胶束浓度要比单一捕收剂低;整体而言,相同浓度条件下单一和混合捕收剂溶液中长石表面疏水性比石英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石 石英 阴阳离子混合捕收剂 浮选 ζ-电位 芘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徐龙华 蒋昊 +3 位作者 巫侯琴 董发勤 王振 刘若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79-4384,共6页
采用吸附等温线测量、荧光探针技术以及沉降实验研究季铵盐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特性。采用溴百里酚蓝标记分光光度法测量吸附等温线,利用芘荧光探针技术从微观上描述吸附特性和吸附层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0~1 mmol/L),通过离... 采用吸附等温线测量、荧光探针技术以及沉降实验研究季铵盐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特性。采用溴百里酚蓝标记分光光度法测量吸附等温线,利用芘荧光探针技术从微观上描述吸附特性和吸附层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0~1 mmol/L),通过离子交换和静电作用共吸附致吸附量达到完全吸附;随着浓度增加,季铵盐的吸附量与平衡浓度呈直线关系,静电吸附为主;当浓度增大到一定范围内,吸附量增加缓慢,主要以季铵盐分子间疏水缔合作用产生吸附;当浓度达到CMC时,吸附达到平衡。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3μmol/m2和5.0μmol/m2,而DTAC临界胶束浓度CMC(13 mmol/L)比CTAC(8mmol/L)的大,当CTAC和DTAC浓度为CMC时,沉降产率达到最大,分别为97.84%和9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DTAC CTAC 吸附 芘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丝氨酸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理化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贝贝 袁悦 +3 位作者 周小平 宋宏锐 李岳 李三鸣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9-425,共7页
目的以L-丝氨酸为亲水部分、1,8-辛二胺为疏水部分,合成一种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1,8-辛烷二丝氨酸(1,8-serine diaminooctane,DAOS),并测定了其p Ka值和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进而预测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 目的以L-丝氨酸为亲水部分、1,8-辛二胺为疏水部分,合成一种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1,8-辛烷二丝氨酸(1,8-serine diaminooctane,DAOS),并测定了其p Ka值和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进而预测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探讨其作为药物载体的潜在优势。方法通过酯化生成酰胺和HCl脱去保护基两步反应,成功合成DAOS。采用IR法、质谱法和1H-NMR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得其p Ka值,采用电导率法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DAOS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目标产物DAOS产率为91.01%,IR法、质谱法和1H-NMR法表征证明DAOS合成成功。p Ka1为(2.964±0.031),p Ka2为(6.751±0.148)。在20℃时,电导率法测得CMC为0.10 mmol·L-1,随温度升高CMC逐渐增大。芘荧光探针法测得CMC近似为0.14 mmol·L-1。结论制备的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作为p H值敏感载体的前景,对其CMC的测定为其进一步作为药物载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型表面活性剂 1 8-辛烷二丝氨酸 芘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条件对长石、石英浮游差异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凡非 冯启明 +2 位作者 徐龙华 王维清 黄阳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47,共4页
采用单矿物浮选、Zeta电位和芘荧光探针,研究不同的浮选条件对长石、石英浮游差异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HF能改变长石、石英表面疏水性,混合捕收剂中阴阳离子摩尔比例的不同能导致极性基团指向方向的改变而产生浮游差异。混合捕收... 采用单矿物浮选、Zeta电位和芘荧光探针,研究不同的浮选条件对长石、石英浮游差异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HF能改变长石、石英表面疏水性,混合捕收剂中阴阳离子摩尔比例的不同能导致极性基团指向方向的改变而产生浮游差异。混合捕收剂能在长石、石英表面形成吸附偶极子层,从而改变矿物表面电位差。HF刻蚀长石表面形成络离子,表现出强烈的电负性,而石英不受影响;芘荧光探针表明:芘能够增溶于混合捕收剂在阴阳离子摩尔比为1∶1时形成的络合物中。HF使长石表面极性变小,形成胶束浓度降低。石英由于表面羟基和氟化物的离子交换致使SiO2负电质子数降低而减少胺类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石英极性大于长石,可浮性小于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捕收剂 浮选 HF ZETA电位 芘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修饰的α-螺旋两亲性多肽的共组装 被引量:2
7
作者 寇莹莹 孟庆斌 刘克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76-2480,共5页
设计合成了3条棕榈酸修饰的两亲性多肽C15H31CO-(AEELAKK)3-NH2(PA1),C15H31CO-(AEAL-AKK)3-NH2(PA2)和C15H31CO-(AEELAKA)3-NH2(PA3),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以及带净正电荷的PA2和带净负电荷的PA3等比例混合后的共组装行为,... 设计合成了3条棕榈酸修饰的两亲性多肽C15H31CO-(AEELAKK)3-NH2(PA1),C15H31CO-(AEAL-AKK)3-NH2(PA2)和C15H31CO-(AEELAKA)3-NH2(PA3),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以及带净正电荷的PA2和带净负电荷的PA3等比例混合后的共组装行为,并推测了其机理.圆二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其二级结构均为α-螺旋结构,PA2和PA3等比例混合后α-螺旋含量升高.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PA1,PA2,PA3以及PA2+PA3(体积比1∶1)自组装体的形貌,结果表明,PA2和PA3等比例混合后共组装形成了长的纳米纤维.芘荧光探针研究了3种两亲性多肽以及PA2+PA3的临界胶束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多肽 Α-螺旋 共组装 胶束 纳米纤维 芘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