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纪录种马来西来节菱孢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金燕 姜于兰 +2 位作者 杨亚曦 聂春鹏 王肸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98-99,104,共3页
通过对采自贵州韭菜坪的菌株HGUPW6009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马来西亚节菱孢(Arthrinium malaysianum),且为中国新纪录。
关键词 节菱孢 形态学鉴定 分子系统学 新记录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孢节菱孢菌蛋白类毒素产生条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天辉 李姝江 车冠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8-523,共6页
采用液体震荡培养结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取蛋白类粗毒素研究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产毒条件。经浸渍法生物活性检测并以杂交竹病情指数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为最优产毒基质,病情指数达70.67... 采用液体震荡培养结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取蛋白类粗毒素研究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产毒条件。经浸渍法生物活性检测并以杂交竹病情指数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为最优产毒基质,病情指数达70.67%。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对该菌产毒量有较大的影响,12d左右是最佳产毒时间,25℃为产毒最适温度;该菌产毒对光照无特殊要求,产毒的较优溶氧量是介于120~160mL之间,在pH 8.0时产毒较高。在优化条件下,该菌的产毒能力显著提高,杂交竹感病指数高达8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梢枯病 毒素 节菱孢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孢节菱孢菌非蛋白类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2 位作者 胡彬弘 杨莉 张丽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 基本性质 杂交竹 专化性 节菱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节竹梢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桂莲 胡国良 +2 位作者 俞彩珠 吴继来 徐炳潮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 ,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5~ 30℃ ,最适温度为 2 5℃ ;适宜的pH值为 5~ 1 0 ,最适的pH值为 6~ 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温度为 2 8℃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 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最适宜 ,光照可促进分生孢子发芽。表 9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梢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节菱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的室内毒力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霞 彭九生 刘易鑫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2,共8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毛竹菱斑病的5种病原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福美双和农抗120对该病的病原菌无明显抑制效果,多菌灵和甲基立枯灵对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噁霉灵对链格孢菌...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毛竹菱斑病的5种病原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福美双和农抗120对该病的病原菌无明显抑制效果,多菌灵和甲基立枯灵对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噁霉灵对链格孢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斑病 毒力试验 多菌灵 甲基立枯灵 镰刀菌 甘蔗节菱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及其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梁雪莲 廖洁 +5 位作者 蒋文艳 陈伟 王海军 莫磊兴 肖燕艳妮 王天顺 《广西糖业》 2023年第2期28-31,共4页
甘蔗在运输和贮存期间极易受病原菌侵染,发生变质并产生毒素,其中甘蔗受梨孢假壳感染及产生3-硝基丙酸(3-NPA)毒素是引起食用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综述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鉴定、产毒条件、环境影响因素及其3-NPA毒素... 甘蔗在运输和贮存期间极易受病原菌侵染,发生变质并产生毒素,其中甘蔗受梨孢假壳感染及产生3-硝基丙酸(3-NPA)毒素是引起食用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综述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鉴定、产毒条件、环境影响因素及其3-NPA毒素合成机理、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尚缺乏对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全面、系统认识,也未对其产毒能力、产毒机理及毒性快速监测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出台相关规定,关于甘蔗采后霉变的防控技术也鲜见报道。因此,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研究:(1)系统开展甘蔗梨孢假壳产毒能力评价、菌株分类及快速鉴定方法等研究,对高毒菌株所属区域的甘蔗消费市场进行重点监控,为疑似感染高毒菌株的甘蔗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在侵染甘蔗条件下,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梨孢假壳毒素3-NPA产生和积累规律的影响;(3)探究毒素合成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阐明梨孢假壳毒素3-NPA的代谢过程,解析生物合成3-NPA的系统理论知识;(4)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3-NPA检测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等;(5)通过生物防控方法高效防控甘蔗中梨孢假壳感染及其毒素3-NPA的合成,研制筛选出高效、安全、适用的甘蔗防霉变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霉变 假壳(节菱孢) 3-硝基丙酸(3-N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天辉 黄宗超 +3 位作者 高强章 李芳莲 罗力嘉 李晓东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2,31,共4页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病害发生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通过伤口从节叉处侵入;病原菌主要通过孢子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从4月初开始释放孢子,6月为病原孢子释放的高峰期,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菱孢 杂交竹梢枯病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1,共7页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说明所制备的抗体在与毒素发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的同时,可部分封闭毒素分子上与毒素受体结合的位点;利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杂交竹嫩枝的质膜制剂与毒素蛋白的结合活性显示,质膜制剂与毒素结合后能部分阻断毒素与其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即质膜制剂中含有毒素的结合位点,且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有差异;用胰蛋白酶或加热处理质膜制剂后,质膜制剂对毒素与其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消失,证实质膜制剂中与毒素结合的是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节菱孢 毒素 质膜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素轩 张宁 +2 位作者 陈震云 陈勤华 严伟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69,共5页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速生长,具有避病的效果;(3)及时剥除已感病竹笋基部的笋箨,有利于病情的控制;(4)一套以栽培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大面积竹林内试验,防治效果达9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基腐病 节菱孢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蛋白间接酶联免疫法对杂交竹梢枯病菌蛋白毒素的检测
10
作者 朱天辉 李姝江 +1 位作者 韩珊 谯天敏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8-11,共4页
采用A蛋白双抗夹心法,在包被抗血清前先用A蛋白包被微量测定板,利用A蛋白抗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结合,以F(ab')2部位吸附抗原毒素,在被吸附的毒素上再加一层相同的抗血清和酶标记的A蛋白,以检测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结果表... 采用A蛋白双抗夹心法,在包被抗血清前先用A蛋白包被微量测定板,利用A蛋白抗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结合,以F(ab')2部位吸附抗原毒素,在被吸附的毒素上再加一层相同的抗血清和酶标记的A蛋白,以检测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结果表明:A蛋白预包被能提高检测效价,降低本底值。抗原浓度对酶联检测有显著影响,纯毒素稀释倍数大于10-6,检测结果与对照接近,不适宜用于检测。OD值随抗原稀释倍数的增加下降,且下降幅度受测定抗血清浓度的影响;当检测液稀释1∶5(1∶50时,测定抗血清浓度在10-4(病株汁液)和10-6(含毒素发酵液)时可测出显著差别。抗血清浓度为10-4下,含毒素发酵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640范围内有较好测定结果,而病株汁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160才能测出。本研究首次将此技术用于真菌毒素检测中,该方法对杂交竹病株汁液中的致病毒素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早期诊断暗孢节菱孢菌引起的杂交竹梢枯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毒素 杂交竹 节菱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竹抗梢枯病诱导因子筛选及其持续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倩倩 刘雨欣 +4 位作者 方馨玫 朱天辉 谯天敏 韩珊 李姝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9,共9页
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 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经过60℃灭活毒素浓度为40μg/mL处理的孢子萌发效果最为理想。通过最佳诱导因子对杂交竹不同品种诱导持续期进行测定,采用针刺法先接种诱导因子后挑战接种病原菌,1~40 d内观察抗感品种对诱导因子响应的差异,症状上杂交竹8#的感病程度重于3#和6#,40 d时叶片和枝干变黄干枯,病情指数结果表明,3个杂交竹品种接种诱导因子后感病程度降低,诱抗效果显示杂交竹6#的诱抗指数高于3#和8#。以上结果证明诱导因子使不同杂交竹品种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越强的品种诱导抗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梢枯病 节菱孢 诱导因子 抗病性 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