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与博物馆美学的终结 被引量:6
1
作者 周计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阿瑟·丹托从语义学的视角分析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差异,抛弃了传统美学以艺术品为中心的习惯思维,转向"某物为何是艺术品"的艺术资格研究。它重点关注艺术中不可见的属性,思考社会的体制性语境对艺术命名、识别与阐释... 阿瑟·丹托从语义学的视角分析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差异,抛弃了传统美学以艺术品为中心的习惯思维,转向"某物为何是艺术品"的艺术资格研究。它重点关注艺术中不可见的属性,思考社会的体制性语境对艺术命名、识别与阐释的影响。艺术界是艺术品获得艺术资格的一种体制性语境。艺术品的合法性在逻辑上依赖艺术理论的氛围和艺术史的知识。在后艺术的时代,阿瑟·丹托主张告别博物馆美学的精英趣味,让博物馆走向公众,创建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丹托 艺术 艺术资格 博物馆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论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计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7,36,共7页
乔治·迪基是把社会学的“体制”框架引入艺术界理论的关键人物。受到艺术语境论的启发,他从关系属性和类别意义上重新界定了艺术,凸显了艺术品资格“授予”的价值中空立场和体制性语境。作为一种程序性理论,艺术体制论强调,艺术体... 乔治·迪基是把社会学的“体制”框架引入艺术界理论的关键人物。受到艺术语境论的启发,他从关系属性和类别意义上重新界定了艺术,凸显了艺术品资格“授予”的价值中空立场和体制性语境。作为一种程序性理论,艺术体制论强调,艺术体制是一种惯例实践,而艺术世界则是一种特定的体制框架。迪基的艺术体制论赋予了艺术定义更多的社会学内涵,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研究从艺术哲学向艺术社会学的转向。与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相比,迪基的艺术体制论更重视体制框架对艺术生产、分配与接受的影响,重视艺术世界框架中各成员的文化职能,尤其是艺术家角色、公众角色和辅助人员角色的功能。这些观念促使艺术研究重心从艺术品本体向艺术品资格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迪基 艺术体制 艺术体制论 艺术世界 艺术资格 授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