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水》与“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
1
作者 俞兆平 《江汉论坛》 1983年第2期47-51,共5页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诗仿佛内含着一种神秘的意蕴,致使五十余年来,诸家论争,见解殊异,至今仍悬而未决。诗作如下: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关键词 艺术表现方法 死水 恶之花 以丑为美 诗歌创作 悲观主义 自然主义 殊异 批判现实主义 黑暗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红斌 《绿色科技》 2015年第6期90-92,共3页
指出了园林景观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建设,是对城市景观进行的一种整合,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景观的设计效果,要求景观意境和设计思路要同时具有环境美、自然美和创造美。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将人们对景观的审美需求表达出来。基于此... 指出了园林景观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建设,是对城市景观进行的一种整合,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景观的设计效果,要求景观意境和设计思路要同时具有环境美、自然美和创造美。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将人们对景观的审美需求表达出来。基于此,对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园林工程 设计 艺术表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研究
3
作者 齐宇鑫 《花卉》 2018年第12期137-137,共1页
园林工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程建设,是一种城市景观的整合,在设计中,我们应该着眼于景观设计的成果,景观意境和设计理念要具备环境美,自然美和创新美,使用各种形式的表达来表达景观的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景观工程设计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 景观园林 工程设计 艺术表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义理与小说艺术联姻的产儿——论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先堂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5期84-89,共6页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整的情节、虚幻的想象、传奇的色彩。因而无量地它又属于古代小说的范围,如果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佛教灵验记是佛教与小说的结合体,是一种宗教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理 小说艺术 敦煌写本 联姻 艺术表现方法 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 佛教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公益广告的写作艺术
5
作者 王桂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0年第S3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公益广告 写作艺术 精神文明建设 水资源 消费者权益 艺术表现方法 社会效益 公益广告语言 修辞手法 广告用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潮小说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
6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77-77,共1页
谢欣在《魅力与矛盾》(《小说选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作家采用了种种为我们所不习惯的艺术表现方法,有意淡化甚至隐去了人物的现实生活背景,取消了人物行为的动机描写,使人物的来龙去脉变得扑朔迷离,使情节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 谢欣在《魅力与矛盾》(《小说选刊》89年6期)一文中指出: 作家采用了种种为我们所不习惯的艺术表现方法,有意淡化甚至隐去了人物的现实生活背景,取消了人物行为的动机描写,使人物的来龙去脉变得扑朔迷离,使情节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变得模糊,也使小说不再具有以往传统小说常见的社会的、道德的界定.而且余华等人采取了加缪小说《局外人》式的陌生化叙述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小说 艺术倾向 传统小说 陌生化 艺术表现方法 叙述语言 现实生活 作家 余华 因果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袁之钦的绘画艺术
7
作者 秦国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8年第2期93-94,共2页
早年旅居澳门的袁之钦是一位带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技能而又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一位女画家.她立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借鉴西方艺术某些观念和表现方法,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派... 早年旅居澳门的袁之钦是一位带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技能而又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一位女画家.她立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借鉴西方艺术某些观念和表现方法,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派的绘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文化意识 中国艺术精神 民族特色 艺术表现方法 艺术创造 女画家 民间绘画 艺术观念 个人风格
全文增补中
蔬菜作物摄影技术要点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剑辉 沈治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730-731,共2页
介绍蔬菜作物摄影技术要点,即用光、构图、艺术表现方法及所用的器材。
关键词 蔬菜 摄影 艺术表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奕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1-7,共7页
创作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但在这千差万别的创作个性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集中体现于下面的五个“相结合”: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创作个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艺... 创作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但在这千差万别的创作个性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集中体现于下面的五个“相结合”: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创作个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就是说,创作个性不仅有思想性的要求,也有艺术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个性 相结合 思想性 艺术表现方法 社会生活 基本态度 波特莱尔 艺术作品 艺术 实践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诗博喻浅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大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91-92,96,共3页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方法 博喻 苏轼诗歌 比喻 手法 钱钟书 评论 事物 学记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作曲意象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锦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29-132,139,共5页
艺术意象在中国古代有着多种不同的含义,而非独指艺术作品意义上的艺术意象。《形象、兴象、意象——古代诗论中几组形象范畴考辨之一》认为司空图所说的“意象欲出,造化己奇”(《诗品·缜密》)等讨论中的意象“都是指作家意想之象... 艺术意象在中国古代有着多种不同的含义,而非独指艺术作品意义上的艺术意象。《形象、兴象、意象——古代诗论中几组形象范畴考辨之一》认为司空图所说的“意象欲出,造化己奇”(《诗品·缜密》)等讨论中的意象“都是指作家意想之象,即创作构思时浮现在脑际的形象”,这种形象“还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表象,只是一种艺术悬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构思 艺术表现方法 意象选择 象征 中国古代音乐 音乐创作思维 意念 意象论 作曲 作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六义”中“赋”的概念
12
作者 佘斯大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81-87,共7页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 六义 诗歌 概念 白居易 战国时期 定义 作品 叙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雅诗中的赋法
13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8-85,共8页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视赋比兴三者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一观点,受到人们普遍承认。但在《诗经》研究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这样的倾向:重比兴,轻赋法(尤其是雅颂中的赋法)。...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视赋比兴三者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一观点,受到人们普遍承认。但在《诗经》研究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这样的倾向:重比兴,轻赋法(尤其是雅颂中的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其一,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缺乏形象性;其二,雅颂是朝廷之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大部分是反现实主义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形象性 统治阶级 诗经 雅颂 文王 小雅 艺术表现方法 现实主义 公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以丑为美”评《死水》质疑——与俞兆平同志商榷
14
作者 徐福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92-96,共5页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水》 以丑为美 闻一多 《庄子》 朱自清 艺术表现方法 美学思想 恶之花 臧克家 诗的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优比兴而劣赋
15
作者 姚庆瑞 孙琪 《人文杂志》 1982年第6期112-113,111,共3页
前几年发表了很多讨论“赋比兴”的文章,对“赋比兴”的理论和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以及与形象思维的关系,都作了认真的讨论,对古代文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似乎又有一种偏颇之见,那就是优比兴而劣赋的倾向。 大家知道,“赋比兴”是我国... 前几年发表了很多讨论“赋比兴”的文章,对“赋比兴”的理论和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以及与形象思维的关系,都作了认真的讨论,对古代文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似乎又有一种偏颇之见,那就是优比兴而劣赋的倾向。 大家知道,“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它的运用,是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开始的,而其成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理论,最早也是从《三百篇》诗歌中总结出来的。对“赋比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优比 形象思维 姚际恒 诗经 艺术表现方法 三法结合 诗歌传统 概念推理 形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的散文美
16
作者 傅正谷 《当代文坛》 1988年第6期63-64,共2页
石英是当代散文诸家中很有特色的一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时代生活;他感情炽热,善于思考,在他的那些佳篇秀什之中,时有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他具有美学家的头脑,他善于熔铸各家之所长(特别是借鉴和发扬中... 石英是当代散文诸家中很有特色的一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时代生活;他感情炽热,善于思考,在他的那些佳篇秀什之中,时有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他具有美学家的头脑,他善于熔铸各家之所长(特别是借鉴和发扬中国古典散文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方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这一切就是构成石英的散文美,使之具有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美 艺术表现方法 石英 艺术魅力 主要原因 当代散文 美学特色 古典散文 优良传统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当代文学现代主义因素发展的两个阶段
17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34-34,共1页
陈思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上海文学》8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 以近几年来现代主义因素的发展看,它共走了两步。第一步是以这样一种理论为基础的:它提倡现实主义的开放精神,允许包容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化,其中也包括现代... 陈思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上海文学》8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 以近几年来现代主义因素的发展看,它共走了两步。第一步是以这样一种理论为基础的:它提倡现实主义的开放精神,允许包容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化,其中也包括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这种理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作为一种创作思潮,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不能将其认识世界的方法及其表现手段相分裂。这种理论的出现是必要的,在现代主义艺术尚未被理解和接受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艺术表现方法 表现技巧 现代意识 民族文化 当代文学 作品 主题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唱法谈片
18
作者 维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63,共1页
通俗唱法谈片维娜通俗唱法当今流行于广大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性。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解释、认识这种唱法?这自然有待声乐艺术家、作曲家、词作家、理论家共同研究、探讨,更需要通俗歇手去实践。我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谈片维娜通俗唱法当今流行于广大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性。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解释、认识这种唱法?这自然有待声乐艺术家、作曲家、词作家、理论家共同研究、探讨,更需要通俗歇手去实践。我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通俗唱法,其实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在我们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唱法 演唱技巧 通俗歌曲的演唱 艺术表现方法 声乐艺术 咬字吐字 “口语化” 自然声区 苏州评弹 美声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马方式”和“圣经方式”的互相渗透
19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3期70-70,共1页
叶廷芳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代西方文学的基本走向(一)》(《文艺报》87年3月7日)一文中说:国外有的学者把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荷马方式”,即“写实法”;一类叫“圣经方式”,即“表现法”。二十... 叶廷芳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代西方文学的基本走向(一)》(《文艺报》87年3月7日)一文中说:国外有的学者把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荷马方式”,即“写实法”;一类叫“圣经方式”,即“表现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恐怕是有史以来文艺思潮最为活跃、文艺流派最为繁多的时期。虽然各派主张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方法 文艺思潮 圣经 二十世纪 文艺流派 荷马 二十年代 表现 后现代主义 超现实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自由—我们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20
作者 吴淮生 《宁夏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18-20,共3页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创作自由,已经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来了。它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本身的规律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考察之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如张光年在会上所作报告中指出的:“创作自由,是马克...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创作自由,已经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来了。它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本身的规律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考察之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如张光年在会上所作报告中指出的:“创作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主义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就进行过极其精彩的表述。一九○五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说过:“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一九五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自由 社会主义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文学创作 中国作家 经典作家 张光年 现实主义 艺术表现方法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