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
1
作者 陈汉 《浙江学刊》 2024年第3期197-205,240,共10页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实践愈发成为容纳多元身份和文化认同、实现不同社会议题表达和协商的跨媒介平台,由此引发的相关论述最终汇聚到“艺术行动主义”思潮之下。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造成的影响远远超逾文化艺术范围,是公共艺术与21世纪公民运动相互结合进程中的最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 社会参与式艺术 关系艺术 艺术行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及其后
2
作者 列夫.克莱夫特 徐玉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26,共11页
艺术文化在南斯拉夫就如同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业。而马克思主义既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手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批判表达领域的官方意识形态。当南斯拉夫解体为新的民族国家,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之时... 艺术文化在南斯拉夫就如同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业。而马克思主义既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手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批判表达领域的官方意识形态。当南斯拉夫解体为新的民族国家,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之时,文化领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也几乎从公共领域消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则被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尽管这一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重要。然而,这一危机给了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兴起的机会,成为一种有说服力、创造力并可能具有实践影响力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审美马克思主义是对官方文化意识形态做出的乌托邦式批判,并与官方文化意识形态争夺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地位。然而在危机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元素则几乎是由艺术家们自己契合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反美学之中。艺术家们并不寻求正统性,而是寻求实践的答案:在从晚期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艺术可以做些什么?艺术是否可以再次拥抱某种形式的审美乌托邦?然而,这些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而是陷入了"化圆为方"的境地之中。他们在美学和艺术中所造成的乃是所谓的真实的乌托邦——同时包含了现代性其矛盾的双方(an oxymoron of contemporaneity)。为了揭示审美马克思主义领域的转变以及其乌托邦视角,文章将按照下列四个步骤逐步展开:第一,20世纪70年代时南斯拉夫的审美马克思主义及其乌托邦特征;第二,20世纪80年代时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及乌托邦的抹消;第三,向议会民主制的资本主义以及新的民族国家进行转变:针对文化丧失其政治重要性的颠覆性的艺术行动主义;第四,近十年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重生以及艺术的/审美的"化圆为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马克思主义 转变 艺术行动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 “化圆为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