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的表演性:起源视野中艺术行动的规定性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全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50,共8页
表演是一种审美艺术行动,在各种艺术类型中广泛存在,对表演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艺术行动的关注。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而言,文学的表演性是人们较少论及的一个问题。文学艺术起源的观念为人们理解文学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并为表演作为一... 表演是一种审美艺术行动,在各种艺术类型中广泛存在,对表演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艺术行动的关注。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而言,文学的表演性是人们较少论及的一个问题。文学艺术起源的观念为人们理解文学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并为表演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行动进行了各种规定:摹仿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是属于语言这一媒介之下的摹仿行动,行动不仅是摹仿方式,同时也是摹仿的对象;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的行动具有象征性、角色分工、形式化的特点;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行动属于审美活动,是虚拟的,处于游戏者与欣赏者组成的整体之中,具有封闭性,审美假象是文学艺术行动的动因与目的。由上述规定出发,表演就是虚拟的、以创造审美假象为目的的象征性艺术行动。之所以探讨文学艺术起源中的艺术行动问题,一方面这一问题是理解文学表演性的出发点,为探讨各种文学体裁的表演性提供了基础,更为人们深入理解文学本身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中的表演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艺术行动 表演性 摹仿说 巫术说 游戏说 劳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艺术行动的美——一种生活美学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宝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3,共7页
关于美学学科的合法性,目前学界有两种意见。取消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一个先行设定出来的"超级概念",没有一个"超级事实"与其对应,犯了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错误,因此美学学科并不合法;形而上学美学则坚持... 关于美学学科的合法性,目前学界有两种意见。取消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一个先行设定出来的"超级概念",没有一个"超级事实"与其对应,犯了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错误,因此美学学科并不合法;形而上学美学则坚持形而上学的阵地,用康德美学的"合目的性"来解释美这个概念,由此认为美学学科具有合乎理想价值的合法性。本文以为,由于形而上学美学的理论自闭性,不可能让审美活动具有现实的超越性价值;而取消主义美学最大的问题是在正确指出"超级概念"虚妄性的同时,没有充分估计到其中包含的目的性价值。当然,上述两种意见并非没有融通之处,即将美理解为某种艺术行动,不过本文认为,这种艺术行动不仅是超越性的,而且应该携带日常生活这幅肉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行动 生活美学 超越性 肉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未来的艺术自主与行动
3
作者 刘晓丽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9,196,共17页
艺术自主性揭示了艺术哲学中两个重要维度:艺术审美与真理性内容,其分别对应艺术的主体性与反思批判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创作、传播及体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介入模糊了艺术家的身份,传统的艺术主体性范畴... 艺术自主性揭示了艺术哲学中两个重要维度:艺术审美与真理性内容,其分别对应艺术的主体性与反思批判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创作、传播及体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介入模糊了艺术家的身份,传统的艺术主体性范畴难以支撑日趋多元化的当代艺术主体。同时,算法驱动的社会机制稀释了艺术的反思性与真理性内容,社会呈现泛审美化与泛艺术化趋势。重塑艺术自主性需以未来为导向,通过艺术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探索技术、社会与非人行动者的共生关系,推动新艺术主体性结构的形成,通过艺术研究激活社会碎片的意义和价值,释放艺术的批判性力量,实现艺术在数字社会中的自主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 数字时代 艺术自主性 艺术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5,240,共10页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当代艺术在形态迭代过程中,不断引入“行动”这一动力元素,作为扩展艺术的公共属性、定位艺术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美学与社会和政治间新型生产模式的重要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实践愈发成为容纳多元身份和文化认同、实现不同社会议题表达和协商的跨媒介平台,由此引发的相关论述最终汇聚到“艺术行动主义”思潮之下。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造成的影响远远超逾文化艺术范围,是公共艺术与21世纪公民运动相互结合进程中的最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 社会参与式艺术 关系艺术 艺术行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及其后
5
作者 列夫.克莱夫特 徐玉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26,共11页
艺术文化在南斯拉夫就如同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业。而马克思主义既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手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批判表达领域的官方意识形态。当南斯拉夫解体为新的民族国家,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之时... 艺术文化在南斯拉夫就如同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业。而马克思主义既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手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批判表达领域的官方意识形态。当南斯拉夫解体为新的民族国家,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之时,文化领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也几乎从公共领域消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则被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尽管这一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重要。然而,这一危机给了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兴起的机会,成为一种有说服力、创造力并可能具有实践影响力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审美马克思主义是对官方文化意识形态做出的乌托邦式批判,并与官方文化意识形态争夺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地位。然而在危机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元素则几乎是由艺术家们自己契合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反美学之中。艺术家们并不寻求正统性,而是寻求实践的答案:在从晚期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艺术可以做些什么?艺术是否可以再次拥抱某种形式的审美乌托邦?然而,这些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而是陷入了"化圆为方"的境地之中。他们在美学和艺术中所造成的乃是所谓的真实的乌托邦——同时包含了现代性其矛盾的双方(an oxymoron of contemporaneity)。为了揭示审美马克思主义领域的转变以及其乌托邦视角,文章将按照下列四个步骤逐步展开:第一,20世纪70年代时南斯拉夫的审美马克思主义及其乌托邦特征;第二,20世纪80年代时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及乌托邦的抹消;第三,向议会民主制的资本主义以及新的民族国家进行转变:针对文化丧失其政治重要性的颠覆性的艺术行动主义;第四,近十年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重生以及艺术的/审美的"化圆为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马克思主义 转变 艺术行动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 “化圆为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