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与分泌色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伟霞 王文锋 陈立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1-313,共3页
对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源、常用矿质元素、生长因子以及碳氮比与菌丝分泌色素无关;而有机态氮、pH值、温度以及菌种来源与菌丝分泌色素有关。茯苓菌丝尖端培养可以部分抑制菌丝分泌色素,但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 茯苓 固体培养 分泌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内生菌分泌红色素对HBP-QAC改性蚕丝织物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程荣煌 沈晨康 +2 位作者 林玲 张莹莹 余志成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1,共4页
从银杏叶提取内生菌进行培养,分离内生菌所分泌的红色素,将红色素用于经端氨基超支化合物季胺盐HBP-QAC接枝改性的真丝织物进行染色工艺研究。以染色织物的K/S值和相关的色牢度为考核指标,进行银杏叶内生菌分泌的红色素对HBP-QAC改性真... 从银杏叶提取内生菌进行培养,分离内生菌所分泌的红色素,将红色素用于经端氨基超支化合物季胺盐HBP-QAC接枝改性的真丝织物进行染色工艺研究。以染色织物的K/S值和相关的色牢度为考核指标,进行银杏叶内生菌分泌的红色素对HBP-QAC改性真丝织物染色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实验,得到的较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温度70℃,pH为3,元明粉用量为15g/L,时间为60min。在该较优条件下所染织物的皂洗牢度达到5级,摩擦色牢度达4-5级,耐日晒色牢度3级。HBP-QAC改性后的真丝织物的表面正电荷增加,使得织物与染料之间的离子键作用力增强,故而使其染色真丝织物的K/S值和染色牢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内生菌分泌色素 HBP-QAC改性蚕丝织物 染色 K/S值 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冀、鲁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桥 赵秀香 吴元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素分泌(菌株65株,占61.32%)和分泌土黄色、微红色和酒红色色素等性状;产孢能力试验表明,几无菌丝型菌株整体产孢能力高于气生菌丝密集型菌株。致病力测定研究表明,供试106个菌株可分为3种致病类型,即强致病力类型(29株,占27.36%)、中等致病力类型(70株,占66.04%)和弱致病力类型(7株,6.60%),其中,来自辽宁的菌株均属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而来自河北和山东的菌株都有强、中、弱致病力类型的划分,但来自河北的菌株大多数为中等或弱致病力类型,来自山东的菌株几乎皆为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综上,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呈现丰富多样性,且与致病力类型密切相关,与菌株地理来源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除色素分泌这一因素外,菌株的生长速率、气生菌丝类型及产孢能力与形成病斑的大小形状等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褐斑病菌 菌丝生长速率 气生菌丝类型 菌落颜色 色素分泌 产孢能力 致病力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