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立霞 吴月明 李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2-424,428,共4页
目的检测A549中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影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方式。方法过表达或沉默PEDF后观察其对VEGF的影响。MTT与trasnwell检测PEDF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EDF如何调... 目的检测A549中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影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方式。方法过表达或沉默PEDF后观察其对VEGF的影响。MTT与trasnwell检测PEDF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EDF如何调节VEGF/SRC/FAK通路。结果 PEDF可抑制VEGF,进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结论PEDF可能成为肺癌的潜在诊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549 色素上皮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免疫纳米脂质体靶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涛 韩勇 +2 位作者 张虹 徐玲娟 向艳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590,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以CNV内皮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为靶向位点,将其配体寡肽连接到纳米脂质体上,再反向装载PEDF,制备能与CNV内皮细...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以CNV内皮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为靶向位点,将其配体寡肽连接到纳米脂质体上,再反向装载PEDF,制备能与CNV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纳米脂质体。对48只BN大鼠右眼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为532nm)光凝术建立CNV模型。光凝后7d,实验组鼠尾静脉分别注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联合眼局部超声波辐照20s,并设立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和对照组。光凝后14d,脉络膜巩膜冰冻切片观察免疫脂质体对CNV的靶向性。FITC-右旋糖酐标记脉络膜巩膜铺片行新生血管定量分析。结果载PEDF免疫脂质体可特异性靶向结合CNV。CNV与FITC标记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结合而呈现绿色荧光,正常脉络膜血管不显现荧光。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及鼠尾静脉注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组CNV面积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组对CNV的抑制作用强于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P<0.05)。结论动物实验证实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特异性结合CNV细胞,超声可增强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CNV的抑制作用,该方法有望为眼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源性生长因子 超声 纳米 免疫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沉默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晓辉 彭燕一 +1 位作者 范才文 黄岚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9-753,共5页
背景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以影响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过程,而LECs可终生表达PDGF-α受体(PDGFR-α),PDGFR-α活化后与PDGF结合能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沉默PDGFR-α基因表达可抑制增生性... 背景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以影响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过程,而LECs可终生表达PDGF-α受体(PDGFR-α),PDGFR-α活化后与PDGF结合能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沉默PDGFR-α基因表达可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并诱导细胞凋亡,但通过该技术是否能够抑制LECs的增生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PDGFR-α沉默对LECs增生的影响,为防治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含胎牛血清的改良型α-MEM培养液体外培养人LECs系SRA01/04细胞株并传代,转染前1d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培养细胞至30% ~ 50%融合后将细胞以5×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接种24 h后采用脂质体进行LECs转染,按照转染物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PDGFR-α ASODN的空白脂质体)、PDGFR-α错义寡核苷酸(MSODN)组(含PDGFR-α ASODN和脂质体)、0.5μmol/L PDGFR-α ASODN组(含0.5 μmol/L PDGFR-αASODN和脂质体)和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含1.0 μmol/L PDGFR-α ASODN和脂质体).转染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人LECs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LECs中PDGFR-αmRNA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A490)值,计算转染物对LECs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LECs的细胞周期. 结果 转染后24 h,空白对照组及PDGFR-α MSODN组LECs生长良好,细胞呈多边形,数目多;而PDGFR-α ASODN组细胞呈圆形,细胞数目明显减少.RT-PCR检测表明,空白对照组及PDGFR-α MSODN组PDGFR-α mRNA在LECs中的表达较强,而在PDGFR-α ASODN组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以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更为明显.空白对照组、PDGFR-α MSODN组、0.5μmol/L PDGFR-αASODN组及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的A490值分别为0.661±0.036、0.655 ±40.016、0.529±0.030和0.441 ±0.039,其中0.5μmol/L PDGFR-α ASODN组及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的A490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PDGFR-α MSODN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8,P<0.01).空白对照组、PDGFR-αMSODN组、0.5 μmol/L PDGFR-α ASODN组及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G1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47.73±1.18)%、(49.48±1.09)%、(53.31±1.30)%和(59.98±0.9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41,P<0.01),其中0.5 μmoL/L PDGFR-αASODN组及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G1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GFR-α沉默能抑制人LECs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α受体 反义寡核苷酸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转染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及小干扰RNA转染对人RPE细胞增生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芳 李敏 +4 位作者 邢怡桥 吕明良 周舟 钟海彬 曾思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纤维细胞性增生膜,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PVR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纤维细胞性增生膜,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PVR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hRPE细胞PDGF-BB表达及增生的影响. 方法 hRPE细胞在6孔板中培养,实验组用10、15、20、30、40 μmol/L CoCl2模拟体外培养hRPE细胞的缺氧环境,对照组用未加CoCl2的培养液培养hRPE细胞,采用逆转录PCR(RT-PCR)与ELISA法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hRPE细胞增生率.依据转染siRNA的不同将细胞分为PDGF-BB siRNA1组、PDGF-BB siRNA2组、PDGF-BB siRNA3组(为针对PDGF-BB的3条不同的siRNA,其中有一条为有效siRNA)、β-actin siRNA组、无关siRNA组和只加Lip2000的空白对照组.转染4~6h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对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及对hRPE细胞增生影响最明显的15 μmol/L CoCl2模拟细胞缺氧环境24 h,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及hRPE细胞增生率. 结果 未加CoCl2的对照组未检测出PDGF-BBmRNA和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CoCl2培养hRPE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37,P<0.01;F=54.612,P<0.05),15μmol/L CoCl2组PDGF-BB的表达量最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oCl2处理后PDGF-BB蛋白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379,P<0.01;F=63.375,P<0.05),15 μmol/L CoCl2组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量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4,P<0.05).各细胞转染组hRPE细胞中PDGF-B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6.330、125.650,P<0.01),且PDGF-BB siRNA2组PDGF-BB mRNA较其他各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各细胞转染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131、98.564,P<0.01),PDGF-BB siRNA2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生率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6,P<0.05).结论 缺氧能够促进PDGF-BB的表达,PDGF-BB的表达上调可显著促进hRPE细胞的增生.在转染靶向PDGF-BB siRNA后,PDGF-BB的表达受到抑制,可有效降低hRPE细胞的增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BB蛋白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二氯化钴 增生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与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春奎 方建晨 +2 位作者 苏祖兰 冯智英 何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PEDF和VEGF的表达;标记CD34分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上述胃癌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统计学分析上述分子标记物间的关系以及各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的正常胃黏膜均有PEDF表达,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约43%,VEGF表达率约54%;与高分化胃癌相比,低分化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低(P<0.05),MVD高(P<0.05);PEDF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易侵犯浆膜(P<0.05),易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1);胃癌组织PEDF表达与MVD(P<0.01)和VEGF(P<0.0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PEDF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可能是胃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是促进胃癌细胞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色素上皮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江新利 苗慧鹏 +2 位作者 周忠友 赵平 刘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炎性相关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炎性相关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以及细胞通透性相关因子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生理盐水注射组(DM+NS组)和糖尿病PEDF注射组(DM+PEDF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后第1周、2周、3周时,DM+PEDF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PEDF,而DM+NS组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第4周时处死大鼠,摘出眼球,进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PEDF、VEGF、ICAM-1、MCP-1以及ZO-1、Akt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均造模成功。4周糖尿病病程尚不能导致明显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透射电镜下,DM组大鼠视网膜可见神经节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大,基质肿胀明显,可见大部分或全部的嵴消失,部分双侧膜融合,粗面内质网扩张,而玻璃体内PEDF注射可以明显地改善这一病理改变。DM组大鼠PEDF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以及内丛状层、光感受器基质以及色素上皮层、脉络膜等部位;VEGF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ICAM-1主要表达在光感受器层,MCP-1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内层细胞,包括节细胞层和内核层,ZO-1蛋白主要表达于内核层的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Akt主要表达于内丛状层以及脉络膜的细胞浆中。同CON组相比,DM组、DM+NS组视网膜中PEDF、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CAM-1、MCP-1表达增加,ZO-1、Akt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CAM-1、MCP-1表达减少,ZO-1、Akt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EDF可以明显地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和增加细胞连接蛋白而减轻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紧密连接蛋白-1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韩勇 +2 位作者 张虹 徐玲娟 向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制备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向培养恒河猴脉络...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制备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向培养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系RF/6A细胞加入免疫纳米脂质体,观察其与RF/6A细胞结合的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纳米脂质体的细胞内化过程。分别将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超声联合载PEDF免疫脂质体作用细胞后,MTT法检测对RF/6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并与仅用PBS作用细胞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制备的载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紧密结合RF/6A细胞,3h时,载PEDF免疫脂质体布满细胞浆。包含PEDF终浓度为80mg.L-1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超声联合载PEDF免疫脂质体对RF/6A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79±3.62)%、(48.71±3.84)%、(57.45±4.02)%和(90.83±5.61)%,凋亡率分别为(25.05±4.06)%、(30.21±3.13)、(36.85±4.12)%和(43.13±4.37)%。提示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载PEDF脂质体的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均较游离PEDF强(均为P<0.05),且载PEDF免疫脂质体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凋亡作用更强(均为P<0.05)。超声可显著提高载PEDF免疫脂质体的细胞内化能力,并增强其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超声联合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靶向杀伤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因子 超声 纳米 免疫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大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姝 王霁雪 +1 位作者 吴雅臻 王淑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1-1185,1313,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因子 基因表达 巨噬细胞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红兰 姚东平 徐瑜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5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PEDF组,DM组、PEDF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P...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PEDF组,DM组、PEDF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PEDF组给予PEDF局部注射。干预后测定视网膜组织中血管新生分子、炎症反应分子的含量以及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量。结果: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TOR、VEGF、VEGFR、Ang-2、Tie-2、NF-κB、COX2、iNOS、SDF-1、CXCR4的含量以及ASK1、JNK、p38MAPK、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urvivin、Bcl-2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EDF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TOR、VEGF、VEGFR、Ang-2、Tie-2、NF-κB、COX2、iNOS、SDF-1、CXCR4的含量以及ASK1、JNK、p38MAPK、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DM组,Survivin、Bcl-2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均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因子 血管新生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在眼科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怡淳 赵堪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最初是在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PEDF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是具有神经保护与抑制新生血管的神经营养因子,也是维持角膜、玻璃体无血管状态的主要细胞因子。P...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最初是在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PEDF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是具有神经保护与抑制新生血管的神经营养因子,也是维持角膜、玻璃体无血管状态的主要细胞因子。PEDF的改变与多种眼病相关,尤其是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性、退行性疾病,也是治疗这类疾病的靶点之一。就PEDF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眼科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因子 新生血管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琬璐 杨庆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4-797,共4页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内源性非抑制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营养和保护神经、抗血管生成、抗炎、促进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在维持视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血管生成因...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内源性非抑制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营养和保护神经、抗血管生成、抗炎、促进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在维持视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升高和/或抑制血管形成因子水平降低均有利于新生血管生成。PEDF作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PEDF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年龄相关黄斑变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影响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于波 程滨珠 +2 位作者 钟绮丽 邵勇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2-665,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的增殖。以PEDF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检测原发性肿瘤的生长。采用抗鼠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肺转移。结果体外研究显示,PEDF显著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在裸鼠皮下接种高表达PEDF的肿瘤细胞后,与对照细胞比较,高表达PEDF的细胞在裸鼠皮下致瘤能力减弱,肿瘤生长明显减慢;CD31染色显示高表达PEDF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34±3.75):(12.37±3.52)(P<0.01)],且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肿瘤肺转移也被显著抑制。结论PEDF可以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可能为治疗黑色素瘤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色素上皮细胞因子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
13
作者 钟一声 程枫 +3 位作者 周颖明 廉井财 王康孙 邓伟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研究角膜上皮下混浊 (haze)形成的发生机制 ,检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后角膜上皮和基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表达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施行PRK后 1,2 ,3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haze形成情况 ,并用原位核酸分... 目的 研究角膜上皮下混浊 (haze)形成的发生机制 ,检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后角膜上皮和基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表达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施行PRK后 1,2 ,3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haze形成情况 ,并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检测角膜上皮和基质PDGF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有PDGFmRNA表达 ,基质层无表达 ;PRK后角膜上皮细胞PDGFmRNA表达增加 ,术后 2月表达最强 ,且基质中亦有轻微表达。上皮细胞PDGFmRNA表达强弱与haze形成的轻重密切相关。结论 PDGF参与PRK后伤口愈合过程 ,且调节着haze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K 血小板生长因子 角膜上皮下混浊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蕾 吴雅臻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PVR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防治PVR的途径。本文就近几年来国...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PVR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防治PVR的途径。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PVR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艳 李筱荣 袁佳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9-671,672,共4页
研究表明眼内血管形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失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生血管抑制物,可对抗病理性血管形成,同时具有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等其他作用。有研究表明糖... 研究表明眼内血管形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失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生血管抑制物,可对抗病理性血管形成,同时具有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等其他作用。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内PEDF表达发生改变,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就PEDF在DR中的表达及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恩沛 孙先勇 +3 位作者 高荣玉 刘建东 李南 杨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的PCV并发sPED患者共13例(13眼),所有患眼术前接受过至少3次(每月1次)的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注射治疗,且治疗无效。检测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PED高度及宽度变化,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眼BCVA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R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0、-3.110、-3.180,P=0.001、0.001、0.002、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PED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3眼平均接受过(4.15±1.40)次玻璃体内注药(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5.92±3.95)个月(相当于每6周注射1次)。术后随访6个月内13眼平均接受了(2.31±1.97)次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相当于每10周注射1次)。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CRT的降低量呈弱正相关(r=0.416,P=0.203);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PED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8、0.209,P=0.520、0.538)。术后1个月时,9眼出现PED复发或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后期配合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ED均改善。术后6个月时,3眼黄斑中心凹下PED完全消失,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1眼黄斑区视网膜仍存在活动性渗出。13眼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及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PCV并发sPED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T和改善PED,减少PED长期存在对视网膜的损害,但对术后6个月时患者BCVA的提高无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抽液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浆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动物源性成分培养体系快速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秋慧 王菁 +4 位作者 田蓉 王肖 曹迪 卢晶 罗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4-488,共5页
背景 随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视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的开展,需要优化无动物源性成分(xeno-free)培养体系快速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RPE细胞分化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科研及临床需要. 目的 建... 背景 随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视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的开展,需要优化无动物源性成分(xeno-free)培养体系快速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RPE细胞分化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科研及临床需要. 目的 建立xeno-free培养体系,优化快速诱导hESCs向RPE细胞分化的方法. 方法 将hESCs克隆团接种至Vitronectin XFTM,在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 noggin、10 ng/ml DKK-1以及10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培养2d,第2~4天将培养液中noggin质量浓度减至10 ng/ml,并加入5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第4~6天移除培养液中的noggin和bFGF,第8~14天培养液中加入1 μmol/L CHIR990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在分化为RPE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以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RPE细胞特异性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量.结果 分化培养第14天,部分细胞呈多角形并呈现铺路石样排列,且细胞内可见色素颗粒;培养第35天,诱导分化的细胞内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抗原Mitf及RPE65;培养至第60天,细胞内富含黑色素颗粒且呈规则六边形.与诱导分化前比较,诱导分化第7天和第14天hES-RPE细胞中Mitf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3.43±2.77)倍和(8.91±2.83)倍,而RPE65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4.60±3.94)倍和(87.16±9.32)倍,分化第7天和第14天细胞中的Mitf mRNA和RPE65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分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ESCs可在含尼克酰胺、DKK-1、noggin、IGF-1和CHIR99021的xeno-free优化培养体系中快速分化为RPE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药物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细胞分化 视网膜色素上皮 培养液/药物作用 细胞株 无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戚沆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目的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 =-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雷珠单抗 湿年龄相关黄斑变/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玻璃体注射 眼部色素上皮 脉络膜厚度/药物作用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抗体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吴雅臻 戚卉 +2 位作者 范斌 郭惠玲 李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1004,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抗体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RPE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未加入抗体,实验组分别加入1×10-6、5×10-6、1×10-5、5×10-5和1×10-4mg...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抗体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RPE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未加入抗体,实验组分别加入1×10-6、5×10-6、1×10-5、5×10-5和1×10-4mg.L-1PDGF抗体。采用生长曲线法及MTT比色法检测PDGF抗体对hRPE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抗体作用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10-6mg.L-1PDGF抗体对hRPE细胞有轻度促增生作用,MTT结果显示其抑制率为-11.74%。5×10-6、1×10-5、5×10-5和1×10-4mg.L-1PDGF抗体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作用72 h抑制率分别为12.55%、43.72%、55.10%和55.10%。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各组细胞活力均大于8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10-5mg.L-1PDGF抗体作用72 h,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可见凋亡指数明显增加。透射电镜结果显示,5×10-5mg.L-1PDGF抗体作用72 h电镜下可见胞质空化,核染色质轻度趋边凝聚,有早期凋亡的改变。结论:PDGF抗体对hRPE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大对hRPE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PDGF抗体对hRPE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依赖于诱导细胞的凋亡,而不是促使细胞变性坏死,作用性质比较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 细胞培养 血小板生长因子/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BB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周辉 李索林 +3 位作者 时保军 仲智勇 方燕斌 杨晓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38-243,共6页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脏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锌指转录因子(Snail 1)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脏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锌指转录因子(Snail 1)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BA患儿25例(BA组)、胆总管囊肿患儿15例(CCC组)以及肝脏肿瘤患儿10例(NL组)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活检组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GF-BB、Snail 1、E钙黏素(E-cadherin)和N钙黏素(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组患儿肝脏中PDGF-BB、Snail 1和N-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CCC组和N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CCC组和N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GF-BB与Snail 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2,P<0.05;r=0.780,P<0.05);PDGF-BB与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835,P<0.05;r=0.702,P<0.05);PDGF-BB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56,P<0.05;r=-0.696,P<0.05);Snail 1与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23,P<0.05;r=0.702,P<0.05);Snail 1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20,P<0.05;r=-0.636,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PDGF-B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77,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22,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N-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11,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Snail 1表达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PDGF-BB可能通过增强转录因子Snail 1的转录活性,促进BA患儿发生EMT,这为BA患儿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血小板生长因子 上皮-间质转化 蛋白质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