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SVV/SVH结果分析
1
作者 高铭媛 丁雷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分析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和主观视觉水平线(subjective visual horizontal,SVH)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符合BPPV诊断标准的40~60岁女性患者310例为围绝经组,年龄<4... 目的分析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和主观视觉水平线(subjective visual horizontal,SVH)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符合BPPV诊断标准的40~60岁女性患者310例为围绝经组,年龄<40岁的同期女性BPPV患者110例为青年组,年龄>60岁的同期女性BPPV患者332例为老年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女性BPPV患者SVV/SVH特点。结果(1)女性BPPV患者SVV/SVH总异常率为42.29%;(2)围绝经组和青年组SVV/SVH异常率在不同罹患管型中无显著差异(P均>0.05);(3)老年组SVV/SVH异常率在不同罹患管型中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嵴帽BPPV 58.62%、水平半规管管石BPPV 48.65%、后半规管BPPV 3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围绝经组、青年组、老年组BPPV患者SVV/SVH总异常率分别为41.94%、46.36%、41.27%,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约40%女性BPPV患者伴有SVV/SVH异常,且随年龄增长在不同罹患管型中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 主观视觉垂直线 主观视觉水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功能联合眼震视图检查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2
作者 王颖东 李巧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10期639-641,共3页
目的探究前庭功能联合眼震视图(nystagmus view,VNG)检查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比较裸眼检查和VNG对BPPV患者的检出率,并采用冷热试验检测BPPV患者前庭功能异常情况。结果VNG和裸眼检查原发性BPPV... 目的探究前庭功能联合眼震视图(nystagmus view,VNG)检查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比较裸眼检查和VNG对BPPV患者的检出率,并采用冷热试验检测BPPV患者前庭功能异常情况。结果VNG和裸眼检查原发性BPPV总检出率分别为91.18%、67.65%,两种检查方法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0,P=0.000)。水平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VNG和裸眼检查检出有明显差异(χ^(2)=4.457、11.942,P<0.05)。不同类型的BPPV患者凝视检测、扫视异常数和平稳跟踪检测结果异常无明显差异(P>0.05);冷热试验显示BPPV异常患者与正常患者分别为66.67%和33.33%。结论前庭功能联合VNG检查对原发性BPPV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电图描记术 前庭功能试验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育龄期前庭性偏头痛伴位置性眩晕患者疗效分析
3
作者 朱建建 张显军 +3 位作者 马霄 毛庆杰 孙培丽 范红梅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10期672-674,共3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育龄期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伴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门诊育龄期VM伴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进行...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育龄期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伴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门诊育龄期VM伴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进行一般情况、量表评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规范非甾体止痛药物、抗眩晕药物治疗,rTMS组给予低频(1 Hz)rTMS作用于枕叶。分别采用SRM-IV眩晕诊疗系统、眼震电图行位置试验、温度试验评估前庭功能,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头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头痛影响测评量表(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对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个月疗效评估。结果育龄期VM伴位置性眩晕患者发病年龄23~49(38.72±7.93)岁,52.63%(30/57)患者以后半规管受累为主,33.33%(19/57)患者温度试验异常。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对照组情绪(DHI-E)优于rTMS组,治疗3个月时rTMS组VAS、HIT-6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段VAS、HIT-6、DH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治疗2周、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rTMS组和对照组VAS、HIT-6、DHI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与治疗2周比较时,rTMS组除躯体(DHI-P)外其余各评价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HIT-6评分、DHI-P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rTMS能有效改善VM伴位置性眩晕患者头痛症状,改善眩晕症状并不优于单纯口服药物,随治疗时间延长,rTMS对头痛及眩晕改善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Migraine Disorders)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前庭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量表(measuring sca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麻止眩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46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靖岚 陈丽芬 +3 位作者 李键邦 黄志豪 陈穗锋 蔡燕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398-1401,共4页
目的探讨夏麻止眩方联合穴位贴敷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将99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剩46例(脱落3例)进行常... 目的探讨夏麻止眩方联合穴位贴敷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将99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剩46例(脱落3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剩46例(脱落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夏麻止眩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个月的中医疗效及残余症状的发生情况。运用眩晕调查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dizziness questionnaire,UCLA-DQ)评估患者的眩晕病情程度。使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患者的生活影响程度。使用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2个月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5.65%和80.43%,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头晕、漂浮感、走路不稳的发生数比对照组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频率、眩晕程度的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眩晕频率、眩晕程度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DHI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DHI各项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搏动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比对照组高,搏动指数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夏麻止眩方联合穴位贴敷可提高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减轻眩晕症状及程度,降低眩晕对生活影响程度,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麻止眩方 穴位贴敷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手法复位 残余症状 临床疗效 眩晕症状 生活影响程度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段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fMRI百分比振幅改变
5
作者 任安宁 殷成 +4 位作者 韩雨 高珊珊 刘金刚 王锡臻 管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 探讨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中的百分率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目的 探讨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中的百分率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多频段(经典频段、slow-4频段和slow-5频段)的脑自发活动的改变。方法 选取并分析20例BPPV患者(BPPV组)以及14例健康对照者(HC组)的rs-fMRI。结果 PerAF在不同频段的组间差异结果:1)在经典频段,与HC组相比较,BPPV组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辅助运动区PerAF值降低;2)在slow-4频段,与HC组相比较,BPPV组在左侧脑岛、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及左侧辅助运动区PerAF值降低;3)在slow-5频段,与HC组相比较,BPPV组在左侧额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及左侧辅助运动区PerAF值降低。结论 BPPV患者静息态下存在多个脑区的功能异常,提示患者存在中枢功能紊乱与重塑。BPPV患者异常脑区对各频段的敏感性不同,提示患者自发性脑活动存在频率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百分率振幅 多频段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神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胡启洋 廖美容 +4 位作者 王树青 蒋文贤 肖榕 孙艳 周义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27-29,52,共4页
[目的]探讨定神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BPPV患者100例,按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斯睿美(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复位成功且1周后复查无位置性眩晕和变位试验未引出眼震... [目的]探讨定神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BPPV患者100例,按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斯睿美(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复位成功且1周后复查无位置性眩晕和变位试验未引出眼震,但临床评估有残余症状,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定神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14.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神针有助于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提升前庭功能,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复位后残余症状 定神针 SRM-Ⅳ眩晕诊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 被引量:4
7
作者 汤巧敏 叶小云 葛柳雅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630-1631,共2页
关键词 Epley手法复位 良性发作位置眩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与头部睡眠姿势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林细康 李晓璐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5期242-244,共3页
目的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 目的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发体位、伴随症状、与睡眠姿势的关系及眩晕持续时间等。重点对PSC-BPPV病变耳和睡眠时头部姿势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PSC-BPPV诱发体位主要是卧位坐起和躺下,伴随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耳鸣很少,无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很少超过60 s。208例PSC-BPPV患者中125例睡眠时总采取同一姿势(右侧吲85例,左侧卧40例),83例患者睡眠姿势不定。PSC-BPPV病变耳与患者头部睡眠姿势侧别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系数=0.40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C-BPPV病变耳与头部睡眠姿势侧别比较(r=0.203,P<0.05),与年龄比较(r=-0.1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习惯性头部睡眠姿势促使耳石沉积在低位耳的后半规管,是导致同侧PSC-BPPV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睡眠 体位 耳石膜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优质康复策略应用效果
9
作者 朱雪晴 刘朝红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73-75,共3页
目的制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优质康复策略,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3轮信息反馈制定BPPV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优质康复策略,并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 目的制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优质康复策略,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3轮信息反馈制定BPPV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优质康复策略,并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8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匹配随机数字表的第1~98个数字,随机数除以2,结果为整数者纳入观察组(49例)、结果为小数者纳入对照组(49例)。2组均行常规Cawthorne-Cooksey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优质康复策略。比较2组的残余症状、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2组的眩晕残障量表及前庭获益康复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各分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的优质康复策略能够减轻行手法复位治疗后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手法复位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 优质康复策略 残余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75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庭毅 彭淑华 +4 位作者 胡松 王丽 盛飞 王小平 李文辉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BPPV误诊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改变头位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呕吐及眼震。误诊为颈椎...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BPPV误诊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改变头位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呕吐及眼震。误诊为颈椎病41例,后循环缺血17例,躯体形式障碍7例,梅尼埃病6例,动脉硬化4例,误诊时间8 d^6年。经Roll试验及Dix-hallpike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 59例,水平半规管BPPV 12例,混合型BPPV 4例;予Epley复位法及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1周治愈率达100%,3个月治愈率达93.3%。结论 BPPV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手法复位对BPPV效果显著。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及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作位置眩晕 临床特征 误诊 颈椎 后循环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诊疗指南的临床指导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5期217-218,共2页
眩晕是普通人群常见的症状,1年患病率为5%,成年人发病率为1.4%[1]。眩晕症状是临床医师每天都可能面对的普遍问题,准确的鉴别、合理的治疗是控制眩晕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核心环节。为规范临床医师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并获得优良的诊疗结果,... 眩晕是普通人群常见的症状,1年患病率为5%,成年人发病率为1.4%[1]。眩晕症状是临床医师每天都可能面对的普遍问题,准确的鉴别、合理的治疗是控制眩晕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核心环节。为规范临床医师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并获得优良的诊疗结果,国内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和神经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临床指南,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 r t igo,BPPV)作为外周性眩晕疾病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Vertigo) 临床方案(Clinical Protocols) 梅尼埃(Menière’s Disease)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申小青 吕雁娥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2期42-43,共2页
对 3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实施综合治疗及护理。结果 10例完全恢复 ;17例发作次数减少 ,症状减轻 ;10例发作次数无改变但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提出应重点做好健康教育及药物、体位、前庭习服治疗的护理。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宏伟 潘秋兰 +4 位作者 徐静 徐少君 李胜 范丽琴 兰金山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 比较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受诊疗的PC-BPPV患者共128例患者分为两... 目的 比较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受诊疗的PC-BPPV患者共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改良李氏复位法(64例)及Epley法(64例)复位治疗。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天、1周、1个月门诊复诊,观察疗效和复发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1天时,Epley法治愈率优于改良李氏复位法(P<0.05)。1周、1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均为PC-BPPV的有效治疗方式。治疗方式的个性化选择,可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复位操作耐受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治疗结果(Treatment Outcome) 复位(reduction) 后半规管(posterior ca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眩晕残障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逯蕊芳 马龙 +2 位作者 刘莲花 黄增英 罗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眩晕残障现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的BPPV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后...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眩晕残障现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的BPPV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后患者的眩晕残障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治疗前相比,BPPV患者治疗后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较低(68.36±13.14 vs 45.29±8.20)分。与治疗有效的BPPV患者相比,治疗无效的BPPV患者治疗后DHI评分较高(43.32±7.01 vs 67.89±14.0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病程≥3个月、有头部外伤史、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半规管轻瘫CP值≥20%、25羟维生素D3[25-(OH)-D3]<30μg/L、同型半胱氨酸(Hcy)≥13μmol/L、嵴帽型、雌二醇(E2)<100 pmol/L的BPPV患者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DHI评分较高。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头部外伤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半规管轻瘫CP值、25-(OH)-D3、Hcy、疾病类型、E2为影响BPPV患者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眩晕残障现状的主要因素。结论BPPV患者经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后眩晕残障现状改善,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外伤史等均与眩晕残障现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SRM-IV眩晕诊疗系统 眩晕残障 相关因素 半规管轻瘫CP值 头部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气虚血瘀论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经验探析
15
作者 杨鸿林 白丽君 +2 位作者 韩梦园 王梓丞 任德祥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8-20,共3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成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漂浮感等残余症状,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白丽君认为残余头晕的病机主要为髓海失充、气血不足、瘀血阻窍。在临床上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成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漂浮感等残余症状,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白丽君认为残余头晕的病机主要为髓海失充、气血不足、瘀血阻窍。在临床上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治疗选用自拟益气活血汤,遵循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原则,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头晕 益气活血汤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梁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4期32-34,38,共4页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组(23例)给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C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比较三组首次治疗疗效、前庭症状指数评分(VSI)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并记录3个月复发率。结果:首次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A组、B组的68.42%、69.56%(P<0.05);治疗后三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C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随访期间,C组复发率为2.63%,低于A、B两组(10.50%、13.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联合治疗PC-BPPV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Epley耳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Epley耳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ley手法复位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耿翠琴 张玉琴 +4 位作者 徐桂花 任学娟 龚海燕 朱建芳 缪彩娟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年第9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眩晕宁、西比灵口服治疗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前后护理干预,比较2组1 d、3 d后症状缓解率,...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眩晕宁、西比灵口服治疗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前后护理干预,比较2组1 d、3 d后症状缓解率,1个月后症状的完全缓解率。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1 d后症状缓解率分别为46.7%、80.0%(P<0.05)。3 d后缓解率分别为66.7%、93.3%(P<0.05)。治疗后1月眩晕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3.3%、86.7%(P<0.05)。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疗法操作方便、简单,疗效优于常规抗眩晕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作位置眩晕 Epley手法复位 效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发作的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例及文献综述
18
作者 段磊 王肃旸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2期249-251,256,共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病因,在儿童中发病罕见,大部分原发性发病者尚不能确定病因。本文报道1例初诊年龄7岁的男童,呈反复发作性眩晕,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临床表现结合听力学及头颅MRI、...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病因,在儿童中发病罕见,大部分原发性发病者尚不能确定病因。本文报道1例初诊年龄7岁的男童,呈反复发作性眩晕,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临床表现结合听力学及头颅MRI、位置试验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经Epley手法复位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分析,以及既往儿童BPPV病例报道文献的综述,推荐儿童BPPV的患者,早期首选Epley手法复位,对于复位效果差,出现半规管转换的患者可考虑Semont复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儿童 复发 手法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华艳 施平声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4,共2页
目的:研究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8例后半规管BPPV分成2组,复位组进行PRM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复位治疗。结果:复位组5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第4... 目的:研究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8例后半规管BPPV分成2组,复位组进行PRM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复位治疗。结果:复位组5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第4天随访成功率分别为48.3%和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天,两组的成功率为86.2%和23.3%。两组差异显著。结论: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作位置眩晕 颗粒复位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与疾病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晓婉 孙宜飞 +1 位作者 刘彬 郝金余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5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与BPPV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2例BPPV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观察组...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与BPPV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2例BPPV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观察组随访2个月,记录复发率,比较复发及未复发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分析影响BPPV复发的相关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血尿酸、TG、TC、LDL-C高于未复发组,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偏头痛、中耳炎以及尿酸、TG、TC、LDL-C、HDL-C、球蛋白水平异常为影响BPP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血尿酸、血脂、球蛋白联合预测BPPV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结论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异常,且与BPPV复发相关,临床可对三者联合检测以评估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尿酸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球蛋白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