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齐 《齐鲁学刊》 1983年第6期26-29,共4页
僧肇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佛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肇论》,言简意赅,其佛学理论水平达到了较为精巧圆滑的程度。现在仅就其中的《般若无知论》略作分析。一、《般若无知论》的主旨《般若无知论》在《肇论》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物不... 僧肇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佛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肇论》,言简意赅,其佛学理论水平达到了较为精巧圆滑的程度。现在仅就其中的《般若无知论》略作分析。一、《般若无知论》的主旨《般若无知论》在《肇论》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物不迁论》、《不真空论》所论证的是万物不动,世界虚无。《般若无知论》则是论证“般若”即佛教最高的智慧,为无所知、无所见。《高僧传》说,僧肇随鸠摩罗什之后“所悟益多”,他所著《般若无知论》,深受鸠摩罗什的称赞,曾誉为“解空第一”。高僧慧远也叹为“未尝有也”。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 僧肇 所知 鸠摩罗什 般若中观 物不迁 佛教 佛学 圣智 高僧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
2
作者 田文棠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4-83,共10页
(一) 僧肇,东晋时长安人,著名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高足,有创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他的佛教思想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一样,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僧肇少年时代,曾以抄书为业,对老庄的学说发生了浓厚兴趣。后... (一) 僧肇,东晋时长安人,著名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高足,有创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他的佛教思想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一样,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僧肇少年时代,曾以抄书为业,对老庄的学说发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看到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维摩诘经》,“欢喜顶爱,披寻玩味”。于是出家为僧,研究佛理。公元四世纪末,鸠摩罗什至姑藏(今甘肃武威),僧肇赶赴姑藏,拜罗什为师。后罗什至长安逍遥园(即今草堂寺),主持译经,僧肇也随至长安,成为罗什最重要的助手之一。此后十多年间,僧肇同罗什一起从事佛教理论活动,一边译注佛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鸠摩罗什 印度佛教 般若思想 中观思想 独化论 佛教思想 思想体系 般若无知 佛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僧肇的以佛解道
3
作者 邓晓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共13页
僧肇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向,即对老庄和玄学家们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新的立场上作了重释,不再是简单地以道解佛,而是反过来以佛解道。在《不真空论》中僧肇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真正对接是,将“有生于无”这一老庄形而上学... 僧肇标志着中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向,即对老庄和玄学家们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新的立场上作了重释,不再是简单地以道解佛,而是反过来以佛解道。在《不真空论》中僧肇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真正对接是,将“有生于无”这一老庄形而上学模型认识论化、“唯识化”。僧肇的“非有非无”作为佛家“第一真谛”是以“无”解“空”,但由于将“无”引申为“不真”,这就不但偏离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实践性的“无”(“无为”),而且也未能走进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论性的“无”(“非存在”),而是引向了佛家信仰的真谛(“不真即空”)。《物不迁论》谈动静关系,他将“生生之谓易”的万物变化流动归结为“俗谛”,只有将其与万物静而不迁的“真谛”加以合观,才有可能追寻到后面的“第一真谛”即涅槃。在《般若无知论》中所谈的“知和无知”的问题也是老庄哲学的热门问题,只不过庄子讨论知和无知主要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讲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僧肇却将庄子的观点扭转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方法上,无知之知比无为而为更重要,也更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佛解道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般若无知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看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龚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2-67,共6页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人类的知性却始终难以承负这一伟大的使命。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命题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辩证推论——“二律悖反”之上的,借助于先天直观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本体论 中国哲学 方法论 现代意义 形而上学 体认 康德问题 二十世纪 般若无知 玄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涅槃无名论》作者问题的讨论——《涅槃无名论》的著作权应归僧肇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成有 石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8,共4页
《涅槃无名论》是《肇论》中的一篇,《肇论》则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大师僧肇的论文集(后人编辑而成),历史上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在本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两册,中华书局... 《涅槃无名论》是《肇论》中的一篇,《肇论》则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大师僧肇的论文集(后人编辑而成),历史上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在本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44年出版),于其中提出了质疑,认为《涅槃无名论》不是僧肇的作品。以后,石峻教授撰《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1944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1期),补充了汤用彤先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无名 两晋南北朝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肇论 佛教理论 般若无知 任继愈 顿悟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论》思想新释
6
作者 龚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6-69,共4页
僧肇虽然受过老庄思辨哲学的影响,但他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见《僧肇传》)。僧肇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从罗什所学的印度龙树、提婆的大乘空宗理论。他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在从学罗什,“所悟更多”,并有感于当时中土佛学“时有乖谬”(《僧肇传... 僧肇虽然受过老庄思辨哲学的影响,但他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见《僧肇传》)。僧肇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从罗什所学的印度龙树、提婆的大乘空宗理论。他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在从学罗什,“所悟更多”,并有感于当时中土佛学“时有乖谬”(《僧肇传》)的情况下,为拨乱反正,恢复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本来面目而作的,因此能在较高水平上把握空宗理论的精神,摆脱“格义”等方法的影响。 僧肇哲学的思辨方法,来自于大乘空宗理论的中观思想。龙树在《中论》中对中观思想有集中表述。龙树讲二谛,他认为对佛说要分别看待,有时佛以世俗谛说,有时以胜义谛说,二谛之说,原已有之。世谛所解之理,是常识,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使大家有所解悟;而胜义谛,亦即第一义谛,是要凭“现观”才能得到的,但别人要理解它,也离不开语言亦即世谛,所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肇论》 般若无知 新释 二谛 万物 大乘空 “知” 《不真空论》 “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僧肇中道观的佛教哲学思想
7
作者 王小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7年第2期16-22,共7页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尤"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后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尤"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后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后罗什至姑藏,肇自远从之",成为鸠摩罗什之得意门生。被誉为句句深达佛心、言言备通众教的《肇论》,是僧肇批判地总结魏晋玄学和般若空宗学派的各种理论,发挥龙树、提婆的般若空宗义旨,论证其诸法假号不真故空、动静未始异、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理论的集中表述。他以流畅的语言文字,当时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简炼地表达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对本体论、动静观、认识论等哲学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大乘空宗般若学精髓的理解,鸠摩罗什认为"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被认为是最得自己正传的人。僧肇的著作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赞扬,用庐山隐士刘遗民的话说就是"披味殷勤,爱不释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中道观 般若无知 般若 哲学思想 佛教 魏晋玄学 大乘空 非有非无 动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
8
作者 刘国梁 《齐鲁学刊》 1987年第4期83-87,共5页
僧肇为什么能接受老庄思想去发展佛教呢?首先是因为僧肇在少年时就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记载,僧肇少年时即通经史,尤喜老庄。由于他“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
关键词 老庄思想 僧肇 般若性空 庄子 老子 般若无知 佛教 物质世界 非有非无 无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识小录
9
作者 钱仲联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1期6-9,共4页
吉有恒言:“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文心雕龙》一书,博大精深,并世学人,著书立说,或疏通全帙,或创获新解,可谓沉沉夥颐,此乃“贤者识其大者”也。戋戋如余,但照隅隙,未睹衢路,偶为蠡测,弄斧班门,属于“... 吉有恒言:“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文心雕龙》一书,博大精深,并世学人,著书立说,或疏通全帙,或创获新解,可谓沉沉夥颐,此乃“贤者识其大者”也。戋戋如余,但照隅隙,未睹衢路,偶为蠡测,弄斧班门,属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之流,是“不贤者识其小者”之所为也,故题以《识小录》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 学人 文心雕龙 佛学 识小录 原道 天地之心 圣人 太极 道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