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十五世纪中国与西欧航海活动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被引量:1
1
作者 施子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十五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和西欧的一些重大的航海活动都发生在这一世纪。在1405至1433年间,中国的郑和奉明成祖朱棣(1403—1424)和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三十余国,... 十五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和西欧的一些重大的航海活动都发生在这一世纪。在1405至1433年间,中国的郑和奉明成祖朱棣(1403—1424)和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三十余国,航行了东起西太平洋,西迄非洲东海岸的广大海域。1492年,得到西班牙君主支持资助的哥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世纪 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人 郑和船队 十六世纪 明成祖 朝贡贸易 黄金 航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美航海片中的船长形象
2
作者 于雪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8-40,共3页
15至17世纪,随着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伽马、麦哲伦等人的环球航行的成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实质性的飞跃。航海活动使原本处于世界两端的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有了直接的交往,南美洲与欧洲、亚洲正式... 15至17世纪,随着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伽马、麦哲伦等人的环球航行的成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实质性的飞跃。航海活动使原本处于世界两端的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有了直接的交往,南美洲与欧洲、亚洲正式实现空间上的对接。随着远洋航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的进程中,航海家们横渡于东西两半球,手握着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设备——指南针、罗盘、六分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活动 形象 船长 技术设备 17世纪 美洲大陆 环球航行 远洋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近海航海的水文气象要素气候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顾平 杨燕军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16,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影响航海活动的我国沿海水文气象要素风、浪、能见度、台风的时空分布及以这些要素为指标所作的近海航海气候区划。得到了我国沿海不同海区航海条件的特征和近海各个航海气候区航海条件的差异及对其的评价。
关键词 水文气象要素 气候分析 航海活动 航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航海精神光耀古今 被引量:1
4
作者 贺云翱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25,共2页
中国是一个大陆文明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其拥有五大海域,六千五百多个海岛,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十四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海洋文化和近万年的航海活动,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 中国是一个大陆文明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其拥有五大海域,六千五百多个海岛,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十四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海洋文化和近万年的航海活动,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国。在悠久、持续和不断创新的航海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和诞生了中华航海精神。归纳而言,中华航海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拼搏、科学、和平、合作、爱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明 海上丝绸之路 航海精神 航海活动 大陆文明 海岸线 直辖市 中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隆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46-52,共7页
十五至十六世纪,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中西国家都进行了远洋航海活动,共同缔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大航海的新时代。十五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当欧洲人对“昏暗的大洋”怀着恐惧心理,不敢贸然涉足的时候,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即已率领着庞大舰... 十五至十六世纪,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中西国家都进行了远洋航海活动,共同缔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大航海的新时代。十五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当欧洲人对“昏暗的大洋”怀着恐惧心理,不敢贸然涉足的时候,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即已率领着庞大舰队,纵横驰骋在印度洋上,往来于中国、南亚和东非之间,成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然而,为时不久,以郑和为代表的明帝国官方航海事业,由盛而衰,遽然终止;西方航海活动却日渐发达,历久不废。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对此问題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学者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航海 航海活动 航海事业 明王朝 西欧社会 结局 西方 三十年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早期航海之谜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富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本文以爱琴地区史前遗址的黑曜石器物为依据,并结合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新近成果,对人类最初的航海活动进行了探索,认为:爱琴地区的猎人采集者约在一万三千年前渡海到弥洛斯岛开采黑曜石是迄今所知的最早航海活动,而远古人类抵达澳洲、美... 本文以爱琴地区史前遗址的黑曜石器物为依据,并结合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新近成果,对人类最初的航海活动进行了探索,认为:爱琴地区的猎人采集者约在一万三千年前渡海到弥洛斯岛开采黑曜石是迄今所知的最早航海活动,而远古人类抵达澳洲、美洲、欧洲则在更早,人类如何跨越白令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之谜一旦得以揭开,将有助于,将最终澄清人类航海活动发生的最早年代和地点等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活动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人类 独木舟 公元前 史前遗址 直布罗陀 考古学家 白令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学回归:浅谈“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竑 安宁 《热带地理》 2015年第5期607-609,共3页
自15世纪以来,地理学一直活跃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宏图之中。15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就创办了地理研究机构,并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获取黄金、奴隶和其它资本。在欧洲国家全球范围内的殖民行为... 自15世纪以来,地理学一直活跃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宏图之中。15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就创办了地理研究机构,并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获取黄金、奴隶和其它资本。在欧洲国家全球范围内的殖民行为中,地理学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地缘政治 大发 回归 欧洲国家 研究机构 航海活动 全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8
作者 周志斌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1-184,共4页
关键词 郑和 国际学术论坛 会议综述 2005年 明代 远洋航海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考 被引量:4
9
作者 庄景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57-62,16,共7页
《天妃灵应之记》碑(以下简称《天妃碑》),1930年发现于福建长乐县城之南山,现存于长乐师范附属小学内原孔庙泮池旁之碑亭。这方明宣德六年(1431年)刊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字迹清晰可读。石碑高162、宽78、厚16厘米。全碑阴刻... 《天妃灵应之记》碑(以下简称《天妃碑》),1930年发现于福建长乐县城之南山,现存于长乐师范附属小学内原孔庙泮池旁之碑亭。这方明宣德六年(1431年)刊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字迹清晰可读。石碑高162、宽78、厚16厘米。全碑阴刻,额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字框上端及两侧有明月祥云纹样。正文楷书31行,共1177字,四周框以缠枝番莲纹。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和赖天妃护祐于长乐南山修建宫殿,以及七次往使西洋各国的时间、经过等情况,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最珍贵的实物史料。《天妃碑》自出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对此作了评介和展开研究。然而,这些评介和研究,虽多有确切之言和精辟之见,却不乏舛讹失实之处和值得商榷之点,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笔者仅就石碑之庋藏地点和刊立缘由略加考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书院 碑文 永乐帝 学术界 舟师 航海活动 明成祖 乾隆 县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与哥仑布远航之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积明 《江汉论坛》 1983年第4期77-81,共5页
十五——十六世纪,当中国还固守着封建专制主义及宗法自然经济壁垒时,西方已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举行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与哥仑布远航,为不同的社会经济潮流所推动,不仅显示出各自迥异的面貌,而且广阔地展现... 十五——十六世纪,当中国还固守着封建专制主义及宗法自然经济壁垒时,西方已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举行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与哥仑布远航,为不同的社会经济潮流所推动,不仅显示出各自迥异的面貌,而且广阔地展现了当时中西方社会经济状态及发展大势。本文拟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郑和与哥仑布远航的历史驱动力及其植根的土壤和结局加以对照研究,以期窥见从中透露出的时代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十六世纪 朝贡贸易 封建专制主义 社会经济 封建统治者 自然经济 历史时期 黄金 航海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道大通与世界交往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年第5期43-48,24,共7页
15、16世纪海道大通对真正世界意义的人类交往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世界意义交往的显著特征是:间接、间歇的地区交往转变为直接、频繁的全球交往,文明的局部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传统的陆路交往让位以海路为主的交... 15、16世纪海道大通对真正世界意义的人类交往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世界意义交往的显著特征是:间接、间歇的地区交往转变为直接、频繁的全球交往,文明的局部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传统的陆路交往让位以海路为主的交往。然而,世界交往在促进历史横向发展的同时却包含着两类渐趋尖锐的矛盾:其一为西欧国家现有生产力同占领世界市场的矛盾,其二为殖民掠夺与扩大交往的矛盾。西欧工业革命解决了第一类矛盾,而要真正解决海道大通后世界交往中的第二类矛盾,必须实现广大非西方国家在政治独立基础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建立既互相依赖又年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道大通 自然经济 海路 世界交往 马可·波罗 海上交通 文明交往 海上贸易 航海活动 农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
12
作者 彭顺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64-69,81,共7页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彭顺生15至16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西欧诸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共同缔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世界大航海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历史造就了两个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人物,一个是引发了中西大...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彭顺生15至16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西欧诸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共同缔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世界大航海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历史造就了两个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人物,一个是引发了中西大规模航海活动的中国明朝太监郑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 航海探险 航海活动 世界历史 发现美洲 航海 印第安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基督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