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返回式航天器动态等离子体低频电磁波信道特性研究
1
作者 孙斌 黄才 +3 位作者 龙吟 丁凯 刁伟鹤 张慧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5,共11页
考虑低频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下强穿透能力,低频法被认为是一种缓解黑障影响的可行方法。现有研究建立了低频电磁波在稳态等离子体鞘套下衰减模型,但是忽略了动态等离子体信道对信号的影响,缺乏对该信道特性的深入认识。因此,对动态等... 考虑低频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鞘套下强穿透能力,低频法被认为是一种缓解黑障影响的可行方法。现有研究建立了低频电磁波在稳态等离子体鞘套下衰减模型,但是忽略了动态等离子体信道对信号的影响,缺乏对该信道特性的深入认识。因此,对动态等离子体低频电磁波信道特性开展研究,以动态等离子体信道响应为基础,结合有色高斯分布时变电子密度模型,建立了动态等离子体信道统计模型,获得了该信道一阶统计特性,幅度概率密度函数P_(r)(r)为幂函数-高斯函数结合分布,相移概率密度函数P_(φ)(φ)为正切函数-高斯函数结合分布,功率谱密度函数S_(Hi)(ω)为有色噪声分布。为验证该信道统计模型有效性,开展多种状态的数值仿真(电子密度10^(18)~10^(19)/m^(3),碰撞频率1~5 GHz,低频电磁波频率1~30 MHz),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高度吻合。随着电子密度从10^(18)/m^(3)增大10^(19)/m^(3),幅度、相移随机波动程度增强,P_(r)(r)均值μ_(r)从1.33增大至34.04,标准差σ_(r)从0.13增大至14.34;P_(φ)(φ)均值μ_(φ)从0.58增大至5.81,标准差σ_(φ)从0.11增大至1.19,功率谱发生衰减和展宽现象。刻画的动态等离子体低频电磁波信道,对低频通信调制算法设计和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航天器 等离子体鞘套 黑障 动态等离子体信道 低频电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回式航天器轨道周期变率确定及预报的数值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秋宏兴 王秀红 +1 位作者 吴连大 祝开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2,共6页
对返回式航天器进行变轨控制计算时要用到平均轨道周期变率,而数值法定轨通常求解的是大气阻力系数,无法直接得到平均轨道周期变率。文章通过建立航天器精密动力学模型、数值积分器、瞬时轨道根数到平均轨道根数的转换算法和平均周期序... 对返回式航天器进行变轨控制计算时要用到平均轨道周期变率,而数值法定轨通常求解的是大气阻力系数,无法直接得到平均轨道周期变率。文章通过建立航天器精密动力学模型、数值积分器、瞬时轨道根数到平均轨道根数的转换算法和平均周期序列多项式拟合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法精密轨道确定和预报计算平均轨道周期变率的数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变率 数值方法 轨道衰减 大气阻力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地高速再入返回航天器时统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晟毅 白崇延 +2 位作者 张伍 黄昊 李溟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89,共6页
月地再入返回航天器在第二宇宙速度下实现服务舱和返回器分离,返回器以半弹道跳跃方式准确地再入并着陆在预定回收区,为了保证返回器的导航精度,对返回航天器的时间精度有一定的要求。为此,文章提出适用于二级信息拓扑结构的多舱段航天... 月地再入返回航天器在第二宇宙速度下实现服务舱和返回器分离,返回器以半弹道跳跃方式准确地再入并着陆在预定回收区,为了保证返回器的导航精度,对返回航天器的时间精度有一定的要求。为此,文章提出适用于二级信息拓扑结构的多舱段航天器的器上时间维护系统(简称"时统")和相应的地面验证系统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地面验证试验,并结合月地高速再入返回航天器真实在轨飞行数据分析,证明此时统设计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使月地再入返回航天器的器上时间精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地高速再入返回航天器 器上时间维护系统 二级信息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研制“Shefex-Ⅱ”锐边航天器提高返回安全性
4
作者 俯芷 《航空制造技术》 2010年第11期24-24,共1页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近日发表公报说,该中心正在研制一种使用表面主动冷却技术的“Shefex-Ⅱ”锐边航天器,目的是提高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并降低维护成本。
关键词 航天器返回 安全性 航天中心 冷却技术 维护成本 大气层 航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制造技术
5
作者 王垒 甄铎 廖航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9,共11页
结合某种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构型及高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保证航天器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着水后总体结构的完整性,文章重点研究一项水域回收用航天器浮囊制造技术。该技术以FL-131聚氨酯胶布为材料,制造工艺采用高频板式高温熔... 结合某种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构型及高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保证航天器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着水后总体结构的完整性,文章重点研究一项水域回收用航天器浮囊制造技术。该技术以FL-131聚氨酯胶布为材料,制造工艺采用高频板式高温熔接。经25mm宽样条试验测试,材料样条抗拉强度达到2.56MPa,材料强度参数满足浮囊制造要求;运用中心辐射式布置裁剪线设计裁片保证材料成形精度,整囊充压到8kPa,整体无褶皱,囊体表面各向尺寸精度偏差不大于1mm(每500mm),浮囊安全充压指标达到40kPa,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耐压性。在拟真工况下进行的地面出舱试验显示,浮囊可顺利实现充气、展开、出舱,无破损与漏气,验证了该种技术用于返回式航天器水域回收用浮囊制造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回收 浮囊制造技术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的航天返回与遥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大耀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1年第1期27-31,共5页
介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射的返回式航天器和光学型对地观测类卫星、研制成功的航天光学遥感器和建成的卫星对地观测信息应用系统 。
关键词 航天器返回技术 航天器遥感技术 20世纪 中国 对地观测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后勤保障调控管理
7
作者 龚瑞凯 程晓栋 王冬梅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20年第3期123-129,共7页
随着空间站、探月工程、载人登月等重大专项工程的顺利开展,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越来越多。较其他非返回式航天器,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有着突出的后勤保障特点,比如任务参试规模庞大、多地互联、多阶段协调的统筹要求更加苛... 随着空间站、探月工程、载人登月等重大专项工程的顺利开展,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越来越多。较其他非返回式航天器,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有着突出的后勤保障特点,比如任务参试规模庞大、多地互联、多阶段协调的统筹要求更加苛刻。文章针对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的后勤保障特点,将其工作项目按照关键属地、关键阶段、关键要素进行分类,识别各工作项目的影响因素,化整为零,抓住关键调控因子,满足整个任务的多要素统筹管理。可以为后续类中国"神舟号"载人飞船、无人返回探测器等返回式航天器发射飞行任务后勤保障调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要素 后勤保障 调控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返回与遥感》征稿简则
8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征稿简则 航天 飞行 航天器返回技术 来稿 空间遥感技术 科技期刊 编写格式 稿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返回与遥感》征稿简则
9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6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征稿简则 航天 飞行 航天器返回技术 来稿 空间遥感技术 科技期刊 编写格式 稿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返回与遥感》征稿简则
10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航天 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航天器返回技术 来稿 征稿简则 空间遥感技术 科技期刊 编写格式 稿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的充气式再入飞行器技术 被引量:17
11
作者 贺卫亮 才晶晶 +2 位作者 汪龙芳 张碧辉 康甜 《载人航天》 CSCD 2011年第4期37-42,共6页
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以大幅度降低航天载荷返回的成本和提高航天器及其载荷返回的实时性。首先介绍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的概念,分析国内外航天发展在返回实时性和经济性方面的需求,重点论述实现多次返回的核心技术——充... 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以大幅度降低航天载荷返回的成本和提高航天器及其载荷返回的实时性。首先介绍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的概念,分析国内外航天发展在返回实时性和经济性方面的需求,重点论述实现多次返回的核心技术——充气式再入飞行器技术,阐述了充气式再入飞行器在天地运输方面的应用前景,可供构建一次发射多次返回空间往返运输系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再入与返回 着陆 充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落伞初始充气阶段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勇 张青斌 +1 位作者 程文科 秦子增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2,共6页
首先建立了初始充气模型 ;将前体、伞绳及伞衣离散为一系列弹性连接的质量节点 ,伞衣内部流场为一维不可压流 ;最后利用模型计算了初始充气阶段伞衣形状变化。
关键词 降落伞 充气 数值模拟 航天器返回 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座椅系统着陆冲击响应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燕 雷勇军 +1 位作者 李道奎 周建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1,共5页
根据返回舱着陆过程中的特点、等效的着陆冲击加速度和缓冲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缓冲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座椅上任意点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缓冲座椅系统建模、计算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着陆速度、输入冲击... 根据返回舱着陆过程中的特点、等效的着陆冲击加速度和缓冲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缓冲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座椅上任意点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缓冲座椅系统建模、计算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着陆速度、输入冲击波形、座椅上测点位置和缓冲机构力学特性不同因素对航天员胸背向、头盆向加速度、座椅缓冲行程的影响及其原因,为提高缓冲座椅的工作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座椅系统 着陆缓冲装置 着陆冲击 动力学模型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钝球柱外形表面热流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亮 程晓丽 +1 位作者 艾邦成 欧东斌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4年第1期13-20,共8页
文章采用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方法对高超声速钝球柱地面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不同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条件下表面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钝球柱头部区域表面热流分布与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紧密相关。其中,头部半径... 文章采用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方法对高超声速钝球柱地面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不同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条件下表面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钝球柱头部区域表面热流分布与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紧密相关。其中,头部半径对热流分布特征和热流大小均存在显著影响。当头部半径较小时,头部区域热流呈现双峰值分布,热流由驻点峰值逐渐下降,接近肩部时开始上升,至肩部峰值点后又继续下降。随着头部半径的增大,驻点热流减小,肩部热流增加,双峰值分布逐渐演变为单峰值分布,热流由驻点单调上升至肩部峰值点;相对于头部半径,肩部半径主要影响热流大小,驻点热流和肩部热流均随肩部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不同肩部半径计算模型的头部热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球柱形 气动特性 高超声速 热流分布 数值模拟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折纸技术的组合型缓冲气囊设计及仿真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彦 杨毅龙 +2 位作者 陈刚 李广兴 陈华健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5,共12页
为了改善传统圆柱缓冲气囊的缓冲性能,文章基于折纸技术,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组合型缓冲气囊。基于解析模型,设计了气囊的几何尺寸、初始压力、卸载压力及排气口等;基于控制体积法建立了返回器和组合型缓冲气囊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 为了改善传统圆柱缓冲气囊的缓冲性能,文章基于折纸技术,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组合型缓冲气囊。基于解析模型,设计了气囊的几何尺寸、初始压力、卸载压力及排气口等;基于控制体积法建立了返回器和组合型缓冲气囊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得到了缓冲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并对组合型缓冲气囊的缓冲特性进行了分析。和传统圆柱缓冲气囊对比,新型组合型缓冲气囊的最大过载为5.95gn,将返回器的过载降低了39.6%。研究了组合型缓冲气囊在复杂环境下的缓冲性能,探究了非水平着陆面、有风环境、地面障碍等对缓冲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缓冲气囊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适用于复杂着陆环境,为大载重返回器的软着陆缓冲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型缓冲气囊 折纸 冲击动力学 最大过载 复杂环境 返回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正在研制Shefex-2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
16
作者 佟艳春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57,共1页
2010年5月11日,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正在研制的Shefex-2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旨在提高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并降低维护成本。Shefex-2长为12.7 m,质量6.8 t,最大飞行高度200 km,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0。
关键词 试验飞行器 高超声速 德国 航天器返回 飞行马赫数 航天中心 维护成本 飞行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