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文本与艺术IP: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创新融合
1
作者 武萌 郑雨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9-13,共5页
从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电影创作维度出发,以跨媒介理论为基石,深度挖掘其在时空叙事架构、视点转换呈现、文本互文网络、艺术表现手法及文化传承路径等关键层面的创新特质与实践逻辑。借助电影学、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系统... 从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电影创作维度出发,以跨媒介理论为基石,深度挖掘其在时空叙事架构、视点转换呈现、文本互文网络、艺术表现手法及文化传承路径等关键层面的创新特质与实践逻辑。借助电影学、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系统解析该电影如何凭借独特的电影语言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精妙融合,成功塑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与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在电影媒介中的创新性传承与广泛传播。为跨媒介电影创作提供深度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有力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新融合,对拓展电影创作边界、提升电影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 跨媒介 时空叙事 空间表意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视域下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呈现 被引量:4
2
作者 彭翠 肖睿 田艺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0,共7页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的视听空白设置、图景片段与叙事空缺的“主题—并置”及其否定机制构成的召唤结构,探究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审思及其艺术创新的实践价值,为传统文化类题材的经典影视创作提供了可能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只此青绿》 接受美学 跨媒介呈现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从舞台空间到诗意内蕴的美学之旅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璐 戚红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25,共4页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不仅将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更通过其诗意内蕴的呈现,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深刻的美学之旅。电影通过重新构建时间线、利用镜头语言深化角色内心,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成功地将舞台上的叙事元素转化为电...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不仅将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更通过其诗意内蕴的呈现,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深刻的美学之旅。电影通过重新构建时间线、利用镜头语言深化角色内心,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成功地将舞台上的叙事元素转化为电影化的叙事风格。精美的画面构图、光影效果以及色彩运用,创造出具有诗意和画意的视觉空间,传递出书画题材诗剧电影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电影同样通过创新性的影像表达手法将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这一成功的戏影融合尝试为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舞剧电影 诗意内蕴 传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歌舞电影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4
作者 王锦红 杨博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只此青绿》以跨媒介艺术的深度嵌合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构筑,突破了歌舞电影的形式桎梏,实现了传统文化于现代媒介语境中的诗意复现,赋予观众以多维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的重塑。影片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影像化再现及工匠精神的隐喻... 《只此青绿》以跨媒介艺术的深度嵌合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构筑,突破了歌舞电影的形式桎梏,实现了传统文化于现代媒介语境中的诗意复现,赋予观众以多维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的重塑。影片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影像化再现及工匠精神的隐喻式书写,完成了宋代美学体系的影像召唤与文化意涵的深层解析,奠定了其文化传播的价值标高。现以现代视域下的符号创新激发文化生成的张力,于全球语境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与叙事性超越,勾勒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译的范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歌舞电影 工匠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转千年 舞绘江山——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园欣 陈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1,共5页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绘江山,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文章分析该剧的创作思想、作品结构、人物设定、动作设计、舞台呈现,认为该剧坚守并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突破常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绘江山,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文章分析该剧的创作思想、作品结构、人物设定、动作设计、舞台呈现,认为该剧坚守并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突破常规叙事结构,画舞互通,以小见大,尽显宋风雅韵,是一部难得的舞剧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画舞互通 舞剧赏析 微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的高峰品相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平 张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70,I0005,共16页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是指这类舞剧叙事的语言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包括民族舞蹈语言的古典风格、族群风格和地域风格。讨论这类舞剧的高峰品相,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面对那些经过人民认可、历史选择并体现国家意志的“经典性”作品...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是指这类舞剧叙事的语言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包括民族舞蹈语言的古典风格、族群风格和地域风格。讨论这类舞剧的高峰品相,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面对那些经过人民认可、历史选择并体现国家意志的“经典性”作品。本文分析的“经典性”作品大约分布在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的评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启并实施的每年一届的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评选;三是21世纪头十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选拔及逐步与“中国艺术节”同步的“文化大奖”的评选;四是近十年(2013—2022)来四届(第十届至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对“文华大奖”作品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 高峰品相 《丝路花雨》 《阿诗玛》 《红河谷》 《只此青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