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健 朱忠立 +5 位作者 李运明 向朝雪 唐名扬 沈阳 魏晓禹 裴海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20)与假手术组(n=20),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与心肌梗死组接受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利用微视系统对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手术前及手术后5、10、20min左前降支远端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结果微视系统下,正常大鼠心脏左右冠脉及其分支微血管清晰可见,血流灌注连续,血管密集、分布均匀。在心肌梗死组大鼠中,结扎时间越长,微血管脉络越模糊不清,血流显影中断,血管分布不均,心肌梗死20min时点微循环基本不显像,血流基本消失。与心肌梗死5min时点比较,心肌梗死10、20min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结论微视系统可用于正常及病变状态下大鼠心脏微循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微循环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