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时代网络舆论极化传播模式及其引导策略——基于过程系统的方法论启示
1
作者 王含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舆论极化是舆论传播的重要特征,智能传播通过建构“智能体+社会人”双重舆论主体加剧了舆论极化的结构失衡。舆论极化由多种传播因素交互驱动,具有过程系统特征。传染病传播模型注重过程系统分析,为理解舆论极化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舆论极化是舆论传播的重要特征,智能传播通过建构“智能体+社会人”双重舆论主体加剧了舆论极化的结构失衡。舆论极化由多种传播因素交互驱动,具有过程系统特征。传染病传播模型注重过程系统分析,为理解舆论极化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传染病传播模型的方法论基础上,综合考量舆论极化中的传播规律和认识规律,从传播结构、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三维统一的角度出发,构建智能时代舆论极化传播模式。智能时代舆论极化传播模式通过揭示多主体互动结构、立场驱动的通俗化阐释方式以及引导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话语博弈过程三大机制特征,阐明舆论极化结构的高度不稳定性。在此机制基础上,传播机理表现为关键主体围绕核心利益诉求与认知状态展开的多因素耦合互动,传播格局则深受智能体与引导者之间话语权竞争的影响。智能时代舆论极化的引导策略应围绕传播模式展开,从传播结构上强化主流阵地,传播过程上优化双主体互动,传播方式上提升跨部门协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舆论传播 舆论极化 传播模式 智能体 传染病传播模型 过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极化及其防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行芳 刘修兵 韩灵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176,共5页
新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在技术上、应用上甚至产权上的融合,一改公民表达通道缺失的困境,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充当"公民记者"。然而,由于信息传播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把关环节,而公民对负面新闻具有天生兴趣,... 新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在技术上、应用上甚至产权上的融合,一改公民表达通道缺失的困境,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充当"公民记者"。然而,由于信息传播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把关环节,而公民对负面新闻具有天生兴趣,媒体也热衷于"除暴祛恶",以致极化舆论不绝于耳,社会分歧被放大,社会和谐受到影响。因此,在转型关键时期,做好极化舆论的防范工作至关重要。防范极化舆论有多种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准确把握舆论诉求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平抑工作,花气力培养公民媒介素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社会协调作用,电视媒体要主动进行舆论"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舆论极化 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论极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越 李发根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3,110,共7页
[研究目的]受多元偏差因素的影响,舆论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舆论极化现象。智能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呈现出恶化发展态势,不仅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因此,亟需对舆论极化现象进行全面研究。[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受多元偏差因素的影响,舆论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舆论极化现象。智能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呈现出恶化发展态势,不仅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因此,亟需对舆论极化现象进行全面研究。[研究方法]分别从舆论极化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极化消解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结论]指出国内舆论极化现象需要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媒体对于舆论极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舆论极化消解的理论、模型和知识库体系亟需开展一体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 智能媒体 舆论极化 舆论 多元偏差 极化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论极化与科研人员对科学传播活动的参与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杨 金兼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7,42,共7页
舆论的群体极化一方面使得各方对议题更加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才能化解可能产生的危机。本文以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的舆论极化事件为例,分析讨论了舆论极化给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带来的影响,... 舆论的群体极化一方面使得各方对议题更加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才能化解可能产生的危机。本文以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的舆论极化事件为例,分析讨论了舆论极化给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带来的影响,并解构了参与网络互动的科研人员的网络关系结构。研究发现,在极化事件产生的一定时间内,科研人员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以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小众媒体中;科研人员中的意见领袖大多存在于科学界内部的网络中,其对于引导大众舆论的作用还有待观察和开发;从长远来看,事件的多次极化讨论可能会降低各方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参与程度,舆论场呈现出相对"沉默"的状态;最后,提出了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极化 科研人员 意见领袖 科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术赋权到平台逻辑:社交媒体舆论极化形成与治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晓培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1-17,共7页
舆论极化的治理是维护网络空间公共利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将互联网这一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增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对舆论极化的影响,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平台生态的中观视角,... 舆论极化的治理是维护网络空间公共利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将互联网这一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增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对舆论极化的影响,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平台生态的中观视角,从连接逻辑、情感逻辑、数据逻辑和商业逻辑四个社交媒体的主要逻辑入手,探讨其对舆论极化形成的影响,以补充和丰富极化研究版图,并为探索舆论极化的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极化 社交媒体 平台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网络圈群极化: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异质性分析
6
作者 张媛媛 王鑫磊 +1 位作者 杨永清 吴江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目的/意义]从社交网络圈群极化的角度,探索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网络圈群的异质性,为舆情治理部门针对群体极化现象采取圈群差异化治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及决策支持。[研究设计/方法]以微博平台为例,获取舆情事件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目的/意义]从社交网络圈群极化的角度,探索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网络圈群的异质性,为舆情治理部门针对群体极化现象采取圈群差异化治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及决策支持。[研究设计/方法]以微博平台为例,获取舆情事件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圈群意见领袖与圈群舆论极化、群体极化之间的关系。[结论/发现]在圈群舆论极化方面,当意见领袖为个人用户时,圈群用户与意见领袖情感态度的差异程度对圈群舆论极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当意见领袖为官方机构用户时,圈群用户与意见领袖情感态度的差异程度对圈群舆论极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圈群群体极化方面,圈群中的讨论次数对群体极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意见领袖认证类型和情感强度对这种影响具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圈群意见领袖影响力对其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圈群意见领袖为官方机构用户时较个人用户会增强两者间的影响关系,圈群意见领袖情感增强时会减弱两者间的影响关系。[创新/价值]引入意见领袖类型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了各类意见领袖对圈群群体极化程度的影响差异,拓展了群体极化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于网络圈群研究群体极化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舆情 网络圈群 舆论极化 群体极化 意见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功能极化与共识性改进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爱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4,共10页
“注意力”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的常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是网络政治舆论的组成部分,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渲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 “注意力”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的常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是网络政治舆论的组成部分,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渲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具有功能极化的典型特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对公共权力进行“注意力”监督,公共权力对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进行回应,使二者实现共赢。通过强化个体政治伦理、践行底线自由、技术善治等共识性改进,进而达到自媒体非理性“注意力”政治舆论回归理性“注意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 自媒体 政治舆论 舆论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