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电镀搬迁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周鼎 周建民 +3 位作者 彭晓春 龚道新 洪鸿加 李方鸿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评估方法,运用HERA软件对广州某电镀搬迁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该场地土壤中铬(Cr6+)和镍的致癌风险指数分别为1.92×10–6、2.31×10–6,均超过其... 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评估方法,运用HERA软件对广州某电镀搬迁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该场地土壤中铬(Cr6+)和镍的致癌风险指数分别为1.92×10–6、2.31×10–6,均超过其评估标准值1×10–6,表明其对人类有较高的致癌风险。②该场地土壤中铬(Cr3+)、镍、铜、银的非致癌危害熵分别为16.7、20.8、4.68、1.48,均高于其基准值1,表明该场地土壤中的铬(Cr3+)和镍有较高的非致癌危害,铜和银具有一定的非致癌危害。③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加强治理防护工作、根据目标污染物含量和位置分布确定修复重点区域、防治污染物扩散等管理、修复与治理该场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搬迁场地 土壤重金属污染 致癌风险指数 致癌危害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与河蚬中砷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滨 王健 +1 位作者 李德亮 张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676,共10页
水体砷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砷含量、河蚬砷及砷形态(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 B)含量,对表层沉积物砷的潜在生态风... 水体砷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砷含量、河蚬砷及砷形态(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 B)含量,对表层沉积物砷的潜在生态风险和河蚬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砷含量在11.47~61.20 mg/kg之间,其水平分布规律表现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河蚬砷含量范围为6.36~11.15 mg/kg,各砷形态含量排序为:As B> As(Ⅴ)> DMA> As(Ⅲ)> MMA,各样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各样地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23.09,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属于轻微级别.同时,利用致癌风险指数(CR)和危熵系数(HQ)评价经河蚬摄入无机砷给人体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洞庭湖主要河口区河蚬中无机砷的致癌风险CRiAs值达到了1.36×10-3~3.43×10-3(平均值为2.24×10-3),均显著超过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上限值(1×10-4),其危熵系数HQiAs值达到3.01~7.61(平均值为4.98,约为标准值的5倍),说明长期食用当地河蚬具有较高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洞庭湖沉积物和底栖动物的砷污染现状和风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该流域的砷污染控制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砷形态 潜在生态风险 致癌风险指数 危熵系数 健康风险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VM模型评估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食用健康风险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淑慧 高志襄 张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8,共9页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肉中重金属(Cu、Zn、Cr、Cd、Pb)含量,并基于荷兰RIVM(the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体外消化模型模拟口...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肉中重金属(Cu、Zn、Cr、Cd、Pb)含量,并基于荷兰RIVM(the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体外消化模型模拟口腔、胃及肠道消化,计算螺肉中Cu、Zn、Cr、Cd、Pb的生物可给性,评估其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螺肉中Cu、Zn、Cr、Cd、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68—116.96、202.51—323.20、4.41—95.93、0.29—16.08、0.12—17.35 mg·kg^(-1),且大多高于水产品重金属限量标准.螺肉中不同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Zn、Cd和Pb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口腔和肠阶段,Cu和Cr在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口腔和胃阶段.基于生物可给性的食用健康风险显示,螺肉中5种重金属的目标危害系数(THQ)和综合危害系数(HI)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但其综合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大于1×10^(-4),存在致癌风险.Cd对TCR值贡献率最高,为主要风险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给量 目标危害系数 综合危害系数 综合致癌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海刚 贾晓平 +3 位作者 蔡文贵 马胜伟 王增焕 王学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5-1731,共7页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牡蛎 空间分布 单因子指数 致癌风险指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