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致病蛋白Mg-p1与水稻互作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相关酶活研究
1
作者 周晓罡 姚春馨 +3 位作者 丁玉梅 陶南 孙茂林 张绍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分离纯化获得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分泌产生的致病蛋白Mg-p1,大小约为58 KD。该蛋白接种感病品种蒙古稻,接种处叶片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电镜检测接种该蛋白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与对照相比致病蛋白处理后细胞壁加厚,形成空... 分离纯化获得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分泌产生的致病蛋白Mg-p1,大小约为58 KD。该蛋白接种感病品种蒙古稻,接种处叶片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电镜检测接种该蛋白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与对照相比致病蛋白处理后细胞壁加厚,形成空腔,叶绿体膜消失,淀粉粒数量减少,叶绿体发生崩解。构建抗、感水稻品种C101A51和蒙古稻的悬浮细胞系,对致病蛋白Mg-p1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g-p1接种蒙古稻后PAL酶活增加强于完全培养条件下产生的分泌蛋白,而接种抗病品种C101A51后PAL活性变化不明显。在检测POD活性变化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感病或抗病品种,其互作过程中POD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水稻受到外源物侵染后,其POD活性均会发生变化,无明显专一性,PAL则针对感病品种具有稻瘟病菌致病特异性,而抗病品种也无明显专一性。通过上述研究对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胁迫 稻瘟病菌 致病性分泌蛋白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和绿僵菌蛋白对松墨天牛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建庆 张永安 +1 位作者 梅增霞 石东里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从4株白僵菌和1株绿僵菌中提取了10种全蛋白提取液,以林业害虫松墨天牛幼虫为试虫,筛选出菌株Bb36的全蛋白提取液Bb36W-Z和Bb36N-Z,再从中分离出12种单一蛋白提取液,生测发现虫生真菌蛋白Bb36W-D对松墨天牛幼虫具有较强的注射毒性,经其... 从4株白僵菌和1株绿僵菌中提取了10种全蛋白提取液,以林业害虫松墨天牛幼虫为试虫,筛选出菌株Bb36的全蛋白提取液Bb36W-Z和Bb36N-Z,再从中分离出12种单一蛋白提取液,生测发现虫生真菌蛋白Bb36W-D对松墨天牛幼虫具有较强的注射毒性,经其处理后的试虫酯酶谱发生明显变化,致使松墨天牛幼虫内部组织发生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致病蛋白 球孢白僵菌 金龟子绿僵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孙晓轲 陆滢滢 +6 位作者 齐萌 陈伟 陆明敏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737,共11页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与rGLIPR1L2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IFA)检测rGLIPR1L2与大鼠PBMC的结合,分析rGLIPR1L2对细胞增殖、迁移、NO分泌、吞噬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rGLIPR1L2后,测定血清中IL-4、IL-9、IL-17、TGF-β、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后,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收集旋毛虫成虫和肌肉幼虫并计数,分析rGLIPR1L2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表明,rGLIPR1L2能够促进大鼠PBMC的增殖与迁移,增强细胞NO分泌和吞噬功能,一定浓度下可提高细胞凋亡比例。体内试验显示rGLIPR1L2能促进大鼠IL-4分泌,但对细胞因子IFN-γ、IL-9、IL-17和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rGLIPR1L2免疫小鼠可引起其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可显著减少受感染小鼠的肌肉幼虫数。[结论]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 外周血单核细胞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算法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继宗 宋安平 +1 位作者 张武 李辉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5301-5304,5307,共5页
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能够理解生命的过程,也能为疾病治疗提供线索。通过对现有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计算方法的分析,将计算方法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在利用现有的知名生物数据库获得大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人类蛋白... 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能够理解生命的过程,也能为疾病治疗提供线索。通过对现有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计算方法的分析,将计算方法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在利用现有的知名生物数据库获得大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计算来预测可能导致帕金森病的蛋白质。在总结前人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APM[1]算法,实现了对蛋白质一级网络以及二级网络的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致病蛋白 计算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预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主要外膜蛋白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丽慧 严杰 +1 位作者 阮萍 毛亚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 :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主要外膜蛋白 Omp L 1、Lip L 32和 L ip L 4 1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方法 :建立 Ni- NTA亲和层析法 ,提取不同基因型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 r Omp L1/ 1和 Omp L1/ 2、L ip L32 / 1和 r Lip L32... 目的 :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主要外膜蛋白 Omp L 1、Lip L 32和 L ip L 4 1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方法 :建立 Ni- NTA亲和层析法 ,提取不同基因型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 r Omp L1/ 1和 Omp L1/ 2、L ip L32 / 1和 r Lip L32 / 2、Lip L4 1/ 1和 r Lip L4 1/ 2。采用 SDS- PAGE检测上述目的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提取物纯度。分别采用 Signal P3.0预测服务器 Signal P- NN软件、Propred MHC class- binding peptide prediction- Pro Pred预测服务器 EMBOSS软件 ,对上述蛋白的信号肽、MHC- 类分子结合肽和 B细胞表位进行分析。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VC- 30 4为效应细胞 ,采用 EL ISA检测上述目的重组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VC- 30 4分泌 IL - 1、IL - 8和TNF- α的作用。结果 :在 IPTG诱导下 ,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可有效表达 r Omp L1/ 1和 r Omp L1/ 2、r Lip L32 / 1和r Lip L32 / 2、r L ip L4 1/ 1和 r Lip L4 1/ 2 ,其产量分别约占细菌总蛋白的 30 %和 15 %、4 0 %和 35 %、15 %和 10 %。提纯后的目的重组蛋白 SDS- PAGE后均仅见单一的蛋白条带。Omp L1s、Lip L32 / 1和 Lip L32 / 2、Lip L4 1s的信号肽分别位于 N端 1- 2 4、1- 2 1和 1- 2 4、1- 2 4位氨基酸残基。 Omp L 1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致病 细菌外膜蛋白/致病 免疫显性表位/分析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贫血病毒vp3突变体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恒 何成强 李云龙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2期85-87,共3页
以本实验室克隆保存的含野生型鸡贫血病毒 ( CAV)全基因序列的 p UC18-CAV为模板 ,通过双向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的方法在CAV的 DNA序列中制造定点突变并新增特定限制性酶切位点 ,得到载有 CAV突变体的p UC18-CAVm。突变体中致病基因 ... 以本实验室克隆保存的含野生型鸡贫血病毒 ( CAV)全基因序列的 p UC18-CAV为模板 ,通过双向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的方法在CAV的 DNA序列中制造定点突变并新增特定限制性酶切位点 ,得到载有 CAV突变体的p UC18-CAVm。突变体中致病基因 vp3的起始密码子 ATG(在 m RNA是 AUG)突变为 ACG而失去翻译起始位点的功能 ,虽然 vp3基因完全重叠于 vp2基因内部 ,但由于读码框的不同和密码子的简并性 ,突变位点的碱基变化并未引起VP2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发生变化 ,从而保证了突变体和原始病毒抗原性的一致 ,为开发鸡贫血病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病毒 VP3 PCR DNA疫苗 定点突变 传染性贫血病 致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戈研究员与李劲松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应激颗粒异常是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关键机制
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31,共1页
2023年2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白戈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Diverse CMT2 neuropathies are linked to aberran... 2023年2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白戈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Diverse CMT2 neuropathies are linked to aberrant G3BP interactions in stress granules”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l.2022.12.046),揭示应激颗粒(一种介导应激反应的无膜细胞器)异常是介导不同亚型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共同致病机制。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同亚型CMT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各异,但在应激状态下这些CMT致病蛋白会表现出相同的细胞定位,进入应激颗粒中并与其核心蛋白G3BP发生异常相互作用。这种异常互作不会影响应激颗粒组装—解聚的动态变化,却会显著干扰以G3BP为核心的应激颗粒蛋白网络,导致大量非应激颗粒组分异常滞留在应激颗粒中,扰乱了细胞正常的应激反应,使得周围神经应对环境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应激颗粒 致病蛋白 周围神经病 中国科学院 周围神经疾病 团队合作 核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signal transduc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mycoparasitic response of Trichoderma atroviride 被引量:1
8
作者 Scala V Zeilinger S +7 位作者 Ambrosino P Brunner K Reithner B Mach R L Woo S L Cristilli M Scala F Lorito M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1-451,共1页
Numerous Trichoderma spp. are mycoparasites and commercially applied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gainst a large number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The mycoparasitic interaction is host-specific and several research s... Numerous Trichoderma spp. are mycoparasites and commercially applied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gainst a large number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The mycoparasitic interaction is host-specific and several research strateg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ain genes and compounds involved in the antagonist-plant-pathogen three-way interaction. During mycoparasitism, signals from the host fungus are recognised by Trichoderma, stimulating antifungal activities that are accompanied by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secretion of hydrolytic enzymes and antibiotics. Interestingly som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ppeared highly conserved in the strategy of pathogenicity within the fungal world, i.e. the formation of appressoria as well as the secretion of hydrolytic enzymes seem to be general mechanisms of attack both for plant pathogens and mycoparasitic antagonists. This knowledge is being used to identify receptors and key components of signal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fungus-fungus interaction.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cloned the first genes (tmk1, tga1, tga3) from T. atroviride showing a high similarity to MAP kinase and G protein subunits (see abstract by Zeilinger et al.),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genicity by Magnaporthe grisea.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se factors in mycoparasitism by T. atroviride, tmk1, tga1, tga3 disruptant strains were produced. The knock-out mutants were tested by in vivo biocontrol assays for their ability to inhibit soil and foliar plant pathogens such as Rhizoctonia solani, Pythium ultimum and Botrytis cinerea . Disruption of these genes corresponded to a complete loss of biocontrol ability, suggest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mycoparasitism.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ga3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hitinase-encoding genes, the secre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enzymes and the process of conidiation.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wild type and disruptants supported this hypothesis, and indicated many changes in the protein profiles of T. atroviride in different interaction conditions with plants and pathogenic ho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HOGENICITY MAP kinase G prote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