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感染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_(AHPND))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蒙蒙 董宣 +3 位作者 邱亮 万晓媛 谢国驷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00,共8页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 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_(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_(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_(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_(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_(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_(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_(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浸浴感染 凡纳滨对虾 qPCR 时间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RAA-LFD快检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田飞焱 吴葵 +8 位作者 黄海莉 孟霞 裴建明 刘文珍 张锦波 李小勇 周文华 顾泽茂 徐节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12期91-97,共7页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现场检测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方法,根据VpAHPND pVA1质粒pirB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AA-nfo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VpAHPND核酸RA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仅对VpAHPND特定毒力株核酸检测...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现场检测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方法,根据VpAHPND pVA1质粒pirB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AA-nfo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VpAHPND核酸RA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仅对VpAHPND特定毒力株核酸检测为阳性,与副溶血弧菌非毒力株、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HNV)、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虾肝肠胞虫(EHP)等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可检测到3.8×10^(2) CFU/mL的菌体细胞,质粒检测限为1.17×10^(1) copies/μL;检测时间短,37℃恒温反应20 min,以LFD显色5 min后即可完成结果判定;同时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信度,利用该方法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推荐的qPCR方法平行检测58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二者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AA-LFD方法特异、灵敏、反应快速、操作简单且结果肉眼可视,适用于VpAHPND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 侧流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致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 被引量:8
3
作者 童桂香 黎小正 +3 位作者 吴祥庆 黄鸾玉 黄光华 韦信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5-411,共7页
根据pirAV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经优化反应体系及条件,建立检测致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以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 根据pirAV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经优化反应体系及条件,建立检测致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以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范围宽,起始模板浓度范围为1×10^1~1×10^9拷贝/反应时,标准曲线具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约为10拷贝/反应,与对虾其他病原菌及病毒无交叉反应,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0.37%~0.47%,可在1h内完成单个样品检测;对临床对虾样品及水样的检测结果表明,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套式PCR法相比,可提高VpAHPND的阳性检出率,且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包含全部套式PCR法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可见,应用TaqMan-MGB探针建立的检测VpAHPND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能快速定量等优点,可用于临床对虾样品及水样的VpAHPND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TaqMan–MGB探针 荧光定量PC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双重微流控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昊 张铭洋 +4 位作者 于永翔 王印庚 张正 马翠萍 陈夫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给对虾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AHPND病原种类多、基因型复杂,现有的针对不同病原的检测技术目标导向较弱、检测成本高、时间消耗长,对虾健康养殖亟待开发AHPND的精准快速...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给对虾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AHPND病原种类多、基因型复杂,现有的针对不同病原的检测技术目标导向较弱、检测成本高、时间消耗长,对虾健康养殖亟待开发AHPND的精准快速诊断技术。本研究针对AHPND病原体携带编码一种二元毒素pirA和pirB大型质粒的遗传共性,基于pirA和pirB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微流控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致病基因pirA和pirB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分别为5.43×10^(0)和4.31×10^(1)copies/μL,样品平均检测时间为26min左右。为进一步评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以含有pirA和pirB毒性质粒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感染后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丝、肝胰腺、肠道和肌肉等组织随时间的推迟均能检测到pirA和pirB;从感染2h的结果来看,pirB比pirA检出率更高。此外,致病因子pirA和pirB比toxR的检出率更高,更适合对AHPND致病原的检测。本研究建立的微流控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方法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污染少、现场检测、一体化集成等优点。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实验室,更符合养殖基层的现场快速检测需求,为及早认知疾病发生风险和病害精准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pirA pirB 微流控芯片 现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对虾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平亚 张亮亮 +3 位作者 吴少荣 黄纪徽 王绥家 吴山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病进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 【目的】建立一种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病进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优化反应体系及条件,建立检测VpAHPND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以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该方法定量范围宽,起始模板浓度范围为2.3×10^(1)~2.3×10^(7)拷贝/μL时,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2.3拷贝/μL,与对虾其他病原菌及病毒无交叉反应,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0.45%~0.69%,可在1 h内完成样品检测;对临床对虾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套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应用TaqMan探针建立的检测VpAHPND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可有效用于临床对虾样品的VpAHPND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pirB基因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0630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艳 白晓慧 +6 位作者 刘义 张振国 张丽 刘克明 郝爽 罗璋 尤宏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2-508,共7页
为分析天津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生理生化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AP4套式PCR方法对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长5~6 cm)肝胰腺中分离得到的优势菌VP0630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采用注... 为分析天津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生理生化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AP4套式PCR方法对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长5~6 cm)肝胰腺中分离得到的优势菌VP0630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采用注射感染法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攻毒试验,试验设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各30尾对虾,感染组每尾虾注射3×10^7 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25μL,分别于注射后3、6、9、12、24、48、72、96 h时,检测凡纳滨对虾体内免疫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鉴定,优势菌株VP0630属于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理化特性鉴定概率为99%,pir毒力基因检测呈阳性;注射感染试验显示,对虾96 h时的累积死亡率达78.37%;酶活力检测显示,对照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溶菌酶(LYS)、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6种酶活力在0~96 h时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感染组对虾6种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清和肝胰腺中6种酶活力均在6~12 h时显著升高(P<0.05),大部分酶活力在72~96 h时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仅个别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VP0630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系统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弧菌 急性胰腺坏死 免疫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贾丹 史成银 +7 位作者 黄倢 张庆利 万晓媛 许华 刘冉阳 王海波 郭程程 谢国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11,共9页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将该细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血清型为O1:KUT(K untypeable)。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可引起对虾AHPND的相关毒力蛋白基因pirA^(VP)和pirB^(VP),但不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菌株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n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浸泡感染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7.96×10~3 CFU/ml。对虾急性感染后,6 h肝胰腺颜色变浅,肠胃变空;9 h肝胰腺呈浅白色,萎缩变小。9 h死亡数过半,24 h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后对虾肝胰腺小管崩塌,上皮细胞严重脱落,呈现出典型的AHPND病理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等16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等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上述研究可为该病原的流行病学及药物防控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 细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中溶源噬菌体与其宿主菌致病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娜 王海亮 +5 位作者 白楠 黄倢 谢达祥 谢起浪 於俊琦 万夕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引物AP2进行PCR检测,表明这5株菌中均存在AHPND相关质粒。利用丝裂霉素C进行溶源性噬菌体筛选和噬菌体诱导发现,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可能存在溶源性噬菌体感染;从经0.5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中分别分离得到两种噬菌体phage1和phage2。透射电镜观测显示,phage1为有尾噬菌体,phage2为球形噬菌体。将上述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卤虫无节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它们对卤虫无节幼体均有致病力,且各分离株的毒力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两株带有溶源性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力显著低于无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20130721001S02)。本研究结果表明,5株VPAHPND分离株都含有AHPND相关的质粒,表现出显著的毒力差异,可能携带不同的溶源噬菌体,也可能不携带溶源噬菌体,溶源噬菌体与副溶血弧菌各分离株的毒力并无必然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源噬菌体 急性胰腺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药敏特性及其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晓华 张海强 安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90,共9页
为查明上海市奉贤区某对虾养殖场疑似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FHBX-1,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为查明上海市奉贤区某对虾养殖场疑似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FHBX-1,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鉴定,并检测其毒力基因。同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显示:菌株FHBX-1经生理生化特征测定、16S rRNA和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综合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且携带了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相关的毒力基因pirA^(VP)、pirB^(VP),未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主要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rh基因。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菌液浓度为1.0×10^(6) CFU/mL浸泡感染试验组,7 d内累计死亡率为80%,患病凡纳滨对虾具有肝胰腺颜色变白、萎缩变小,胃肠变空等症状,从病虾再次分离的优势细菌与原攻毒菌FHBX-1特性相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严重脱落,肝小管崩塌,呈典型的AHPND病理特征。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HBX-1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11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新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5种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可为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药物防控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急性胰腺坏死 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药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葛红星 李健 +3 位作者 陈萍 梁忠秀 任海 李东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82,共7页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L实验组,胁迫20 d后腹肌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感染。凡纳滨对虾感染后6–24 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高峰。24 h后,5.0、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高于2.5 mg/L组,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8 h后各实验组对虾不再死亡,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12%、20%和36%。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对照组、2.5和5.0 mg/L实验组PO活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除12 h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5和10 mg/L实验组SOD活性在感染后除24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5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照组和2.5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各取样时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3 h、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6 h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表达量开始上升,24 h后开始下调,至72 h恢复至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能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对病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增加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为预防凡纳滨对虾AHPNS的暴发,养殖水体中总氨氮浓度应控制在1.96 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急性胰腺坏死综合征 总氨氮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榆醇提物对对虾致病菌VPAHPND生长影响及最适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泽禹 廖梅杰 +4 位作者 王印庚 张正 韦信贤 李彬 荣小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为筛选适用于研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对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株副溶血弧菌(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caused by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抑制机理的内参基因,本文探究了地榆醇提物胁迫下VPA... 为筛选适用于研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对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株副溶血弧菌(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caused by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抑制机理的内参基因,本文探究了地榆醇提物胁迫下VPAHPND生长的变化,并利用qRT-PCR技术探究了该条件下VPAHPND中6种常见内参基因(rec A、pvs A、pvu A、gapdh、16S rRNA和rpo S)的表达情况,利用GeNorm、Norm Finder、Best Keeper、Delta CT以及Ref Finder这5种方法对其表达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和筛选。结果显示,地榆醇提物能抑制VPAHPND的生长,且抑制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在不同浓度地榆醇提物处理条件下,这6种内参基因扩增产物特异性良好,其中,Ct值变化差异最小的为16S rRNA(CV=3.88),变化差异最显著的为pvs A(CV=12.53)。5种方法对6种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序略有差异,其中,GeNorm给出的稳定性排序为rpo S=16S rRNA>gapdh>rec A>pvu A>pvs A;Norm Finder结果为gapdh>rpo S>pvu A>16S rRNA>rec A>pvs A;Best Keeper结果为16S rRNA>rpo S>gapdh>rec A>pvu A>pvs A;Delta Ct结果为gapdh>rpo S>pvu A>16S rRNA>rec A>pvs A;Ref Finder综合排名结果为rpo S>gapdh>16S rRNA>pvu A>pvs A>rec A。本研究根据配对变异系数结果,最终推荐同时使用rpo S和gapdh作为该条件下内参基因。本研究为以地榆为核心药物的AHPND防控技术的建立和从基因表达角度研究地榆对VPAHPND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坏死(AHPND) 弧菌 地榆 内参基因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胜威 王雯琼 +2 位作者 葛明峰 付志明 江维洁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 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 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养殖水体中检出率较高,养殖水体可能在南美白对虾感染病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体调控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 肠胞虫 十足目虹彩毒1 致急性胰腺坏死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主养区凡纳滨对虾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小明 安伟 张明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4期235-240,共6页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十足目虹彩毒1(DIV1) 致急性胰腺坏死弧菌(vp AHPND) 弧菌(vp) 传染性皮下及造组织坏死毒(IHHNV) 肠胞虫(E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