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统的致思途径看《儒林外史》结构的完整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文新 《江汉论坛》 1987年第6期59-61,共3页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许多以西方近现代小说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眼里,一向只是短篇的汇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曾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书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许多以西方近现代小说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眼里,一向只是短篇的汇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曾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书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鲁迅也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解放以后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基本上采用这一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年 自成 儒林外史 致思途径 完整性 吴敬梓 评价标准 小说观念 中国小说史略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成有 郭海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4-77,共4页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田成有●郭海林文明社会之初,东方和西方在氏族公社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都经历过一个“王权神授”的阶段。但到了后来,东西方朝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方向发展。在古希腊,王权神授在新的条件...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田成有●郭海林文明社会之初,东方和西方在氏族公社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都经历过一个“王权神授”的阶段。但到了后来,东西方朝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方向发展。在古希腊,王权神授在新的条件下萎缩,并走上城邦民主制的道路。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法文化 维方式 地理环境 维模式 法律文化 理性 亚里士多德 西方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 致思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
3
作者 廖全京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廖全京大约10年前,当文学的潮头伴着宏伟的改革开放的漩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奔涌而至的时候,有人担忧: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会被国际文化所淹没?当年提出这类问题...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廖全京大约10年前,当文学的潮头伴着宏伟的改革开放的漩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奔涌而至的时候,有人担忧: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会被国际文化所淹没?当年提出这类问题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10年之后,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 维方式 《庄子·逍遥游》 致思途径 人生哲学 杜勃罗留波夫 传统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叶燮的主体性诗歌美学思想
4
作者 李念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79-82,共4页
叶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论家,美学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广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肯定。我们认为,叶燮的诗学尚有更精采更富有创见的东西,即系统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构成,诗歌艺术审... 叶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论家,美学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广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肯定。我们认为,叶燮的诗学尚有更精采更富有创见的东西,即系统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构成,诗歌艺术审美创作的思维中介,诗歌创作的物化能力诸方面,充分肯定了诗歌创造的主体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事物 致思途径 美学 创作主体 诗歌创作 诗歌艺术 叶燮 主体性 诗歌意象 维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