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 HRS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共识的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华伟 蔡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44-48,共5页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涵盖了系统性、遗传性、感染性和炎症性等一系列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左心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和心脏结节病、Chagas’病及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疾病。ACM可与其他...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涵盖了系统性、遗传性、感染性和炎症性等一系列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左心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和心脏结节病、Chagas’病及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疾病。ACM可与其他心肌病临床表现重叠,特别是伴发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多与心脏扩大和(或)心功能减低有关。在2019年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HRS颁布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风险分层和管理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这是首个关于ACM评估和管理的共识,该共识汇总了近年来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该共识重点内容进行相关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致心律失常左心室心肌 猝死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3
2
作者 任杰 陈亮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究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60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的ACM患者,运用一致性聚类算法对上述60例移植心脏的病理特征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将患者归类为... 目的:探究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60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的ACM患者,运用一致性聚类算法对上述60例移植心脏的病理特征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将患者归类为阜外Ⅰ、Ⅱ、Ⅲ、Ⅳ型4种亚型。比较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中的ACM诊断标准整体得分以及各诊断项目(心脏结构及功能、复极化、去极化、心律失常、家族史)得分情况,评估各诊断项目的诊断效能。结果:ACM诊断标准(2010年)对于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具有明显异质性,与阜外Ⅰ、Ⅱ型比,阜外Ⅲ、Ⅳ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均较低(P均<0.01)。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在复极化、去极化以及心律失常这三个诊断项目中没有明显权重分布(P均>0.05)。阜外Ⅰ、Ⅱ型ACM患者在心脏结构及功能,以及家族史诊断项目中得分频率明显高于阜外Ⅲ、Ⅳ型患者(P均<0.05)。是否携带桥粒基因突变可有效将阜外Ⅰ型和其他分型ACM患者进行区分,特异度91.9%,灵敏度69.6%,阳性预测率84.2%,阴性预测率82.9%(P<0.0001)。结论:ACM诊断标准(2010年)对于阜外Ⅲ、Ⅳ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低。桥粒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区分鉴别诊断不同阜外亚型ACM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阜外分型 诊断效能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文静 程维礼 +3 位作者 方旭 张莱 张郁青 陶琴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例确诊为ARVC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集静脉血进行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DSG2基因野生型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编辑获得突变型氨基酸序列,对DSG2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Ⅲ2)符合ARVC诊断标准,其余家系成员均不符合。先证者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先证者女儿(Ⅳ1)携带DSG2基因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在脊椎动物中保守性较好,氨基酸突变后蛋白质稳定性降低。突变型DSG2及野生型DSG2蛋白质二级结构无明显差异,三级结构突变位点处的折叠角度发生变化。结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可导致ARVC,不同的基因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桥粒芯糖蛋白2基因 纯合突变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廖自立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8-400,共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心力衰竭和猝死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病例40岁前甚至在儿童期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心力衰竭和猝死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病例40岁前甚至在儿童期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脏源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22例临床分析:单中心21年诊断与治疗变迁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志成 梁二鹏 +10 位作者 吴灵敏 范思洋 刘尚雨 沈利水 李国良 丁立刚 郑黎晖 陈刚 樊晓寒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总结过去21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情况。方法:选取199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全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共522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分为2010年前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前,n... 目的:总结过去21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情况。方法:选取199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全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共522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分为2010年前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前,n=141)和2010年及以后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及以后,n=381)。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同时间段就诊的ARVC患者接受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在5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3例(71.5%),确诊时平均年龄(39.0±15.1)岁。1996~2017年新就诊患者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多(P<0.01)。(1)患者首次就诊至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77(30,1096)d,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时间缩短[244(30,984)d vs.357(31,1400)d,P<0.01]。(2)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37例(26.2%)的患者接受了基因检测,360例(69.0%)患者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11例(2.1%)患者接受了心内膜活检。患者行CMR和心内膜活检的比例2010年及以后高于2010年前(74.5%vs.53.9%,P<0.01;2.9%vs.0,P<0.05),行基因检测的比例低于2010年前(22.8%vs.35.5%,P<0.01)。(3)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8.5%、35.6%和10.9%,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高(分别为36.5%vs.7.1%、39.9%vs.24.1%、14.4%vs.1.4%,P均<0.01)。(4)接受导管消融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以及心脏移植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3%、19.5%、10.0%,但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无明显变化(分别为62.7%vs.61.0%、20.5%vs.17.0%、9.4%vs.11.3%,P均>0.05)。结论:ARV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过去的20余年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导管消融术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诊断 治疗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DSP基因突变与表现型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黔桓 邓春玉 +5 位作者 黄峻 陈春晖 饶芳 朱杰宁 谭虹虹 吴书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733,共7页
【目的】在ARVC患者中筛选DSP基因突变,并与患者的表现型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评估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心脏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发生。对其中32例ARVC患者的DSP基因突变进行筛选。【结果】患者出现... 【目的】在ARVC患者中筛选DSP基因突变,并与患者的表现型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评估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心脏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发生。对其中32例ARVC患者的DSP基因突变进行筛选。【结果】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2.2±12.7岁,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85.0%),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82.5%),其次是胸痛(25.0%)和晕厥(22.5%)。T波倒置(75.0%)是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随后QRS波时限延长(45.0%)和Epsilon波(35.0%)。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有28例(70.0%)。32例ARVC患者中共7例(21.9%)患者发现了DSP突变,共检测出6个突变位点,对照组染色体(n=200)上并未发现这几个位点有改变。比较DSP和非DSP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发现右室与左室容积之比两组之间的比较有意义(1.33±0.24 vs.1.28±0.14,P<0.05)。研究期间,共有3例患者死亡,平均死亡率是7.5%,DSP突变组有1例死亡,而非DSP突变组有2例死亡患者死亡。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无差别(19.43±2.38 vs.28.65±0.90,P>0.05)。【结论】DSP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21.9%,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中国DSP突变患者的右室扩大较为明显,左室累及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桥粒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诊断标准心脏磁共振成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海营 钟小梅 +4 位作者 刘辉 黄美萍 罗纯 李景雷 梁长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7-913,共7页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CMR图像由两名医师进行心脏容积和功能等定量评价.同时进行心室壁组织特性、形态学特征及心室壁运动的定性评估。定量测量指标包括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其中RVEDV指标经体表面积(BSA)校正,获得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定性评估包括脂肪浸润、“手风琴征”、延迟强化及心室壁运动等。【结果】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其中男22例(62.9%),女13例(37.1%),平均年龄(32.0±11.8)岁,年龄范围(15~57)岁。常见的症状依次分别为心悸25例(71.4%)、胸闷10例(28.6%)和晕厥6例(17.1%)。所有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图像定量评估指标(RVEDV、RVEF)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996—0.999,P〈0.001)。CMR评估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mL/mz。依据2010年修订的ARVD/C诊断标准中CMR的定量参数分析显示:其中RVEDVI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4例(88.9%),符合次要标准的为3例(11.1%);RVEF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0例(57.1%),符合次要标准的为8例(22.9%)。21例(60.0%)可见脂肪浸润;19例(54.3%)出现“手风琴征”;29例(82.9%)CMR显示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18例(51.4%)可及左心室壁延迟强化;28例(80.0%)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结论】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脏的解剖形态、心肌的组织学特性以及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并准确评估右心室的功能,可在ARVD/C诊断中提供相应的信息,是ARVD/C诊断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成像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 诊断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治疗的国际专家组共识》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欣 刘文玲 刘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2期66-70,共5页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题迫在眉睫。继2010年国际专家组发布该病新的诊断标准之后,2015年7月又发布了该病治疗的专家共识,首次系统地阐述了ARVC/D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发育不良 遗传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13年随访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毅 娄海伦 +1 位作者 夏剑岚 林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8-288,共1页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随访资料 实验室检查 超声心动图 临床表现 ARVC 心电图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茗月 罗小岚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 :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 2 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动态心电图、心房调搏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本组 2 3例患者多有晕厥发作 ,频发室性早搏 (95 7% ) ,... 目的 :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 2 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动态心电图、心房调搏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本组 2 3例患者多有晕厥发作 ,频发室性早搏 (95 7% ) ,右心室源性短阵室速 (87% ) ,心电图多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87% ) ,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内径为 (5 0 1± 8 83)mm ,右心房内径为 (48± 8 79)mm ,右心室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之比为 1 0 9,右心功能减退 ,射血分数 (EF)为(0 32 5± 0 0 90 2 )。结论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多有发作性晕厥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频发室早及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 ,右心室、右心房增大 ,右心室功能减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临床分析 ARVC 心律失常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晓波 吴平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13-914,共2页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诊断 ARVC 临床表现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中伟 方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20%35岁以下和22%年轻运动员猝死是由ARVC/D所致。病因尚不清楚,部分与家族遗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ARVC 心脏骤停 比例 家族遗传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临床分析及家系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倩红 李肖蓉 +3 位作者 吴小庆 羊镇宇 顾向红 钱大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6期457-458,共2页
目的 对三家系 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 AVR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家系调查。方法 对 5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 ,作出诊断 ,并随访三家系进行调查 ,绘制家系图。结果  5例 ARVC患者平均年龄... 目的 对三家系 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 AVR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家系调查。方法 对 5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 ,作出诊断 ,并随访三家系进行调查 ,绘制家系图。结果  5例 ARVC患者平均年龄为2 6.4± 7.8岁 ,且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快速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右心力衰竭。结论 该病好发于青年男性 ,易致猝死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家系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MRI诊断价值
14
作者 何晓静 赵建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00-1903,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MRI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例ARVC患者。所有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磁共... 目的探讨心脏MRI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例ARVC患者。所有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8通道心脏线圈,行MR多序列、多方位、多功能成像技术检查。采用"白血技术"作四腔心,心脏短轴及左右室长轴位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MRI)。采用"黑血技术"即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Doub1e-IRFSE)和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riple-IRFSE)序列行短轴及右室长轴扫描。结果本研究9例患者右室壁均有不同程度变薄,右室腔扩大8例。1例见室间隔略厚,左室腔扩大2例。其中3例在DIRFSE序列右室心肌出现灶状高信号,而在TIRFSE序列中,出现不规则岛状或连续中断影像。部位包括右室心尖部6例、膈面4例、前壁4例、漏斗部4例,其中1例累及乳头肌。右室流出道扩张2例,局部反向搏动、室壁瘤2例。结论心脏MRI检查能反映出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是目前诊断ARVC的一项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临床上怀疑该病的患者应常规行该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有室心肌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梦婷 杨志刚 +5 位作者 叶璐 刁凯悦 蒋丽 张怡 黄杉 郭应坤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6期469-473,共5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以脂肪或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右室心肌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该病不单局限于右室,部分患者左室也有不同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以脂肪或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右室心肌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该病不单局限于右室,部分患者左室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目前,ARVC的诊断基于标准修订版(revised task force criteria,rTFC)的多学科综合评估。心脏磁共振是一种理想的、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它提供了心脏组织学、功能及形态学等信息,在ARVC的早期诊断和定性、定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心脏磁共振在ARVC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常见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丰菁 仇晓亮 +7 位作者 张曼 刘欣 秦旭光 朱天刚 王福军 张莉 胡大一 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32,56.3%)患者中发现了4个桥粒基因PKP2、desmoplakin(DSP)、desmoglein-2(DSG2)、desmocollin-2(DSC2)中17个突变,包括6个新突变(6/17,35.3%);非桥粒基因未发现突变。32例患者检测到的突变中,PKP2突变11例(11/32,34.4%),DSP突变3例(3/32,9.4%),DSG2突变3例(3/32,9.4%),DSC2突变4例(4/32,12.5%)。5例(5/32,15.6%)患者出现多个突变。基因型-表型分析未显示携带突变患者与未携带患者的任何差别。结论:PKP2突变是本组ARVC队列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在本研究中未发现非桥粒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基因型-表型 桥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误诊报道
17
作者 舒承福 谭知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7,共1页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再发加重伴晕厥8h”于2012年5月24日15时入院。入院前(约8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大汗淋漓,随即晕倒在地.伴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口吐白沫,持续时间不详,...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再发加重伴晕厥8h”于2012年5月24日15时入院。入院前(约8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大汗淋漓,随即晕倒在地.伴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口吐白沫,持续时间不详,周围人发现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误诊 发作心悸 大汗淋漓 意识丧失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间质脂肪浸润10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颖海 孙宁 +1 位作者 陈小毅 李飞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2-55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病理学特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影响。方法收集105例心肌间质有脂肪无纤维组织浸润病变和6例ARVC的尸检资料... 目的对比研究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病理学特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影响。方法收集105例心肌间质有脂肪无纤维组织浸润病变和6例ARVC的尸检资料,对比二者的病变特点,分析心肌间质脂肪浸润程度与年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互关系。结果 (1)105例病变表现为心肌间质仅有脂肪组织浸润和渐进的心肌萎缩;6例ARVC特征性的病变是右心室为主的心肌层被广泛的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伴有心肌萎缩或炎细胞浸润。(2)心肌间质脂肪浸润与年龄增长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P>0.05)。(3)心肌间质脂肪浸润伴心肌细胞萎缩率为57.14%(60/105),轻度组(7/42,16.67%)与中度组(39/47,82.98%)和重度组(14/16,8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4例中重度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和5例ARVC均表现为心源性猝死。结论人体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常常伴有心肌细胞萎缩,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增长和冠脉狭窄无关;中重度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和ARVC可发生心源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间质脂肪浸润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尸体解剖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提高对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书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长QTS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因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心律失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在心脏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英杰 胡盛寿 +5 位作者 黄银霞 黄洁 张晓玲 李君 崔传珏 张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筛选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的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6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左心室... 目的: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筛选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的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6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左心室心肌标本(来源于心脏移植的受体),以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相匹配的因非心脏病死亡的6例正常心脏的左心室心肌作为本实验的对照,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即蛋白质标志物,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杂交方法检验差异蛋白质的可靠性。结果:经二次重复实验共筛选出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有3个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升高,而另有2个表达降低。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这5个差异蛋白质主要为心肌细胞的骨架蛋白或参与能量代谢和应急保护反应的蛋白质。其中的一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细胞骨架蛋白 Desmin 经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筛选获得5个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能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分子机制相关,并可能用于疾病的分层、判断预后及指导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心力衰竭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蛋白质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