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ARVC/D诊断标准的变迁看MRI对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兆琪 马晓海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5期334-336,共3页
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D)的诊断标准于1994年首次被提出,并发表在《英国心脏杂志》。2002年Hamid等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家族性ARVC/D诊断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对该病病因、病理的认识。2010年4月,国际专... 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D)的诊断标准于1994年首次被提出,并发表在《英国心脏杂志》。2002年Hamid等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家族性ARVC/D诊断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对该病病因、病理的认识。2010年4月,国际专家组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修订的ARVC/D诊断标准。此标准首次明确地将MRI和超声等影像学量化标准作为诊断ARVC/D的主要条件。本文借鉴ARVC/D诊断标准的变化,结合文献,分析和总结该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ARVC/D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 诊断标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DSP基因突变与表现型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黔桓 邓春玉 +5 位作者 黄峻 陈春晖 饶芳 朱杰宁 谭虹虹 吴书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733,共7页
【目的】在ARVC患者中筛选DSP基因突变,并与患者的表现型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评估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心脏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发生。对其中32例ARVC患者的DSP基因突变进行筛选。【结果】患者出现... 【目的】在ARVC患者中筛选DSP基因突变,并与患者的表现型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评估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心脏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发生。对其中32例ARVC患者的DSP基因突变进行筛选。【结果】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2.2±12.7岁,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85.0%),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82.5%),其次是胸痛(25.0%)和晕厥(22.5%)。T波倒置(75.0%)是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随后QRS波时限延长(45.0%)和Epsilon波(35.0%)。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有28例(70.0%)。32例ARVC患者中共7例(21.9%)患者发现了DSP突变,共检测出6个突变位点,对照组染色体(n=200)上并未发现这几个位点有改变。比较DSP和非DSP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发现右室与左室容积之比两组之间的比较有意义(1.33±0.24 vs.1.28±0.14,P<0.05)。研究期间,共有3例患者死亡,平均死亡率是7.5%,DSP突变组有1例死亡,而非DSP突变组有2例死亡患者死亡。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无差别(19.43±2.38 vs.28.65±0.90,P>0.05)。【结论】DSP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21.9%,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中国DSP突变患者的右室扩大较为明显,左室累及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桥粒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一种新的心肌病类型
3
作者 吴波 朱清于 +1 位作者 景华 李露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本文报告了国内首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病例。患者男性,30岁。1994年7月在本院施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受体心脏病理检查示:心脏肥大(重650g),右室游离壁显著增厚,镜下增厚的肌壁由大片的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左心室形态及... 本文报告了国内首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病例。患者男性,30岁。1994年7月在本院施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受体心脏病理检查示:心脏肥大(重650g),右室游离壁显著增厚,镜下增厚的肌壁由大片的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左心室形态及结构正常。同时,本文就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 心肌 心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国忠 庞军 +1 位作者 王福海 陆敏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ARVC患者行多序列MR扫描,测量左右心室流出道横径、左右心室舒张末横径(EDD)、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左右心室舒... 目的探讨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ARVC患者行多序列MR扫描,测量左右心室流出道横径、左右心室舒张末横径(EDD)、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左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右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右心室心输出量指数(CI)、右心室心肌质量指数(MASSI)及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情况,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观察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结果 ARVC患者右心室流出道横径(52.42±11.80)mm,右心室EDD、EF、EDVI、ESVI、CI、MASSI分别为(50.13±8.71)mm、(18.13±6.71)%、(169.13±72.11)ml/m^2、(117.01±67.31)ml/m^2、(1.81±0.20)L/(min·m^2)、(17.62±1.80)g/m^2。20例右心室游离壁/前壁均受累,10例下壁受累,14例心尖部受累,15例右心室流出道受累;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指数(70.00±22.33)%,与右心室EF值呈负相关(r=-0.627,P=0.003),与右心室EDVI(r=0.695,P=0.001)和ESVI均呈正相关(r=0.676,P=0.001)。结论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可反映ARVC患者心脏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不齐 右心室心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诊断标准心脏磁共振成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罗海营 钟小梅 +4 位作者 刘辉 黄美萍 罗纯 李景雷 梁长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7-913,共7页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 【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上心肌组织特征、右心室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探讨CMR在ARVD/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已确诊ARVD/C且行CMR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CMR图像由两名医师进行心脏容积和功能等定量评价.同时进行心室壁组织特性、形态学特征及心室壁运动的定性评估。定量测量指标包括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其中RVEDV指标经体表面积(BSA)校正,获得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定性评估包括脂肪浸润、“手风琴征”、延迟强化及心室壁运动等。【结果】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其中男22例(62.9%),女13例(37.1%),平均年龄(32.0±11.8)岁,年龄范围(15~57)岁。常见的症状依次分别为心悸25例(71.4%)、胸闷10例(28.6%)和晕厥6例(17.1%)。所有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图像定量评估指标(RVEDV、RVEF)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996—0.999,P〈0.001)。CMR评估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mL/mz。依据2010年修订的ARVD/C诊断标准中CMR的定量参数分析显示:其中RVEDVI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4例(88.9%),符合次要标准的为3例(11.1%);RVEF符合主要标准的为20例(57.1%),符合次要标准的为8例(22.9%)。21例(60.0%)可见脂肪浸润;19例(54.3%)出现“手风琴征”;29例(82.9%)CMR显示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18例(51.4%)可及左心室壁延迟强化;28例(80.0%)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结论】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脏的解剖形态、心肌的组织学特性以及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并准确评估右心室的功能,可在ARVD/C诊断中提供相应的信息,是ARVD/C诊断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成像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 诊断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少敏 孙超 +2 位作者 王新宇 张媛 刘书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2-1006,共5页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1/1000,临床比较少见。...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1/1000,临床比较少见。在该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心律失常、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以及全心衰竭等临床表现,是35岁以下人群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原因之一[2]。该病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但房性心律失常同样很多见,长时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本文报告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ARVC伴发房性心动过速,并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治疗的国际专家组共识》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欣 刘文玲 刘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2期66-70,共5页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题迫在眉睫。继2010年国际专家组发布该病新的诊断标准之后,2015年7月又发布了该病治疗的专家共识,首次系统地阐述了ARVC/D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发育不良 遗传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程中伟 方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ARVC/D)属于心肌病范畴,临床上心电图可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和猝死,男女发病比例为2.7:1.0。有研究表明,20%35岁以下和22%年轻运动员猝死是由ARVC/D所致。病因尚不清楚,部分与家族遗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ARVC 心脏骤停 比例 家族遗传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晓波 吴平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13-914,共2页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诊断 ARVC 临床表现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沈梦婷 杨志刚 +5 位作者 叶璐 刁凯悦 蒋丽 张怡 黄杉 郭应坤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6期469-473,共5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以脂肪或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右室心肌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该病不单局限于右室,部分患者左室也有不同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以脂肪或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右室心肌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该病不单局限于右室,部分患者左室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目前,ARVC的诊断基于标准修订版(revised task force criteria,rTFC)的多学科综合评估。心脏磁共振是一种理想的、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它提供了心脏组织学、功能及形态学等信息,在ARVC的早期诊断和定性、定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心脏磁共振在ARVC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顽固低频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11
作者 陈旭华 张慧敏 +2 位作者 吴海英 倪新海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肥厚心肌 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检查 左心室射血分数 超声心动图 阵发室速 低频 左心室游离壁 左心室舒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误诊报道
12
作者 舒承福 谭知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7,共1页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再发加重伴晕厥8h”于2012年5月24日15时入院。入院前(约8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大汗淋漓,随即晕倒在地.伴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口吐白沫,持续时间不详,...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再发加重伴晕厥8h”于2012年5月24日15时入院。入院前(约8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大汗淋漓,随即晕倒在地.伴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口吐白沫,持续时间不详,周围人发现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误诊 发作心悸 大汗淋漓 意识丧失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型扩张型心肌病1例
13
作者 杨昱 杨溢 赵蜀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002-2002,共1页
关键词 右室扩张心肌 例报告 心律失常 心电图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殷康 华伟 +5 位作者 丁立刚 李玉秋 金汉 顾敏 薛聪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9-893,共5页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V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除颤器 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常见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丰菁 仇晓亮 +7 位作者 张曼 刘欣 秦旭光 朱天刚 王福军 张莉 胡大一 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32,56.3%)患者中发现了4个桥粒基因PKP2、desmoplakin(DSP)、desmoglein-2(DSG2)、desmocollin-2(DSC2)中17个突变,包括6个新突变(6/17,35.3%);非桥粒基因未发现突变。32例患者检测到的突变中,PKP2突变11例(11/32,34.4%),DSP突变3例(3/32,9.4%),DSG2突变3例(3/32,9.4%),DSC2突变4例(4/32,12.5%)。5例(5/32,15.6%)患者出现多个突变。基因型-表型分析未显示携带突变患者与未携带患者的任何差别。结论:PKP2突变是本组ARVC队列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在本研究中未发现非桥粒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 基因-表 桥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晓华 王凤 +3 位作者 吴琳 田宏 梁雪村 刘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征、药物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出院诊断中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且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30%的病历,采集临床表现、抗心律失常治疗、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征、药物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出院诊断中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且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30%的病历,采集临床表现、抗心律失常治疗、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估以及生物标志物。临床随访终点定义为LVFS≥30%和标化左室舒张末期内径(Z-LVEDD)<2.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病变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2003年5月至2016年1月56例TIC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37例(66.1%),<1岁婴儿40例(71.4%)。房性心动过速(53.6%)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5%)是儿童TIC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所有患儿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29例(51.8%),部分有效23例(41.1%),无效4例(7.1%);乙胺碘呋酮是最常被选用(69.6%)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的总有效率达92.3%(36/39)。除外2例死亡病例,54例TIC患儿LVFS治疗前[(23.7±3.7)%]和治疗后[(3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Z-LVEDD治疗前(2.79±3.04)和治疗后(0.3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FS与ZLVEDD达到随访终点定义的中位时间分别10 d和42 d。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治疗前[(15 711±11 453)pg·mL^(-1)]和治疗后[(1 287±1 510)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Z-LVEDD越小,越利于Z-LVEDD早期恢复(β=0.528,95%CI:0.127~0.506,P=0.002)。结论儿童TIC心动过速有效控制后,心肌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临床医生的早期识别与有效治疗对于儿童TIC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心肌 快速心律失常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一例
17
作者 朱孔博 智宏 +2 位作者 朱建 陈龙 叶行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88,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出现心悸、胸闷发作.症状同前,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月发作4~5次。一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心悸、胸闷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肢端肥大症 心肌 临床资料 心律不齐 心悸 胸闷 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产期心肌病产妇行剖宫产术麻醉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平 罗林丽 +1 位作者 罗东 熊娅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3-1004,共2页
产妇,女,27岁,156 cm,65 kg。产妇因停经30+1周,反复阴道流血1月,下腹部发紧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1月前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于外院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查体示:半卧位,呼吸急促,无紫绀,BP 90/46 mm... 产妇,女,27岁,156 cm,65 kg。产妇因停经30+1周,反复阴道流血1月,下腹部发紧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1月前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于外院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查体示:半卧位,呼吸急促,无紫绀,BP 90/46 mmHg,RR 30次/分,HR 105次/分,SpO_(2)95%,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双下肢水肿,椎间隙清楚。心脏彩超:左心增大(LA,37 mm;LV,70 mm),EF 39%,FS 20%,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房型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ST段改变。双下肢静脉彩超:右侧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缓慢。胸、腹部彩超未见明显积液。胸部CT:双肺下叶炎症,左侧明显,左肺下叶实变不张。痰涂片:草绿色链球菌。检验结果:N端脑利钠肽598 pg/ml,WBC 17.9×10^(9)/L,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正常。ASAⅢ级,心功能NYHAⅡ或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绿色链球菌 心律不齐 围产期心肌 多源早搏 室内传导阻滞 颈静脉怒张 左肺下叶 呼吸急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提高对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书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长QTS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因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 心律失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胺碘呋酮加重室性期前收缩1例
20
作者 任泽佑 李永桃 彭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64-264,共1页
关键词 乙胺碘呋酮 期前收缩 药物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