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芳 傅强 +1 位作者 赖凤香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4-550,共7页
以蜜露排泄量为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 3个实验种群 (TN1种群、Mudgo种群和ASD7种群 ) [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 82代 ,其中TN1种群 (T)为弱致害力种群 ,Mudg... 以蜜露排泄量为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 3个实验种群 (TN1种群、Mudgo种群和ASD7种群 ) [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 82代 ,其中TN1种群 (T)为弱致害力种群 ,Mudgo种群 (M)和ASD7种群 (A)为强致害力种群 ]分别在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蜜露排泄量。结果表明 ,寄主表现感虫还是抗虫 ,与褐飞虱致害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将不同致害力的褐飞虱种群接在抗虫品种上 ,才可能观察到较大的致害性差异 ,据此比较了杂交F1 代与亲本种群个体、自交F2 代与杂交F1 代种群个体在抗虫品种上的致害性差异 ,以分析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规律。杂交F1 代 (包括T♀ ×M♂ ,A♀ ×T♂ 两种处理 )雌成虫的平均致害力均介于两个亲本之间 ,其值与强致害力亲本的更为接近 ;杂交F1 代雌成虫致害力的变异程度均显著地大于弱致害亲本 ,而与强致害性的亲本相比几乎无明显的差异 ;表明相对于弱致害性 ,褐飞虱的强致害性可能为一显性性状。与杂交F1 代相比 ,T♀ ×M♂ 处理中自交F2 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无显著变化 ,而A♀ ×T♂ 处理中自交F2 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显著大于杂交F1 代 ;两种处理中 ,自交F2 代的方差或显著小于杂交F1 代 ,或稍大于杂交F1 代 ,表明自交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实验种群 致害性变异 水稻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