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黄壤烟田莠去津残留降解及烟草致害阈值研究
1
作者 赵旭影 彭梁睿 +6 位作者 李彩斌 陈建国 母婷婷 肖志鹏 张龙 张继光 郜军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85-87,131,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贵州典型黄壤烟田莠去津的残留和消解动态,阐明烟草的药害发生及烟草的致害阈值与安全间隔期,并分析土壤环境因素对莠去津半衰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对烟草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显示为叶片瘦小、严重者畸形...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贵州典型黄壤烟田莠去津的残留和消解动态,阐明烟草的药害发生及烟草的致害阈值与安全间隔期,并分析土壤环境因素对莠去津半衰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对烟草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显示为叶片瘦小、严重者畸形,老叶叶尖脉黄化。烟草株高抑制率、叶面积抑制率与莠去津施药剂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随莠去津施用剂量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的抑制率增加。莠去津在典型黄壤中降解半衰期为8.45~11.95 d,田间安全隔离期应长于48.6 d,莠去津降解半衰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黄壤高粱/玉米-烟草轮作系统除草剂合理施用及烟叶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烟田 莠去津 残留降解 致害阈值 安全间隔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桂荣 赖凤香 +2 位作者 傅强 张志涛 郭兰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研究了杭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在抗虫品种ASD7上强迫饲养多代后致害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致害性的群体,在ASD7上饲养4代后,均可转变成能为害ASD7的ASD7种群。反之,在无抗性胁迫的感性品种TN1上连续饲养7代,A... 研究了杭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在抗虫品种ASD7上强迫饲养多代后致害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致害性的群体,在ASD7上饲养4代后,均可转变成能为害ASD7的ASD7种群。反之,在无抗性胁迫的感性品种TN1上连续饲养7代,ASD7种群对ASD7的致害性逐渐减弱,最终退化为TN1种群。这表明褐飞虱的致害性是可变异的,水稻品种抗、感虫特性是其转化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致害 致害性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
3
《林业与生态》 2024年第1期33-35,共3页
2023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湖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是实施《中... 2023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湖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具体行动。《办法》出台,将进一步健全湖南林业法规体系,规范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行为,解决湖南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依据不足、职责不明、程序不清、标准缺乏等问题。正确适用《办法》,是各主体共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也是一项主动担当作为和勇于挑战的新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致害 湖南省人民政府 补偿行为 补偿办法 正确适用 职责不明 湖南林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4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3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陶林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致害 抗性水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关秀杰 傅强 +2 位作者 王桂荣 赖凤香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 ,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 ,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 ,雌、雄虫均无一例外 ,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 2组 ,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 生物型 DNA多态性 RAPD-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及优势种榕管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余德亿 黄鹏 +2 位作者 姚锦爱 王联德 王金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32-840,共9页
为明确盆栽榕树蓟马的种类,了解蓟马优势种对在同一温室内混合种植的榕属及非榕属盆栽植物的致害性差异,以福建漳州、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盆栽榕树种植基地为观测点,采集榕树叶片,调查蓟马种类,确定优势种蓟马;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属、紫葳科... 为明确盆栽榕树蓟马的种类,了解蓟马优势种对在同一温室内混合种植的榕属及非榕属盆栽植物的致害性差异,以福建漳州、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盆栽榕树种植基地为观测点,采集榕树叶片,调查蓟马种类,确定优势种蓟马;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属、紫葳科菜豆树属、木棉科瓜栗属和桑科榕属等不同科属盆栽植物为试验材料,测试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结果表明:盆栽榕树蓟马种类有2亚目,2科,8属,9种,优势种为榕管蓟马,常见种为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Karny和榕腿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其他6种蓟马均为偶见种。榕管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差异显著,以对桑科榕属植物致害性为最强,而对天南星科喜林芋属、紫葳科菜豆树属和木棉科瓜栗属等其他植物的致害性较弱。在6种榕属植物中,榕管蓟马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榕树F.microcarpa Linn.f.、花叶垂叶榕F.benjamina cv.Golden Princess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等级均达3级以上,以垂叶榕最重,榕树次之,花叶垂叶榕略轻;对金叶榕F.microcarpa cv.Golden Leaves、黑叶橡胶榕F.elastica cv.Deocora Burgundy、斑叶橡胶榕F.elastica var.variegata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很轻,为害等级均仅为1级;同时,榕管蓟马在金叶榕、黑叶橡胶榕和斑叶橡胶榕上繁殖力弱、无法完成世代,而在榕树、垂叶榕和花叶垂叶榕上繁殖力强、能完成世代,但以在垂叶榕上的发育情况最好。研究可为选择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来有效防控盆栽榕树蓟马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栽榕树 蓟马 种类调查 榕管蓟马 寄主植物 致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致害性和繁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广春 顾中言 +1 位作者 徐德进 许小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6,共7页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麦秆浸渍法测定毒死蜱对灰飞虱成虫的室内活性,并用Parafilm小袋法和滤纸漏斗法测定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蜜露排泄量、虫体增重、产卵量等指标的影响。Pa...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麦秆浸渍法测定毒死蜱对灰飞虱成虫的室内活性,并用Parafilm小袋法和滤纸漏斗法测定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蜜露排泄量、虫体增重、产卵量等指标的影响。Parafilm小袋法的测定结果表明,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0.21mg/L有效成分)处理的灰飞虱单雌蜜露分泌量和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99%和22.22%,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单雌产卵量为79.6±26.4个,比对照增加12.2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滤纸漏斗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处理过的灰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面积为119.74±5.90mm2,比对照增加13.0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灰飞虱蜜露分泌量、虫体增重和单雌产卵量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可能会导致灰飞虱致害性加剧。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的亚致死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毒死蜱 亚致死剂量 亚致死效应 致害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沙过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群发致害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景保 周和平 +3 位作者 周亮 谢炳庚 卢承志 毛德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104,共6页
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群发致灾频繁,给当地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水沙过程与东方田鼠栖息繁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深层因子,探讨了东方田鼠种群数量消长及群发致灾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周而复始的江湖水沙交换过程,一方面导致... 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群发致灾频繁,给当地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水沙过程与东方田鼠栖息繁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深层因子,探讨了东方田鼠种群数量消长及群发致灾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周而复始的江湖水沙交换过程,一方面导致了洞庭湖泥沙淤积循环,促使着洲滩发育、扩展,为东方田鼠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支撑着湖泊水位的涨落交替循环,进而形成了东方田鼠被迫外迁和主动内迁的循环。正是这两种循环关系的不断交织,导致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及群发致害行为的延续,显然,东方田鼠群发致害行为是泥沙淤积循环、洲滩扩展、种群数量积累和水位涨落等因素长期积累或放大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泥沙淤积是基础,水位涨落交替是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洲滩 水位涨落 群发致害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潘建红 陈峰 +2 位作者 何佳春 赖风香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0,共5页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TN1种群在TN1上及Mudgo种群在TN1、Mudgo上这3种能致害处理下的S波、A波均短于TN1试虫在Mudgo上(不能致害),其中A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致害处理。若以3 h内I波持续时间75 min为分界线,高于该值为能致害,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对TN1种群、Mudgo种群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6%和10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 刺探电位图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rDNA部分序列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珏锋 吕仲贤 +5 位作者 陈法军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陈列忠 俞晓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8-532,共5页
分离纯化了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nts,YLS),并对其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rDNA均扩增出600bp左右的片断。依据获得的18SrDNA特异性序列,... 分离纯化了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nts,YLS),并对其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rDNA均扩增出600bp左右的片断。依据获得的18SrDNA特异性序列,结合已知真菌的18S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不同宿主的YLS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的YLS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核菌纲(Pyrenomycetes),并与此纲中的Hypomyceschrysospermus亲缘关系相对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类酵母共生菌 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 致害 18Sr DNA 分子系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5 位作者 陶林勇 陈建明 郑许松 张启华 黄凤宽 唐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446-449,共4页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 虫源 稻飞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芳 傅强 +1 位作者 赖凤香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2-897,共6页
以单雌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研究了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褐飞虱弱致害种群(TN1种群)与强致害种群(Mudgo种群或ASD7种群)(已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82代)在抗虫... 以单雌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研究了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褐飞虱弱致害种群(TN1种群)与强致害种群(Mudgo种群或ASD7种群)(已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82代)在抗虫品种水稻上的致害力差异明显,适宜作为遗传分析的亲本材料。当用蜜露排泄量作为致害性指标时,两种处理(TN1种群与Mudgo种群,TN1种群与ASD7种群)正、反杂交的F1代雌成虫平均蜜露排泄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正交F1代群体与反交F1代群体致害性存在明显差别。用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进行实验,得到的结论与上述研究完全一致。以上的结果可推测稻褐飞虱致害性可能属于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水稻 蜜露排泄量 增重 致害 遗传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生物型的监测及其对鉴别品种致害性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凤宽 罗善昱 +1 位作者 韦素美 李青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427-431,共5页
对各调查点的褐飞虱生物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成都优势种群已由生物型Ⅰ转为生物型Ⅱ,其余各点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灵川,江苏江浦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都尚未发现该型。在抗... 对各调查点的褐飞虱生物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成都优势种群已由生物型Ⅰ转为生物型Ⅱ,其余各点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灵川,江苏江浦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都尚未发现该型。在抗生物型Ⅱ的品种中,孟加拉型所占的比例上升。模糊聚类结果表明,该虫可分为两大类:云南思茅为一类,广西南宁、灵川、龙州,广东新会、四川成都、湖北九宫山、监利,安徽怀宁、江苏江浦等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致害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虫水稻品种上饲养的白背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沈君辉 王燕 +2 位作者 寒川一成 服部诚 刘光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84-88,共5页
采用分别带有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和Wbph5的水稻品种ARC10 2 39(ARC)和N’Diang(ND)作为选择寄主 ,获得第 15代种群 (ARC种群和ND种群 ) ,对这两个种群进行致害性检测。设RHT和TN1为抗感虫对照。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在其相应的寄主品种... 采用分别带有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和Wbph5的水稻品种ARC10 2 39(ARC)和N’Diang(ND)作为选择寄主 ,获得第 15代种群 (ARC种群和ND种群 ) ,对这两个种群进行致害性检测。设RHT和TN1为抗感虫对照。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在其相应的寄主品种上分泌唾液和X波持续时间较短 ,而取食韧皮部的时间较长。ARC种群和ND种群分别在其相应的寄主品种和TN1上分泌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大于其在RHT上分泌的蜜露量。在寄主品种和TN1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RHT ,发育卵率没有显著差异。ND种群在其寄主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为 45 .0 %,介于TN1(71.4%)和RHT(2 1 0 %)之间 ,并与它们存在显著差异 ,ARC种群在其寄主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为 6 8.3%,与它在TN1上 (77.5 %)的若虫存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高于RHT(2 2 .6 %)。这两个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在其各自的选择寄主与TN1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短于其在RHT上的发育历期。因此 ,这两个种群在取食和产卵方面已基本适应其相应的选择寄主品种 ,但ND种群的若虫存活率还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电子记录 取食 产卵 致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7-1368,共2页
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致害性检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芳 傅强 +1 位作者 张志涛 赖风香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57,共3页
测定了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 (F1 )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感虫品种TN1苗上连续繁殖两代 (F2 和F3)的致害性。结果发现 ,F1 代以生物型 2为主 ,F2 代中生物型 1和生物型 3个体占优势 ,F3代以生物型 3及其它生物型为主。不同的接虫顺序对鉴... 测定了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 (F1 )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感虫品种TN1苗上连续繁殖两代 (F2 和F3)的致害性。结果发现 ,F1 代以生物型 2为主 ,F2 代中生物型 1和生物型 3个体占优势 ,F3代以生物型 3及其它生物型为主。不同的接虫顺序对鉴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致害 检测 生物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芳 傅强 +1 位作者 赖凤香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4-550,共7页
以蜜露排泄量为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 3个实验种群 (TN1种群、Mudgo种群和ASD7种群 ) [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 82代 ,其中TN1种群 (T)为弱致害力种群 ,Mudg... 以蜜露排泄量为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 3个实验种群 (TN1种群、Mudgo种群和ASD7种群 ) [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 82代 ,其中TN1种群 (T)为弱致害力种群 ,Mudgo种群 (M)和ASD7种群 (A)为强致害力种群 ]分别在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蜜露排泄量。结果表明 ,寄主表现感虫还是抗虫 ,与褐飞虱致害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将不同致害力的褐飞虱种群接在抗虫品种上 ,才可能观察到较大的致害性差异 ,据此比较了杂交F1 代与亲本种群个体、自交F2 代与杂交F1 代种群个体在抗虫品种上的致害性差异 ,以分析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规律。杂交F1 代 (包括T♀ ×M♂ ,A♀ ×T♂ 两种处理 )雌成虫的平均致害力均介于两个亲本之间 ,其值与强致害力亲本的更为接近 ;杂交F1 代雌成虫致害力的变异程度均显著地大于弱致害亲本 ,而与强致害性的亲本相比几乎无明显的差异 ;表明相对于弱致害性 ,褐飞虱的强致害性可能为一显性性状。与杂交F1 代相比 ,T♀ ×M♂ 处理中自交F2 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无显著变化 ,而A♀ ×T♂ 处理中自交F2 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显著大于杂交F1 代 ;两种处理中 ,自交F2 代的方差或显著小于杂交F1 代 ,或稍大于杂交F1 代 ,表明自交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实验种群 致害性变异 水稻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人春 赖凤香 王桂荣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438-441,共4页
】测交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实验种群对水稻的致害性,F1群体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均表现为亲本TN1种群的特性,回交BF1与F2的性状呈多元化趋势。其致害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且控制褐飞虱致害性的有效因子数为3。... 】测交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实验种群对水稻的致害性,F1群体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均表现为亲本TN1种群的特性,回交BF1与F2的性状呈多元化趋势。其致害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且控制褐飞虱致害性的有效因子数为3。由此推断,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褐飞虱不存在真正的“生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实验种群 致害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问题论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巍 金艳 肖红 《政法论丛》 2008年第5期21-27,共7页
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专门立法,司法实践中涉及相关的案件只有民事实体法依据。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须为公有公共设施、须设置或管... 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专门立法,司法实践中涉及相关的案件只有民事实体法依据。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须为公有公共设施、须设置或管理有欠缺、须公民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并且损害与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请求人不完全限于公物利用者,赔偿义务机关、赔偿范围和标准也应视具体情形分别认定。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程序可通过行政程序进行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公共设施 致害 无过错责任 因果关系 赔偿请求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痕量有机致害物的系统色谱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振元 施梅儿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提出了水环境(包括饮用水)中痕量有机致害物的系统色谱分析方案。把顶端空间-气相色谱作为易挥发物的主要测试手段,把疏水富集-选择性分离-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作为难挥发有机物的检测途径。整个系统只需一个高效气相色谱... 本文提出了水环境(包括饮用水)中痕量有机致害物的系统色谱分析方案。把顶端空间-气相色谱作为易挥发物的主要测试手段,把疏水富集-选择性分离-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作为难挥发有机物的检测途径。整个系统只需一个高效气相色谱和一个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即可满足优先监测物分析的基本要求。文中对分析方案中的若干关键过程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有机致害 优先监测物 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