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叫”字标记致使句功能的演化过程与语义地图
1
作者 肖珊 廖雅璐 狄丞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1期51-57,共7页
致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普遍存在于人类各种语言中,汉语中“叫”字标记致使句具有多功能性。立足于语义地图模型,构建汉语“叫”字标记致使句的概念空间和相关语义地图,从共时和历时层面上探讨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路径。同时,结... 致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范畴,普遍存在于人类各种语言中,汉语中“叫”字标记致使句具有多功能性。立足于语义地图模型,构建汉语“叫”字标记致使句的概念空间和相关语义地图,从共时和历时层面上探讨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路径。同时,结合历时语料,验证其功能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叫”字标记 致使句 多功能性 语义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汉英互译中“致使句”的翻译
2
作者 周纯漪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6-37,共2页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致使句。汉语的致使句大多都有"把"、"使"、"让"等显性标记提示,以突显受事实体。而英语的致使句则没有这些显性标记提示,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因此,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就应...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致使句。汉语的致使句大多都有"把"、"使"、"让"等显性标记提示,以突显受事实体。而英语的致使句则没有这些显性标记提示,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因此,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句 显性标记 型表现方式 汉英思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韩语致使句类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朴连玉 朴连锦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8年第4期32-38,共7页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解释了致使句。其在句法上解释为:致使句应带有表达致使功能的词汇或句式;致使词与原动词在形态上有一定联系。在语义上解释为:致使句应表达致使情景,包含两个动作主体和两个事件。据分析,汉语的"使"...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解释了致使句。其在句法上解释为:致使句应带有表达致使功能的词汇或句式;致使词与原动词在形态上有一定联系。在语义上解释为:致使句应表达致使情景,包含两个动作主体和两个事件。据分析,汉语的"使"字致使句和韩国语的形态型致使句、分析型致使句符合致使句的两种解释,汉语里还有很多只符合致使句语义解释的句子。本文的分类方法不同于以往汉韩语致使句对比分析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为韩国语学习者提供有益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句 对比分析 中国学习者 语言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果外显型致使句及其否定式的句法语义阐释
4
作者 吴洁琼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5期183-184,208,共3页
致使句是致使概念的形式表征,结果外显型致使句是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分开表征的致使句形式,致使结果表现为行为变化的这类致使句是表达致使主体对致使客体意志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致使主体的对致使客体的控制力会影响致使客体的行为... 致使句是致使概念的形式表征,结果外显型致使句是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分开表征的致使句形式,致使结果表现为行为变化的这类致使句是表达致使主体对致使客体意志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致使主体的对致使客体的控制力会影响致使客体的行为,句法上表现为作为宾补的动词的形式的不同。而该类致使句的否定式中否定词的位置也表达不同的语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概念 致使句 否定式 法特征 语义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动宾式离合词构成的致使语态句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豫峰 郑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4,共6页
在现代汉语中,动宾式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体,它们可合可离。当动宾式离合词的两个语素离析后,往往可以构成各种致使语态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动宾式离合词构成的致使语态句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并给出一定的认知解释。
关键词 动宾式离合词 致使句 语法整合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致使位移句的比较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奇 刘林 杨元媛 《外语与翻译》 2016年第1期29-34,98,共6页
相对于汉语,英语的致使位移句允许较多的同时效应;更重要的是,英语致使位移句在形态上表现为单纯动词+PP,汉语致使位移句在形态上表现为"把"+复合动词+DP。虽然两种语言的致使位移句表现差异明显,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有Voic... 相对于汉语,英语的致使位移句允许较多的同时效应;更重要的是,英语致使位移句在形态上表现为单纯动词+PP,汉语致使位移句在形态上表现为"把"+复合动词+DP。虽然两种语言的致使位移句表现差异明显,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有Voice,VCAUSE,VGO三个动词性成分;之所以表现不一样,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词化模式的差异。词化模式的差异也导致了英语致使位移句类别多于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位移 词化模式 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1+V+得+N2+VP/AP构式的复合致使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熊学亮 杨子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3,共5页
试图通过对"N1+V+得+N2+VP/AP"类致使构式的原型范畴及语法整合研究,找出"那瓶酒喝得我晕头转向"类句式的认知理据,及其与该构式中其它成员相互间的深层促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正目前对该现象本质的某些错误认识。
关键词 反转型使役结构 致使句 构式 语法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等得你心急”类“V得”句的识解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子 熊学亮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8,共8页
"我等得你心急"类"V得"句是汉语研究中普遍被忽略的一种语言现象,尚无人解释"我等得你着急"能成立,"我喝得酒头晕"等句却不能成立的原因。本文将该类特殊句式定位于"N1+V+得+N2+VP"... "我等得你心急"类"V得"句是汉语研究中普遍被忽略的一种语言现象,尚无人解释"我等得你着急"能成立,"我喝得酒头晕"等句却不能成立的原因。本文将该类特殊句式定位于"N1+V+得+N2+VP"类致使构式之中,提出它深层体现一种隐含三动核结构的致使语义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该类特殊句式的语义限制,特别强调了句中N1、N2双施为的特点,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种语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致使句 语义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宾格语素、题元角色交替与汉语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9
作者 马志刚 《外语与翻译》 2011年第3期1-11,共11页
汉语双宾句表达的语义是三种语义的叠加,其句法结构由复合中心语中的非宾格语素和及物动词逐次投射而成。汉语双宾句的中心语是及物动词与非宾格语素组合的复合动词,其中的非宾格语素使得及物动词被非宾格化,进而使得复合动词与其轻... 汉语双宾句表达的语义是三种语义的叠加,其句法结构由复合中心语中的非宾格语素和及物动词逐次投射而成。汉语双宾句的中心语是及物动词与非宾格语素组合的复合动词,其中的非宾格语素使得及物动词被非宾格化,进而使得复合动词与其轻动词也都具有非宾格属性,最终形成具有主格致事,与格涉事和部分格经事的双宾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宾格语素 复合动词 双宾 有无 得失 施为 致使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宾格语素、题元角色交替与汉语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10
作者 马志刚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11期21-27,共7页
汉语双宾句表达的语义是三种语义的叠加,而其句法结构是由复合中心语中的非宾格语素和及物动词逐次投射而成。汉语双宾句的中心语是及物动词与非宾格语素组合的复合动词,其中的非宾格语素使得及物动词被非宾格化,进而使得复合动词与... 汉语双宾句表达的语义是三种语义的叠加,而其句法结构是由复合中心语中的非宾格语素和及物动词逐次投射而成。汉语双宾句的中心语是及物动词与非宾格语素组合的复合动词,其中的非宾格语素使得及物动词被非宾格化,进而使得复合动词与其轻动词也都具有非宾格属性,最终形成具有主格致事、与格涉事和部分格经事的双宾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宾格语素 复合动词 双宾 有无 得失 施为 致使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临定 《汉语学习》 1984年第2期1-10,共10页
1.在汉语里边,象“吃饱”、“推翻”、“哭红了(眼)”等等,这样的格式是比较常见的。这种格式一般都分析为“动补”格,用句法的名称来称呼,即是前边的“动”是谓语或述语,后边的是补语。顾名思义,谓语或述语当然是中心语,而补语则是补... 1.在汉语里边,象“吃饱”、“推翻”、“哭红了(眼)”等等,这样的格式是比较常见的。这种格式一般都分析为“动补”格,用句法的名称来称呼,即是前边的“动”是谓语或述语,后边的是补语。顾名思义,谓语或述语当然是中心语,而补语则是补充性的次要成分。因此,有人便把这种“动补”格和“定名结构”、“状动结构”等划分在一起,统称为偏正结构,即:“动”是“正”,而“补”“定”“状”都是“偏”。又有人则作如下命名:“定心结构”,“状心结构”,“心补结构”显然,它们的句法关系是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 致使句 “动” 法功能 语义关系 谓语中心 偏正结构 中心结构 中心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