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臭氧损耗对东亚中高纬地区初春地面气温影响的转折点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明华 付遵涛 陈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2-419,共8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和变点检测等统计方法,集中分析了北极臭氧损耗对东亚中高纬度地区初春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北极臭氧损耗影响而气温变化显著的区域为东亚中高纬度地区,与臭氧损耗关系最密切的地面气温空间模态是以... 利用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和变点检测等统计方法,集中分析了北极臭氧损耗对东亚中高纬度地区初春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北极臭氧损耗影响而气温变化显著的区域为东亚中高纬度地区,与臭氧损耗关系最密切的地面气温空间模态是以贝加尔湖西北为中心的暖异常。(2)北极臭氧损耗对地面气温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还体现在时间上。除了贝加尔湖西北—东西伯利亚大片区域外,我国华北和西北也存在显著的负异常提前进入暖季。(3)臭氧损耗对关键区域的气温突变点影响的幅度很大,约在3~5天,这对复杂的3月气温短期预测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损耗 地面气温 奇异值分解 合成分析 变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极地臭氧损耗影响对流层气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永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1-568,共8页
大气平流层臭氧的严重损耗将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已经是公共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最近几年,平流层臭氧损耗能否对对流层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已成为大气科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观测研究表明近二... 大气平流层臭氧的严重损耗将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已经是公共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最近几年,平流层臭氧损耗能否对对流层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已成为大气科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观测研究表明近二三十年来在两极臭氧严重损耗的季节,地表气温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也就是欧亚大陆1—3月份和南极半岛12—5月份的地面温度呈现显著增温。这些增温趋势很可能是平流层两极的严重臭氧损耗造成的。当然,这些增温并非是由臭氧损耗的辐射效应直接造成的,而是通过波-流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实现的。大量的数值模拟工作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一些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另一些则发现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强迫作用较弱,也有模拟工作认为其他外界强迫如温室气体增加和热带海面温度升高也非常重要。作者综述了这一研究领域在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有关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阐述平流层极地臭氧损耗可能影响地面温度的物理机制,以及澄清各种争论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损耗 气候变化 行星波 北极涛动 波-流相互作用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和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损耗事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索春男 田文寿 +2 位作者 谢飞 雒佳丽 张健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2-505,共14页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约占整层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的80%。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均可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导致上传的行星波减少,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生成了更多极地云,引起更强的臭氧化学损耗导致的。对比这两年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变化发现,2011年的柱总量减少得更快。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下降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2010—2011冬季的拉尼娜活动更强,北太平洋海温更高,进一步减弱阿留申低压和平流层波活动。这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更强烈,形成了更多的极地平流层云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加速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臭氧损耗 极地平流层云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臭氧损耗对初春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影响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石柳 郑明华 付遵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6-1572,共7页
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月平均2m地面气温再分析资料、3月北极涛动(AO)指数和春季臭氧含量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北极臭氧损耗对初春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低(高)值年,3月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存在正(... 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月平均2m地面气温再分析资料、3月北极涛动(AO)指数和春季臭氧含量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北极臭氧损耗对初春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低(高)值年,3月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存在正(负)异常。4月的与3月类似,但气温异常的幅度减小,中心位置也有所变化。对比分析表明,1979年以后的AO正位相和臭氧损耗对3月东亚地面气温的影响类似,但在影响范围和中心位置上有所不同。在AO位相不明显的年份,臭氧损耗年3月东亚地区地面气温的异常依然显著。臭氧作为一个外界强迫因子,对北半球大气温度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首先影响极地气温并最终通过空间上的自相关影响中高纬度的地面气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臭氧损耗 北极涛动 地面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大陆沿岸地面臭氧损耗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冶磊 卞林根 +3 位作者 汤洁 丁明虎 郑向东 高志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516,共11页
利用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3年的地面臭氧连续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地面臭氧损耗事件(ODE)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南极中山站常发生臭氧损耗事件。在该事件发生期间,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突变过程,包括气温明显下降,风向由偏东风转... 利用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3年的地面臭氧连续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地面臭氧损耗事件(ODE)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南极中山站常发生臭氧损耗事件。在该事件发生期间,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突变过程,包括气温明显下降,风向由偏东风转变为偏北风,风速随之下降。来自海冰区的偏北风增多,风速很小,使臭氧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地面臭氧损耗事件主要与南极沿岸海冰区的活性溴(BrO)浓度有关。春季南极大陆沿岸海冰冻融过程中形成的冰间水道和冰间湖,在低温的作用下会再次冻结,形成薄冰和霜花。卫星资料能够观测到薄冰区释放的活化海盐溴高浓度区,活性溴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面臭氧损耗事件。臭氧损耗现象是在未受到人为影响的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与中高纬度地区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消耗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损耗事件 冰间水道或冰间湖 活性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溴自由基对臭氧光解损耗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朝敏 张振满 +2 位作者 侯健 潘循皙 侯惠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本文研究了253.7nm的紫外光照条件下臭氧的损耗,以及在有N_2和O_2的体系中臭氧损耗的状况,得到不同条件下臭氧损耗的量子产额,并进一步测定了在近似同温层条件下溴损耗臭氧的量子产额为24±1,计算出BrO+BrO反应的两个分支反应通道... 本文研究了253.7nm的紫外光照条件下臭氧的损耗,以及在有N_2和O_2的体系中臭氧损耗的状况,得到不同条件下臭氧损耗的量子产额,并进一步测定了在近似同温层条件下溴损耗臭氧的量子产额为24±1,计算出BrO+BrO反应的两个分支反应通道的速率比为5.25±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损耗 含溴自由基 光解损耗 大气污染 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层损耗影响低层大气质量的新认识
7
作者 林伟立 徐建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近年来有关平流层臭氧损耗影响低层大气质量的研究表明 ,在污染相对轻的地方 ,可以观测到加强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在污染地区 ,最终的影响与大气中存在的痕量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 ,这些通常会被人为排放带来的影响所掩盖 ;越来越... 近年来有关平流层臭氧损耗影响低层大气质量的研究表明 ,在污染相对轻的地方 ,可以观测到加强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在污染地区 ,最终的影响与大气中存在的痕量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 ,这些通常会被人为排放带来的影响所掩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臭氧层损耗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涉及全球变化的问题 ,是今后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损耗 气候变化 空气质量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原子与臭氧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来才 周红平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1,共3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UMP2方法,在UPM2/6-311+G水平上,研究F原子与臭氧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UQCISD(T)/6-311+G水平上计算能量,同时进行零点能校正.研究结果表明,F原子与臭氧之间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关键词 臭氧 过渡态 从头计算方法 氟原子 量子化学 反应机理 臭氧损耗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空洞恢复与气候变化有关
9
作者 江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4-544,共1页
关键词 臭氧空洞恢复 气候变化 相关性 臭氧损耗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利尔议定书20周年时臭氧层有恢复迹象
10
作者 江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344,共1页
1987年9月16日,来自24个国家的代表聚会蒙特利尔,制定蒙特利尔议定书.当时美国EPA局长LeeM.Thomos/称要逆转对臭氧层的损害需要全球合作. 条约具体规定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为臭氧损耗物质,并定出淘汰时间表.20年后... 1987年9月16日,来自24个国家的代表聚会蒙特利尔,制定蒙特利尔议定书.当时美国EPA局长LeeM.Thomos/称要逆转对臭氧层的损害需要全球合作. 条约具体规定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为臭氧损耗物质,并定出淘汰时间表.20年后,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巨大成功.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称其为“迄今实施得最好的国际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利尔议定书 臭氧 淘汰时间表 全球合作 臭氧损耗 四氯化碳 国际协定 E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年以来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永云 朱金奎 刘骥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3-784,共12页
极地气候比其他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极地近地面和对流层,也同样反映在平流层。使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平流层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在冬季南极平... 极地气候比其他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极地近地面和对流层,也同样反映在平流层。使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平流层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在冬季南极平流层存在变暖的趋势。分析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7—10月,最大增温位于30hPa,27a(1979—2005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7℃。分析ERA40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6—9月,较NCEP/NCAR和NCEP/DOE早1个月,最大增温位于平流层上层(5和3hPa),23a(1979—2001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10℃。在平流层高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中心;在平流层中低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外围偏向澳大利亚一侧。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极平流层的位势高度也存在升高的趋势。在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最大位势高度升高位于10hPa,27a里的升高幅度超过450m。ERA40给出的结果相对弱一些,23a里的最大升高幅度接近300m。进一步的计算结果表明,进入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通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可能是平流层波动增强导致了向南极的残余环流增强,与之相关的极圈内下沉运动也随之增强,下沉运动产生绝热加热,从而造成南极平流层增温和位势高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平流层增温 温室气体增加 臭氧损耗 行星波动 E-P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平流层冬季早期变暖的GCM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永云 姜天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8-1070,共13页
观测表明北极平流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冬季早期(11~12月)存在变暖的趋势。为了验证该趋势是否是由于海面温度(SST)升高造成的,我们使用观测的全球SST强迫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集合模拟的结果表明,在SST强迫下,北极... 观测表明北极平流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冬季早期(11~12月)存在变暖的趋势。为了验证该趋势是否是由于海面温度(SST)升高造成的,我们使用观测的全球SST强迫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集合模拟的结果表明,在SST强迫下,北极平流层呈现统计显著的变暖趋势,极地对流层也有相对较弱的变暖趋势,但统计显著性较低。通过对模拟的位势高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我们发现北半球位势高度第一模态(EOF1)的空间结构非常类似于北极涛动(AO)或北半球环状模(NAM),其平流层主分量时间序列在冬季早期呈现统计显著的负趋势。与负的AO趋势相对应的是,对流层高纬度和平流层中高纬度波动增强,说明极区变暖是由于波动增强产生的极区绝热加热增强造成的。另外,模拟的结果还表明北极平流层不仅在冬季早期出现变暖的趋势,在冬季晚期(2~3月)北极平流层低层也出现弱的变暖趋势。SST强迫导致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不利于异相臭氧化学反应的发生,这对极地平流层臭氧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SST变暖 行星波动 臭氧损耗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与土壤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澄泽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4年第5期221-225,共5页
云、水蒸汽、CO_2、CH_4、N_2O、O_3等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温室气体)可减少从地表逸出的红外辐射的损失,而使地球表面大体保持恒温(温室效应)。当氯氟烃、CH_4、N_2O的浓度增大时,可破坏平流层中的O_3,... 云、水蒸汽、CO_2、CH_4、N_2O、O_3等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温室气体)可减少从地表逸出的红外辐射的损失,而使地球表面大体保持恒温(温室效应)。当氯氟烃、CH_4、N_2O的浓度增大时,可破坏平流层中的O_3,使较多的紫外辐射到达地表,危害活细胞并引起地球变暖(增强温宝效应)。平流层中的O_3经反应可形成激发态氧原丁,与H_2O、CH_4、N_2O分子反应产生具有活性的NO,OH及CH_3自由基,它们可氧化由地球逸出的一些气体形成H_2SO_4、HNO_3、PAN等。CH_4、N_2O、氯氟烃还可在平流层直接与O_3反应使之损耗而出现臭氧空洞。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证明除氯氟烃外,土壤是其它温室气体的“源”,而且是N_2O及CH_4的主要“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 臭氧损耗 地球变暖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AM模拟的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十年际变化
14
作者 刘仁强 谢济鸿 黎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利用中高层大气模式(MUAM)研究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气候态的十年际变化,基于一组敏感性试验评估下边界条件、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分别影响,着重探讨了南北极局部增暖的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90年... 利用中高层大气模式(MUAM)研究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气候态的十年际变化,基于一组敏感性试验评估下边界条件、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分别影响,着重探讨了南北极局部增暖的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12月北极中上平流层西风减速,中低层增温,这主要与下边界条件变化导致行星1波的上传显著增强(2波削弱)有关。同一时期,南极平流层低层西风加速温度降低,中上层东风减速温度升高,这主要与南极低平流层显著的臭氧损耗有关;下边界条件变化和中层局地的臭氧增加也有一定的贡献,但低层臭氧损耗所诱导的极涡加速使得波传播环境或条件有利于1~2波上传增强(1波主导)至更高高度可能是最终导致中上层增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模拟 十年际变化 臭氧损耗 行星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ClO催化循环圈的从头算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连港 邴单 +4 位作者 赵永芳 李根全 李新营 蒿凤有 刘凤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7-404,共8页
采用分子轨道从头算方法,在B3LYP/6-311+G(3df)和G2水平上研究了极地平流层臭氧损耗的一个基本过程.计算结果明显支持Cl-ClO催化循环圈机理,并且从能量角度解释了了臭氧破坏的基本原因.还对循环圈中各个反应的反应能,生成焓,相对吉布斯... 采用分子轨道从头算方法,在B3LYP/6-311+G(3df)和G2水平上研究了极地平流层臭氧损耗的一个基本过程.计算结果明显支持Cl-ClO催化循环圈机理,并且从能量角度解释了了臭氧破坏的基本原因.还对循环圈中各个反应的反应能,生成焓,相对吉布斯自由能做了计算,计算结果相互协调都说明了Cl-ClO催化循环圈破坏臭氧机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平流层臭氧损耗 Cl-ClO催化循环圈 从头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234ze(E)在多元醇脂油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文仲 杨昭 +5 位作者 翟瑞 冯彪 吕子建 陈裕博 葛滢滢 陈思亦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1,共7页
R1234ze(E)(1,1,1,3-四氟丙烯)是当下具有较强替代潜能的环保制冷剂之一。本文搭建了溶解度测试实验系统,对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温度范围为40~80℃,压力范围为0.123~0.360 MPa。采用PR状态方程和MHV2... R1234ze(E)(1,1,1,3-四氟丙烯)是当下具有较强替代潜能的环保制冷剂之一。本文搭建了溶解度测试实验系统,对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温度范围为40~80℃,压力范围为0.123~0.360 MPa。采用PR状态方程和MHV2混合规则及NRTL活度系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交互系数及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结果表明: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平衡压力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立方函数关系。在两种多元醇酯油中,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8%和1.11%,可较好的描述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酯油中的相平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234ze(E) 溶解度 非共沸混合物 全球变暖潜值 臭氧损耗潜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2自由基与O_3反应机理的从头计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来才 周红平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38-840,共3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UMP2(full)方法研究了NH2自由基与臭氧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做了频率分析.结果表明,NH2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有两条反应通道,其中一条反应活化能很小,反应极易发生.化学反应...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UMP2(full)方法研究了NH2自由基与臭氧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做了频率分析.结果表明,NH2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有两条反应通道,其中一条反应活化能很小,反应极易发生.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反应机理 臭氧 过渡态 NH2自由基 从头计算方法 臭氧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有关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英燕 孙书存 钦佩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8-776,共9页
大气中存在的卤代甲烷对臭氧层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其它气候现象,其动态变化对臭氧的恢复和地球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文章概述了全球变化下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情况并简单探索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几种卤代甲烷中,溴代甲烷源汇最复... 大气中存在的卤代甲烷对臭氧层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其它气候现象,其动态变化对臭氧的恢复和地球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文章概述了全球变化下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情况并简单探索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几种卤代甲烷中,溴代甲烷源汇最复杂且对臭氧具有最强的破坏力,因此研究较多。已证明CH3Br的来源有:海洋、土壤、生物燃烧、陆地植物和沼泽地的释放等;CH3Br的汇包括:光化学分解、被土壤和植物吸收、在海洋中的化学和生物降解等。但事实上是已知汇远远大于已知源,且各个源汇的通量在不同研究中结果差异较大,归其原因是卤代甲烷释放与吸收机制的不确定性。虽然近几年的研究也应用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但卤代甲烷各源汇的具体贡献并不清楚。今后卤代甲烷源汇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与气体产生机制最密切的地下部分即“地下生态学”对其通量的影响,而同位素技术的改进及其在痕量气体研究中的应用也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卤代甲烷 痕量气体 臭氧损耗 源汇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B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秋麟 尹卫平 陈宝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讨论了紫外线辐射(主要是紫外线B)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海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细菌、底栖藻类、微型和小型动物以及养殖经济生物等)的影响及其对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效应,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不... 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讨论了紫外线辐射(主要是紫外线B)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海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细菌、底栖藻类、微型和小型动物以及养殖经济生物等)的影响及其对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效应,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不但对各类海洋生物有比较明显的直接作用,并且通过生态关系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B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科学 污染物 臭氧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克勇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29,共2页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哈尔滨市第一中学(150010)吴克勇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三位大气化学科学家所共同获得的.这三位学者分别为保罗·克鲁岑教授(现年62岁,生于阿姆斯特丹,现任职于德国马克斯一普朗...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哈尔滨市第一中学(150010)吴克勇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三位大气化学科学家所共同获得的.这三位学者分别为保罗·克鲁岑教授(现年62岁,生于阿姆斯特丹,现任职于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化学研究所)、马里奥,莫里那教授(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成果简介 氟氯碳化合物 保护臭氧 臭氧分子 大气化学 1995年 氯原子 臭氧浓度 臭氧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