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M_(2.5)和O_(3)污染协同控制的健康效益评估:以我国4个直辖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勃昊 叶欣 +2 位作者 汤维祺 吴力波 钱浩祺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23,共14页
以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2013−2020年我国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归因于PM_(2.5)和O_(3)污染的健康效益损失,并估算了2030−2100年由联合国政府间... 以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2013−2020年我国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归因于PM_(2.5)和O_(3)污染的健康效益损失,并估算了2030−2100年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与温升(RCPs)组合情景(包括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各直辖市PM_(2.5)和O_(3)协同减排所导致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4个直辖市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死人数均显著下降。除重庆市外,其余3个直辖市归因于PM_(2.5)污染的经济损失呈现下降趋势。②4个直辖市归因于O_(3)污染的早死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区县层级,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归因于O_(3)污染的早死人数和经济损失较为突出,而重庆市各区县整体经济损失变化幅度较为平缓。③相较于基准情景,未来4种情景下各直辖市PM_(2.5)健康效益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SSP3-7.0情景下2075年首次获得健康效益。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各直辖市始终存在O_(3)的健康效益损失;SSP1-2.6和SSP2-4.5情景下,O_(3)的健康效益呈现波动上升。因此,建议我国现阶段应不断加强PM_(2.5)和O_(3)污染协同控制,强化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政策资源支持,不断提升空气污染治理的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空气污染 直辖市 健康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其健康效应与经济损失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程育恺 戴海夏 +3 位作者 程珊珊 李凌云 童洪 黎锦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9,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为掌握长三角地区在各项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指导下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利用2019−2022年长三角地区PM_(2.5)和O_(3)浓度监测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_(2.5)和O_...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为掌握长三角地区在各项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指导下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利用2019−2022年长三角地区PM_(2.5)和O_(3)浓度监测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估算了人群暴露水平变化及其健康效应与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2019−2022年长三角地区PM_(2.5)污染水平逐年降低,O_(3)污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污染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北部和中部腹地。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天数有下降趋势,集中出现在3−5月和10月。研究期间,人群PM_(2.5)暴露水平呈现逐年改善趋势,暴露于PM_(2.5)浓度小于35μg/m^(3)的人口累计频率从25.91%升至79.91%,人口加权PM_(2.5)浓度年均值处于低值区的城市逐年增加。③2019−2021年人群O_(3)暴露水平有所改善,但2022年受O_(3)污染影响的人群有所增加,人口加权O_(3)浓度年评价值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省。2022年长三角地区归因于PM_(2.5)的不同健康效应(全因早逝、心血管系统疾病早逝、呼吸系统疾病早逝)人数较2019年显著下降,归因于O_(3)污染的不同健康效应的早逝人数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O_(3)污染对研究区域带来的不同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近年来已逐渐超过PM_(2.5)。研究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PM_(2.5)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归因于O_(3)的早逝人数和健康经济损失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科学合理的PM_(2.5)和O_(3)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思路与措施可为居民健康状况的稳定改善提供支撑,并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长三角地区 复合污染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业城市O_(3)污染成因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凯 侯晓松 程水源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3-3563,共11页
以典型工业城市邢台市为对象,基于2018~2022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O_(3)的污染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与前体物对O_(3)污染的单独及联合影响.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评估了O_(3)生成的敏感性,并采用EKMA曲线... 以典型工业城市邢台市为对象,基于2018~2022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O_(3)的污染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与前体物对O_(3)污染的单独及联合影响.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评估了O_(3)生成的敏感性,并采用EKMA曲线确定不同控制区的最佳减排比例.研究表明,邢台市月均浓度呈倒V型,在6月出现O_(3)浓度高峰期,1月和12月出现O_(3)浓度低值,变化幅度为37.16~199.28μg/m^(3),不同季节O_(3)小时浓度及变化幅度大小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驱动因素对地面O_(3)浓度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年度时间尺度上,气象因素对O_(3)污染的影响高于前体物.温度和太阳辐射是O_(3)浓度上升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而湿度和降水是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春夏季节,CO和NO_(2)为正向驱动,秋冬季则相反.邢台市中心城区及周边部分区县,以及清河县和临西县被确定为VOCs控制区,西北部和中东部区县则为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VOCs与NO_(x)的最佳减排分别为1.5:1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市 o_(3)污染 地理探测器 WRF-CAMx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4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空气区域海口冬季O_(3)和PM_(2.5)协同污染成因分析
5
作者 王名斌 李宇笑 +2 位作者 尤子昇 倪远喆 罗笠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0-902,共13页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污染标准限值.为探明此次O_(3)和PM_(2.5)协同污染事件的成因,本研究开展了小时尺度的在线污染物观测和受体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日降低的风速、增强的太阳辐射以及增高的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浓度是导致O_(3)和PM_(2.5)浓度同时增加的主要原因.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显示,含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含氧VOCs)是本次污染事件中O_(3)生成的主要贡献者.EKMA(empirical kinetics modeling approach)曲线揭示此次O_(3)污染主要受到氮氧化物(NO_(x))浓度的控制.而对于PM_(2.5)污染,SO_(4)^(2-)、NO_(3)^(−)和NH_(4)^(+)(SNA)为其最关键的组分(占PM_(2.5)的65.8%),氮氧化率(NOR)在污染日出现峰值表示大气氧化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改善空气质量需重视对VOCs和NO_(x)排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污染 o_(3) VoCS PM_(2.5) 水溶性离子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业型城市PM_(2.5)与O_(3)复合污染特征及相互影响研究:以长治市为例
6
作者 贾瑞华 段小琳 +3 位作者 闫雨龙 彭林 牛月圆 董佳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9-1733,共15页
PM_(2.5)-O_(3)复合污染是我国目前多数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特征,尤其在工业型城市更为明显,明晰其复合污染特征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典型工业城市长治市2019—2022年6项常规污染物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PM_(2.5)-O_(3)复合污... PM_(2.5)-O_(3)复合污染是我国目前多数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特征,尤其在工业型城市更为明显,明晰其复合污染特征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典型工业城市长治市2019—2022年6项常规污染物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对PM_(2.5)和O_(3)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治市2019—2022年PM_(2.5)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O_(3)-8h年均浓度呈现2019—2021年下降、2022年回升的特点.PM_(2.5)和O_(3)-8h浓度在春季和冬季呈现负相关的特点,夏季和秋季分别呈现正相关和倒“V”型分布.机器学习结果显示PM_(2.5)污染条件下湿度、风速和温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大,占比分别为28.2%、18.7%和18.3%;O_(3)污染条件下日最高温度、平均总云量和风速对O_(3)-8h浓度的影响较大,占比分别为28.7%、26.1%和16.5%.夏季二次无机气溶胶与O_(3)-8h浓度呈正相关,主要原因是夏季的大气氧化性更强,促进SO_(2)和NO_(2)等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基于IMPROVE公式计算得到的消光系数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与O_(3)浓度则呈现负相关,高浓度PM_(2.5)削弱了太阳辐射强度和能见度,从而导致O_(3)-8h浓度的降低.本研究从PM_(2.5)与O_(3)浓度相关性和气象因素影响等角度明晰了长治市复合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城市PM_(2.5)和O_(3)复合污染成因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相互作用 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Ps-LaCoO_(3)/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臭氧催化降解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开金 冯中营 +2 位作者 韩强 谭俊华 吴佳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5,151,共7页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以及LaCoO_(3)/Al_(2)O_(3)进行XRD、SEM、析氧过电位和电阻抗等物性表征发现,CeO_(2)-Ps-LaCoO_(3)/Al_(2)O_(3)具有更强催化氧化性及稳定性。对高浓度造纸废水臭氧催化氧化降解3 h后,CeO_(2)-Ps-LaCoO_(3)/Al_(2)O_(3)对废水COD的降解率为76.5%,而相同条件下CeO_(2)-LaCoO_(3)/Al_(2)O_(3)和LaCoO_(3)/Al2O_(3)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分别为68.5%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Ps-LaCoo_(3)/Al_(2)o_(3) Ceo_(2)辅助催化 磷酸盐缓冲溶液 电化学制取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3 位作者 邓涛 吴道航 倾鹏程 余欣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珠江口 o_(3)污染 回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地区PM_(2.5)和O_(3)污染相关性:2017~2022年时空演变特征与协同防控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恺乐 褚旸晰 +3 位作者 储王辉 张浩 迟茜元 李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04-3011,共8页
基于201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排放数据,计算PM_(2.5)日均浓度(DA PM_(2.5))和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MDA8_O_(3))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_(p)),分区域分时段研究了二者相关性的时空变... 基于201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排放数据,计算PM_(2.5)日均浓度(DA PM_(2.5))和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MDA8_O_(3))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_(p)),分区域分时段研究了二者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污染排放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从时空变化上看,全国范围内DA PM_(2.5)和MDA8_O_(3)第一、四季度在统计上无显著相关性(R_(p)=-0.11~0.03),仅西南、华南地区为正相关(R_(p)=0.11~0.32).全国范围内DA PM_(2.5)和MDA8O_(3)在第二季度(R_(p)=0.26~0.36)、第三季度(R_(p)=0.46~0.55)呈正相关,汾渭平原及西北地区在部分年份不相关.污染排放是影响PM_(2.5)和O_(3)污染相关性的主要因素.从时间变化上看,全国和各区域一次PM_(2.5)、二氧化硫排放特征值(ECV_(PM_(2.5))、ECV_(SO_(2)))下降而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值(ECVNOx和ECVVOCs)上升,这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R_(p)平均值上升的趋势一致.从空间分布上看,在ECVPM_(2.5)和ECVSO2低而ECV_(NOx)和ECV_(VOCs)高的地区,PM_(2.5)与O_(3)污染正相关性较强.提出全国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污染防控启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东北和西南地区(第二、三季度)以及华南地区(全年),需关注NO_(x)和VOCs排放控制.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东北和西南地区(第一、四季度)以及汾渭平原和西北地区(全年),需加强一次PM_(2.5)污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o_(3) 关联性 重点区域 空气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应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9
10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3 位作者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毕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7,共12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4-2021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年均浓度却呈波动上升趋势,PM_(2.5)和O_(3)复合污染天数下降趋势显著.②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而归因于O_(3)污染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归因于O_(3)污染的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早逝人数较2014分别增加了60.36%、11.94%和74.32%,经济损失增加了136.60%、65.18%和157.20%,其中西安市和洛阳市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问题相对突出.③若2030年PM_(2.5)和O_(3)年均浓度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汾渭平原归因于PM_(2.5)和O_(3)的早逝人数较2021年将分别下降15.99%和2.71%,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增加6.39×10^(8)元(95%CI:5.20×10^(8)~7.56×10^(8)元)和30.05×10^(8)元(95%CI:16.17×10^(8)~43.26×10^(8)元);若进一步将PM_(2.5)和O_(3)浓度降至更低,可进一步避免早逝人数的增加,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PM_(2.5)治理有所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其导致的健康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应保证达到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目标标准,才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汾渭平原 健康效益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背景O_(3)浓度特征与驱动因素
11
作者 罗乐 董张森 +3 位作者 徐起翔 王克 苏方成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73-3581,共9页
基于CMAQ模型计算的FNR指标评估了河南省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区域,并利用该指标对河南省进行敏感性区域划分.结合2015~2022年河南省国控站监测数据.采用Temp法、Night法、5th法以及CMAQ-Night法,评估了各分区冷暖季O_(3)区域背景浓度... 基于CMAQ模型计算的FNR指标评估了河南省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区域,并利用该指标对河南省进行敏感性区域划分.结合2015~2022年河南省国控站监测数据.采用Temp法、Night法、5th法以及CMAQ-Night法,评估了各分区冷暖季O_(3)区域背景浓度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豫北和豫东以VOCs限制为主,豫西和豫南以NO_(x)限制为主,同时豫北和豫东大部分地区的边界层比对流层更偏向VOCs限制,且呈现VOCs限制向过渡区转变,过渡区向NO_(x)限制转变的趋势.Temp法、Night法和5th法在暖季估算结果为96.0,103.2,88.4μg/m^(3),占O_(3)-8h的64.9%、69.7%和59.9%;冷季估算结果分别为56.0,73.6,40μg/m^(3),Temp法和5th法占O_(3)-8h的88.4%和63.2%,Night法估算值高于O_(3)-8h,冷季NO滴定效应影响明显,冷季O_(3)浓度逐年上升可能是NO_(x)排放下降造成NO滴定效应的减弱.CMAQ-Night法显示6月背景O_(3)在全省范围内的变化为73.1~151.4μg/m^(3),占O_(3)-8h的60(豫北)~98%(豫西),平均值为103.3μg/m^(3)(占比71.6%),豫北VOCs限制区的O_(3)污染由背景浓度与本地生成双重驱动,而豫西山地丘陵地区以背景贡献为主.全省2015~2017年O_(3)的上升主要由本地生成驱动(占比57%),2017~2020年下降则主要归因于背景O_(3)的减少(占比58%),需要更加有效的限制措施降低人为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WRF-CMAQ 背景浓度 前体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一次持续性O_(3)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特 许汇锋 +3 位作者 陈玲红 金嘉佳 沈建东 叶旭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0-815,共6页
明确O_(3)污染成因才能采取有效的O_(3)管控措施。针对杭州市2022年9月4—13日发生的一次持续性O_(3)污染过程,研究了污染发生前、污染暴发期、污染持续期以及污染消除期等不同阶段的气象条件、区域背景O_(3)浓度及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 明确O_(3)污染成因才能采取有效的O_(3)管控措施。针对杭州市2022年9月4—13日发生的一次持续性O_(3)污染过程,研究了污染发生前、污染暴发期、污染持续期以及污染消除期等不同阶段的气象条件、区域背景O_(3)浓度及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并结合O_(3)生成潜势和后向轨迹模型,重点讨论了造成O_(3)污染的关键VOCs、VOCs排放源贡献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高温(日最高温度>28.7℃)、低湿(日均湿度<70%)、静稳天气(风速<3 m/s)的气象条件是此次O_(3)污染的主要外因;乙烯、丙烯、1-丁烯、乙醛等为此次污染过程中生成O_(3)的关键VOCs组分,而关键VOCs载荷较高的排放源中,工艺过程源、机动车排放源和油气挥发源为O_(3)污染暴发的主要内因,石化排放源为O_(3)污染持续的主要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污染 成因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 正定矩阵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PM_(2.5)与O_(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翁雷霆 王鹏 +2 位作者 肖荣波 白晋晶 钟俊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但O_(3)浓度呈升高趋势;珠三角PM_(2.5)和O_(3)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PM_(2.5)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而夏季浓度相对较低;O_(3)污染则在秋季较严重,冬季浓度最低。PM_(2.5)和O_(3)浓度变化存在10个月左右的周期,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呈正相关,长时间尺度上为负相关,表明在年尺度上具有关联性。珠三角人口、GDP、温度、湿度等与PM_(2.5)浓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但与O_(3)浓度变化呈正相关,表明珠三角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对于PM_(2.5)污染控制具有明显效果,但是O_(3)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低温有利于PM_(2.5)生成,高温有利于O_(3)生成;相对湿度太大时,PM_(2.5)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风速越低越不利于PM_(2.5)和O_(3)扩散,其浓度越高。PM_(2.5)-O_(3)的协同污染控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 o_(3)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金三角地区城市O_(3)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靳宁 王亚俊 +3 位作者 李丹 何亮 王成 李艳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3,共12页
黄河金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科学认识O_(3)浓度时空演变和污染特征对于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反演O_(3)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热... 黄河金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科学认识O_(3)浓度时空演变和污染特征对于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反演O_(3)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热点分析的方法揭示黄河金三角地区O_(3)浓度的年、季节和月尺度以及空间变化特征,探究O_(3)污染等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金三角地区2015−2022年4个地级市大气中O_(3)浓度呈升高趋势,O_(3)年均浓度表现为运城市(105μg/m^(3))>临汾市(103μg/m^(3))>三门峡市(97μg/m^(3))>渭南市(95μg/m^(3)).②O_(3)季均浓度总体表现为夏季(146μg/m^(3))>春季(113μg/m^(3))>秋季(83μg/m^(3))>冬季(59μg/m^(3)).③1−12月O_(3)浓度呈现抛物线的变化特征(5−9月偏高).④空间分布上,O_(3)浓度最大值和平均值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东北到西南方向,低值区域分布在西北和东南方向,O_(3)浓度最小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此相反.⑤黄河金三角地区1−12月O_(3)浓度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均呈现高值和低值交替出现的空间聚集特征.NPP/VIIRS-O_(3)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北部的5个区县,GDP-O_(3)聚集区零散分布在该地区的7个区县.⑥2015−2022年黄河金三角地区4个地市O_(3)不同污染等级的天数表现为优良(199 d)>轻度污染(123 d)>中度污染(46 d)>重度污染(7 d)>严重污染(0 d),优良和轻度污染的天数较多且优良的天数占到50%以上,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出现的天数表现为夏季(77 d)>春季(58 d)>秋季(27 d)>冬季(6 d),优良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则正好相反.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黄河金三角地区O_(3)时空演变规律及污染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金三角地区 o_(3)污染 时空变化特征 卫星遥感反演 经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地区2017—2021年PM_(2.5)和O_(3)污染特征
15
作者 牛红亚 金妞 +4 位作者 胡塔峰 胡伟 王硕 史沥介 王金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污染天不断减少。PM_(2.5)和O_(3)-8 h分别在1月(平均浓度为127.3μg/m^(3),平均超标22d)和6月(平均浓度为233.4μg/m^(3),平均超标22 d)污染最严重。结合气象参数分析来看,PM_(2.5)与温度、风速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O_(3)-8 h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风速、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分析表明:邯郸地区PM_(2.5)典型污染月受山西省中部地区污染传输影响最大,O_(3)典型污染月受河南省东部污染传输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地区 PM_(2.5) o_(3)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伴随模式的典型PM_(2.5)和O_(3)双高污染事件减排措施
16
作者 刘哲 安兴琴 +1 位作者 王超 李江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59-6568,共10页
为了探讨PM_(2.5)和O_(3)双高污染及其有效控制措施,运用GRAPES-CUACE伴随模式对2019年4月19~25日北京市的一次典型双高污染事件进行“源-浓度”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估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前体物排放对北京市24h平均PM_(2.5)(24-hr PM_(2.5))... 为了探讨PM_(2.5)和O_(3)双高污染及其有效控制措施,运用GRAPES-CUACE伴随模式对2019年4月19~25日北京市的一次典型双高污染事件进行“源-浓度”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估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前体物排放对北京市24h平均PM_(2.5)(24-hr PM_(2.5))和MDA8O_(3)浓度峰值的贡献,并利用伴随模式开展相应的减排措施试验.伴随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北京市双高污染事件的24-hr PM_(2.5)和MDA8O_(3)浓度峰值受到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前体物排放的共同影响.一次PM_(2.5)(PPM_(2.5))排放源对24-hr PM_(2.5)浓度峰值的主要贡献在前48h,其中河北源贡献最大(49.7%),其次是山东源(24.4%)和北京源(20.1%).O_(3)的生成由VOCs控制,NO_(x)和VOCs排放源的主要贡献时段分别为前30h和前38h.其中河北贡献最大,NO_(x)和VOCs分别贡献了27.0%和23.8%,北京源(20.9%和4.9%)次之.双高污染的减排试验结果显示,当北京市24-hr PM_(2.5)浓度峰值达标时,NO_(x)、VOCs和PPM_(2.5)减排比例相近,各省市的减排力度依次为:河北(55.8%、59.1%和61.3%)、北京(60.0%,47.4%和60.4%)、山东(44.0,51.2%和61.3%)、天津(42.7%,42.7%和42.7%)及山西(44.0%,40.9%和42.7%).而MDA8O_(3)浓度峰值在迭代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达标时需减排较多NO_(x)和VOCs.各省市减排力度依次为河北(67.8%和67.1%)、北京(66.0%和56.3%)、山东(57.3%和59.5%)、天津(50.9%和52.4%)及山西(55.4%和4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模式 PM_(2.5)和o_(3)双高污染 敏感性分析 污染控制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VI-met的小尺度空间优化对近地表O_(3)生成的影响
17
作者 刘旭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1-829,共9页
为研究城市下垫面空间优化对区域臭氧(O_(3))生成的影响,以北京市东四监测子站2023年数据为基础,选取近地表气温、风环境、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构建O_(3)生成气象指数(OPMCI),采用ENVI-met模拟4种情景的小尺度空间近地表气象条件,其中,... 为研究城市下垫面空间优化对区域臭氧(O_(3))生成的影响,以北京市东四监测子站2023年数据为基础,选取近地表气温、风环境、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构建O_(3)生成气象指数(OPMCI),采用ENVI-met模拟4种情景的小尺度空间近地表气象条件,其中,基准情景为实际下垫面情况,情景1较基准情景增加了硬化地面,情景2优化了建筑高度与朝向,情景3增加了城市空间绿化。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东四监测子站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气温和太阳短波辐射均呈显著正相关(R均大于0.7),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高。②增加城市绿化可实现近地表降温、增湿和遮挡太阳直射辐射,OPMCI整体可下降0.12,从而减缓O_(3)生成。调整建筑高度和布局可影响近地表风环境,改变O_(3)扩散条件,但风向和风速有明显的分布差异性,对O_(3)浓度影响复杂。大面积连片的砖石或沥青等硬化地面可加剧城市低湿环境产生,进一步促进O_(3)生成。③大气污染溯源应结合近地表空间微气候环境特点,判断O_(3)生成及扩散是否存在不利因素。研究显示,城市下垫面条件是影响近地表O_(3)生成的因素之一,优化城市空间可调节微气候环境,减缓近地表O_(3)生成。未来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面积连片式城市集中建设区,以免促进近地表O_(3)生成。可借力“双碳”目标,推进旧城建筑改造立体绿化、增加绿色空间,逐步实现城市下垫面更新,减少促进近地表O_(3)生成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气象条件 近地表 空间优化 ENVI-m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18
作者 魏巍 张玉卿 +4 位作者 方渊 孟赫 隋玟萱 兰培文 叶子恒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5-1495,共11页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来传输对O_(3)浓度贡献等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青岛市共有69 d海陆风日,占比为35.9%,主要分布在7-10月。②海陆风日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的平均值(140μg/m^(3))明显高于无海陆风日(127μg/m^(3));相较于无海陆风日,海陆风日青岛市各点位O_(3)-8 h浓度平均值升高了3~23μg/m^(3),尤其是南部沿海点位表现更为明显。③海陆风日O_(3)最大小时生成速率[49.66μg/(m^(3)·h)]及日间O_(3)生成速率平均值[26.38μg/(m^(3)·h)]均高于无海陆风日。高温、低湿、强太阳辐射以及静稳的气象条件促进了海陆风日O_(3)的光化学生成和污染累积。海陆风日影响O_(3)生成的主要VOCs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液化石油气和油气挥发源以及溶剂涂料使用源,其中以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最大。④基于观测的模型(OBM)模拟结果显示,海陆风日06:00-08:00存在明显的外来传输影响,日均O_(3)本地生成和外来传输贡献率分别为85.1%和14.9%。日间尤其是上午时段较高的本地生成,加之早间外来传输进一步抬升了O_(3)的本底浓度,这是海陆风日O_(3)-8 h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海陆风日O_(3)污染以本地生成为主,同时也受外来传输影响,因此在加强本地重点VOCs源管控的同时,也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从而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o_(3)污染 o_(3)生成潜势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6月臭氧污染特征及关键气象因子研究
19
作者 潘锦秀 刘保献 +3 位作者 李云婷 沈秀娥 孙峰 李倩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基于2013—2023年6月北京市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及欧洲中心高分辨率预报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6月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与关键气象因子日偏南风小时数(S_(h))、偏南风风速、日最高温度(T_(max))和日平均相对湿度(RH)的关系,并对... 基于2013—2023年6月北京市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及欧洲中心高分辨率预报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6月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与关键气象因子日偏南风小时数(S_(h))、偏南风风速、日最高温度(T_(max))和日平均相对湿度(RH)的关系,并对比研究了2023年6月北京市2次持续性高浓度O_(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2013—2023年6月O_(3)-8 h-90per呈波动上升趋势,2023年较2013年上升10.4%,2013—2023年6月超标时间为9~19 d,中度、重度污染日在超标日中的占比2022—2023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61.5%。从气象条件看,2022—2023年6月北京市高温日数平均为5.5 d/a,空气较干燥,偏南风作用频繁平均为43.6%,降水量为9~120 mm,气象条件有利于O_(3)生成。6月当S_(h)>6 h、T_(max)为30~40℃、RH为30%~70%、偏南风风速为2~5 m/s时,O_(3)-8 h易出现超标。对比2023年6月14—18日(EP1)和6月22—25日(EP2)O_(3)污染过程,EP2较EP1平均T_(max)高1.9℃,偏南风频率增加8.3%,平均偏南风风速大0.5 m/s,EP2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好于EP1,从而使得在大范围高温情况下EP2污染范围虽然更大,但污染程度轻于E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6月 o_(3)污染 关键气象因子 扩散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刚 胡伟 +2 位作者 郑飞阳 朱伟 诸露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2022年同期最高水平(151μg/m3);分析4个污染过程发现,高温低湿、静稳天气易诱发O_(3)污染事件,结合污染天气象条件发现,当温度>25℃且相对湿度<75%时极易发生O_(3)污染;污染天VOCs组分贡献率主要受芳香烃、烯烃及烷烃影响,其中邻二甲苯、甲苯、间-对二甲苯是O_(3)管控的关键活性物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园区O_(3)污染主要受到上海、江西和苏南本地气团输送的影响,主导轨迹出现概率分别为30%、27%和24%,其余小部分时段可能受到来自中国北部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影响。为科学管控园区夏季O_(3)污染,应加强监测并协同管控本地关键VOCs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 o_(3)污染 气象特征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