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模式和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风能预报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程兴宏 陶树旺 +3 位作者 魏磊 段玮 陈军明 江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61-1469,共9页
利用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模式预报了2009年1,4,7和10月甘肃某风电场区域的风速和风向,并与离风电场最近的两座测风塔对应时段50m和70m高度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客观地评估了该模式对风场预报的准确率。在相... 利用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模式预报了2009年1,4,7和10月甘肃某风电场区域的风速和风向,并与离风电场最近的两座测风塔对应时段50m和70m高度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客观地评估了该模式对风场预报的准确率。在相对准确的风场预报基础上,利用2008年1月-2009年4月风电场200台风机的实际功率记录数据和同期气象要素场预报资料,采用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和单机预报法建立了每台风机未来48h逐15min输出功率记录数据与同时刻轮毂高度预报的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及气压之间的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型。为了对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长期的客观评估,独立进行了2008年1-12月的预报试验,分别建立了12组独立的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WRF模式预报的各月风向分布、风频大小与实测风向有较好的一致性;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频大小相当,风向分布特征也较为一致。(2)WRF模式预报的50m和70m高度逐时平均风速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介于0.6~0.8之间,均方根误差介于1.5~2.6m.s-1之间。(3)2008年1-12月逐15min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报值与风机输出功率记录值的相关性较显著,可较好地预报出各月风电功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介于0.58~0.90之间,均达到了99.9%置信度。(4)各月逐15min风电功率预报值与风机输出功率记录值的误差较小,相对于总额定装机容量而言,均方根误差介于2.76%~12.8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自适应最小乘回归 单机预报法 风能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时变参数方法在云量精细化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晖 殷启元 +4 位作者 贾晓红 姬雪帅 尚可政 尚子溦 曾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4-845,共12页
利用2008年1月—2013年12月以及2017年1—11月全球天气预报系统(GFS)预报场资料,采用自适应线性最小二乘回归(LS)和自适应递推卡尔曼(Kalman)滤波两种动态时变参数方法,建立了河套周边地区0~168 h预报时效的总云量精细化预报,并与GFS模... 利用2008年1月—2013年12月以及2017年1—11月全球天气预报系统(GFS)预报场资料,采用自适应线性最小二乘回归(LS)和自适应递推卡尔曼(Kalman)滤波两种动态时变参数方法,建立了河套周边地区0~168 h预报时效的总云量精细化预报,并与GFS模式直接输出的总云量、线性预报模型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得到的总云量以及非线性预报模型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LSSVM)得到的总云量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1)相比GFS模式直接输出的总云量,LS、BP神经网络、LSSVM得到的总云量与实况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明显减小。LS方法误差最小,LS方法的年MAE均在20%~25%,且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改进效果越大。LS方法、多元逐步回归方法、BP神经网络、LSSVM四种方法在6—8月的改进效果最大。(2)LS方法预报的总云量与实况云量的相关性最好,即使168 h预报时效的相关系数依然在0.64以上,远高于其他几种模型的预报结果。(3)LS方法能够明显地提高少云和多云天空状况下预报的击中率,且最优(少云击中率平均提高24%,多云击中率平均提高34%)。(4)自适应递推Kalman滤波方法存在预报滞后现象,改进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云量 精细化预报 动态时变 自适应最小二乘回归 自适应递推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CMAQ模式的非线性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钤伟妙 陈静 +2 位作者 韩军彩 程兴宏 王晓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114,共9页
文章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石家庄地区未来3 d逐小时SO_2、NO_2、CO、O_3、PM_(10)和PM_(2.5)6种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报,选取2014年5-11月市区7个国控点的监测数据对模式预报能力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CMAQ模式预报系统对C... 文章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石家庄地区未来3 d逐小时SO_2、NO_2、CO、O_3、PM_(10)和PM_(2.5)6种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报,选取2014年5-11月市区7个国控点的监测数据对模式预报能力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CMAQ模式预报系统对CO的日均浓度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其他污染物浓度的预报均有不同程度高估,其中PM10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对SO_2、NO_2和PM_(2.5)这3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值均明显大于观测值,O_3的预报效果最差。这与石家庄市排放源清单的不确定性及污染物日浓度变化幅度较大有关。为提高模式预报的准确性,采用非线性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滚动法建立订正模型对逐小时污染物浓度预报值进行订正,结果明显改善了CMAQ模式预报值,对县市级的精细化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订正结果对首要污染物PM_(10)和PM_(2.5)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征较好,日变化曲线及波峰波谷值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污染物浓度能反映出其在石家庄的区域分布特征,有利于预报分析不同天气背景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输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MAQ模式 石家庄 污染物浓度 非线性自适应最小乘回归滚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光伏组件温度预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崔杨 成驰 陈正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2-208,共7页
为解决目前实验仿真中通常采用环境温度或固定数值替代光伏组件温度,导致建模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该文基于数值天气预报(NWP),采用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和集合预报法建立光伏组件温度预报模型,对17块不同倾角的光伏组... 为解决目前实验仿真中通常采用环境温度或固定数值替代光伏组件温度,导致建模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该文基于数值天气预报(NWP),采用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和集合预报法建立光伏组件温度预报模型,对17块不同倾角的光伏组件温度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集合预报法的预测效果最佳且具有普适性,在秋冬季,0°~25°倾角及西墙90°预测误差较低,均方根误差RMSE不超过3℃;春夏季各倾角误差变化相对平稳,春季集合预测法各倾角误差在2.1℃(0°)~3.0℃(45°)之间;夏季从倾角0°至90°,RMSE整体呈下降趋势,90°RMSE最低为1.9℃;对于不同的天气状况,晴天条件下预测误差相对最小,阴天和雨天对不同倾角预测误差的波动性较大;最后,针对武汉地区高温日和低温日的最佳倾角进行验证,高温日的板温预报RMSE为1.2℃,低温日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神经网络法 光伏组件 线性回归 自适应最小乘回归 集合预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