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毕泗松 崔彦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1-1093,共3页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组成的微血管起到了对视网膜提供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保护视力的重要作用。另外,RVEC能保证血管内的物质循环,维持视网膜微血管的正常形态并且能阻止潜在的病原体侵入。RVE...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组成的微血管起到了对视网膜提供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保护视力的重要作用。另外,RVEC能保证血管内的物质循环,维持视网膜微血管的正常形态并且能阻止潜在的病原体侵入。RVEC还参与组成血-视网膜屏障,并排出微血管循环中的分子毒素、微生物和促炎因子。然而,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它也可能参与视网膜疾病的发生,例如新生血管、血管出血和炎症细胞。RVEC也可以参与后葡萄膜炎中缺血性病变的形成。本文就RVEC在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 黏附分子 趋化因子 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发病中Tim-3的表达及其作用
2
作者 吴雄飞 张秋瑾 +3 位作者 郑柳 杨彬彬 李金清 丁芝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选取4~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3只)和实验组(9只)。对照组(造模时间节点为造模后0 d...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选取4~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共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3只)和实验组(9只)。对照组(造模时间节点为造模后0 d)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小鼠诱导建立EAU模型(按造模时间节点分为造模后7 d、14 d、21 d三个小组,每组3只小鼠)。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和完全弗氏佐剂充分混合乳化后,在实验组小鼠的双侧大腿、尾根部及颈后部皮下注射配制好的免疫乳剂(每只注射200μL免疫乳剂,含5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随后实验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μg百日咳毒素。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眼前节及眼底表现并采集图像。根据炎症程度采用Caspi分级标准对小鼠行临床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1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脾脏及眼球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im-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组织Tim-3蛋白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造模后小鼠的眼前节临床评分、眼底临床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各组间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小鼠血清中IFN-γ、IL-17的表达量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且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小鼠脾脏与眼球组织中Tim-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随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鼠眼球和脾脏组织中Tim-3蛋白的表达情况和mRNA相同。结论Tim-3在EAU发病进程中的表达随着炎症的加重呈下调趋势,Tim-3在葡萄膜炎发病进程中可能发挥着负性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自身免疫性疾病 TIM-3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膜炎中的免疫代谢交互:从代谢检查点到治疗机遇
3
作者 李嘉星 郭大东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20-824,840,共6页
葡萄膜炎的传统治疗因广谱免疫抑制的并发症及耐药性面临挑战。最新研究表明,免疫代谢重编程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代谢可塑性驱动疾病进展。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雷帕霉素机制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轴构成核心代谢检查点... 葡萄膜炎的传统治疗因广谱免疫抑制的并发症及耐药性面临挑战。最新研究表明,免疫代谢重编程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代谢可塑性驱动疾病进展。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雷帕霉素机制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轴构成核心代谢检查点,其紊乱导致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表观遗传修饰进一步加剧疾病慢性化。现有药物虽能抑制糖酵解或激活脂肪酸氧化缓解炎症,但全身毒性及30%~40%耐药率制约疗效。新兴靶向策略(如纳米载体递送mTOR抑制剂)通过干预代谢脆弱性展现潜力,但仍需克服代谢通路异质性等瓶颈。未来需整合单细胞多组学、开发眼组织特异性递送系统,实现基于代谢检查点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免疫代谢重编程 代谢检查点 糖酵解 氧化磷酸化 脂肪酸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庞彬彬 夏沁韵 +1 位作者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4,38,共6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6~8周龄B10.RIII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每组12只。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6~8周龄B10.RIII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每组12只。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61-180和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混合后,注射于EAU溶剂对照组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双侧大腿和尾部皮下,总体积200μL,每只小鼠注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61-180的量为50μg。免疫后第7-14天,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每天接受0.5 mg·kg^(-1)雷公藤红素腹腔注射治疗,EAU溶剂对照组小鼠注射同等剂量的无菌PBS缓冲溶液。免疫后第14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眼前节表现及行组织切片HE染色,并参照Caspi分级标准对各组小鼠进行临床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眼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Graphpad Prism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免疫后第14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EAU溶剂对照组小鼠眼前节可见虹膜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角膜水肿、前房渗出;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前节炎症明显减轻,可见虹膜血管轻度充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与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临床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临床评分低于EAU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4天,EAU溶剂对照组小鼠出现严重的视网膜皱褶和脱离,炎症细胞弥漫浸润;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结构破坏轻微,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与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EAU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密度分别为(1.00±0.12)%、(36.07±4.57)%、(1.83±0.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及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iNOS、Arg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中i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TNF-α、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中TNF-α、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EAU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小胶质细胞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精氨酸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5033413D16Rik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李学佳 张开朗 +2 位作者 陈思思 魏瑞华 粘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3-990,共8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5033413D16Rik(lncRNA 5033413D16Rik)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17(Th17)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12只,采用...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5033413D16Rik(lncRNA 5033413D16Rik)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17(Th17)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U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接受任何处理,将IRBP_(1-20)和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主动免疫EAU组小鼠。免疫后13 d,行眼底检查并进行炎症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T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 5033413D16Rik相对表达量。将分离培养的T细胞分为短发夹RNA(shRNA)-5033413D16Rik转染组和shRNA-阴性对照(NC)转染组,分别转染相应sh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shRNA-5033413D16Ri的敲低效率。将2个组细胞分别与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在Th17极化条件下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个组共培养细胞中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受体(IL-23R)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RNA相对表达量;ELISA试剂盒检测2个组共培养细胞上清中IL-17质量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2个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百分比。结果成功建立小鼠EAU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小鼠T细胞中lncRNA 5033413D16Rik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32,P<0.001)。与shRNA-NC转染组相比,shRNA-5033413D16Rik转染组T细胞中lncRNA 5033413D16Rik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8,P<0.01)。shRNA-5033413D16Rik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1±0.13、1.51±0.13、1.85±0.33和1.45±0.11,明显高于shRNA-NC转染组的1.00±0.01、1.00±0.01、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9、-8.221、-4.538、-4.189,均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shRNA-5033413D16Rik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上清中IL-17质量浓度为(2350.39±367.02)pg/ml,明显高于shRNA-NC转染组的(1513.31±310.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39);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hRNA-5033413D16Rik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为(17.20±0.44)%,明显高于shRNA-NC转染组的(14.10±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4,P=0.031)。结论lncRNA 5033413D16Rik可以抑制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致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负向调控IRBP_(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辅助性T17细胞 lncRNA 5033413D16R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二甲酯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6
作者 王加利 杨超 +3 位作者 陈思思 张开朗 魏瑞华 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髓来源的DCs。诱导分化6 d,将细胞分为DMI组和PBS组,分别用250μmol·L^(-1)DMI及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3 h后,每组加入100μg·L^(-1)脂多糖(LPS)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IRBP_(1-20)、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构建EAU模型,免疫后13 d,将分离的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与PBS或DMI处理的DCs在含有IRBP_(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向Th17方向极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q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MI组DCs中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I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RORγt、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MI能够抑制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的表达,进而负向调控IRBP_(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二甲酯 树突状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葡萄膜炎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5)
7
作者 《人工智能在葡萄膜炎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5)》专家组 国际智能医学会(IAIM)眼科学专委会 +89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 中国眼科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组 娄岩 邵毅 郜原 陈祥军 谭钢 迟玮 杨卫华 庄文娟 石磊 田磊 柯碧莲 华夏 秦牧 陶勇 康刚劲 苏文如 魏来 高雯 廖萱 胡建斌 陈有信 赵潺 顾正宇 董贺 计丹 胡丽丹 汪朝阳 陆成伟 刘洋 宋秀胜 余瑶 张慧 马健 魏雁涛 胡亮 周学智 吴振凯 戴西件 林松 张弘 郑钦象 陈雨 蔡建奇 余洪华 易湘龙 王烽 蒋炎云 刘光辉 邹文进 王毓琴 彭娟 李程 谢华桃 蒋贻平 李斌 李贵刚 刘祖国 钟蕾 姚牧笛 陈琦 邵婷婷 李世迎 文丹 谭叶辉 石文卿 李中文 葛倩敏 吴恺 刘籦 王雪林 肖轶尘 刘红玲 林志荣 李正日 刘俊 朱欣悦 柴勇 张雨晴 张冰 纪丽君 罗丽娟 李开明 李海波 许琦彬 王静 温鑫 申颖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6,共8页
葡萄膜炎是累及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眼内炎症,病因复杂。既往准确诊断葡萄膜炎和识别其相关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进行详细分析,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诊断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不断涌现... 葡萄膜炎是累及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眼内炎症,病因复杂。既往准确诊断葡萄膜炎和识别其相关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进行详细分析,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诊断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为葡萄膜炎评估及诊断带来了新的方法。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组织专家总结了目前AI在葡萄膜炎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就AI在葡萄膜炎病因诊断、分类和评估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形成该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分类和管理葡萄膜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诊断 病因 人工智能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葡萄膜炎临床特征、诊断策略与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8
作者 赖晓宇 段鸿飞 +4 位作者 陈珣珣 郭卉欣 廖庆华 陈茜 梁丹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04-1211,共8页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延迟显著(平均11个月),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基于此,本文从TBU的临床特征与分类、诊断标准,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结核科、呼吸科和眼科医生提供帮助,促进TBU的早期和规范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结核 疾病特征 分子诊断技术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9
作者 赵福林 姜莉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6-382,共7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JIA-U)是16岁以下儿童中一种常见的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其主要发病机制为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JIA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破坏外周免疫耐...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JIA-U)是16岁以下儿童中一种常见的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其主要发病机制为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JIA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破坏外周免疫耐受以及血-视网膜屏障,导致T、B细胞及其亚群浸润患者的眼组织,通过对特定的视网膜抗原产生反应、产生高度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以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促进眼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严重时威胁患者的视力。治疗采用阶梯式策略,以皮质类固醇为一线药物,联合使用甲氨蝶呤(MTX)进行类固醇减量全身治疗,对于MTX不耐受或疗效不佳的患者,或者出现严重的视力威胁性并发症的患者,可添加或改用生物制剂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bDMARDs)。TNF-α抑制剂、IL-6受体抑制剂和Janus激酶抑制剂是针对难治性JIA-U或MTX无反应的患者常用的bDMARDs,此外,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和抗CD20单抗也可能对难治性JIA-U或MTX无反应的患者有效。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究这些生物制剂在JIA-U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特发性关节相关性葡萄膜 细胞因子 生物制剂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 T磁共振成像评估大鼠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的实验性研究
10
作者 陈子琦 李宜泽 +4 位作者 单春辉 俞秀巧 张璐瑶 王振显 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目的探讨3.0 T MRI在评估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严重程度及补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以传统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的建模方式为基础构建5... 目的探讨3.0 T MRI在评估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严重程度及补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以传统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的建模方式为基础构建5组大鼠模型,分别为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6只)、模型组A(EAP-A组)(6只)、治疗组A(EAPZ-A组)(6只)、模型组B(EAP-B组)(6只)以及治疗组B(EAPZ-B组)(6只)。其中,EAP-A组与EAPZ-A组大鼠采用15 mg/mL异体前列腺抗原混合物皮内注射进行造模,EAP-B组与EAPZ-B组大鼠采用30 mg/mL异体前列腺抗原混合物皮内注射进行造模,NC组大鼠则采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皮内注射进行造模。在模型构建前(12周龄)、模型构建后(18周龄)及治疗组补锌结束后(22周龄)对各组大鼠行MRI扫描,包括轴位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在22周龄磁共振扫描结束后取材,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病理染色进行观察。测量各组大鼠前列腺在不同周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及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行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其中,各组大鼠前列腺在不同周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时进一步开展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多重比较;各组大鼠前列腺在不同周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大鼠前列腺在不同周龄的ADC值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大鼠前列腺在不同周龄的ADC值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2周龄时,各组之间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8)。18周龄建模成功后,除NC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未下降外,其余四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且EAP-A组/EAPZ-A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均高于EAP-B组/EAPZ-B组(P均<0.001),但EAP-A组及EAPZ-A组、EAP-B组与EAPZ-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0、0.113)。22周龄治疗结束后,EAPZ-A组、EAPZ-B组的标准化T2WI信号强度回升,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高于EAP-A组及EAP-B组(P均<0.001)。各组大鼠在不同周龄的ADC值行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0 T MRI能够有效评估大鼠EAP的严重程度,并可作为监测补锌治疗效果的无创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 Wistar大鼠模型 磁共振成像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苏文如团队发现中性粒细胞-CD44-Th17循环驱动白塞病葡萄膜炎
1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0-270,共1页
2025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苏文如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NETs-CD44-IL-17A feedback loop drives Th17-mediated inflammation in Behçet′s uveitis”的文章。这项研究通过整合临床样本... 2025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苏文如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NETs-CD44-IL-17A feedback loop drives Th17-mediated inflammation in Behçet′s uveitis”的文章。这项研究通过整合临床样本分析、单细胞测序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首次揭示了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与Th17细胞间形成的“NETs-CD44-IL-17A正反馈环路”在白塞病葡萄膜炎进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靶向该环路的关键节点(如CD44)可有效阻断炎症级联反应。该成果为白塞病葡萄膜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CD44 白塞病葡萄膜 NETS IL-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氟轻松在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应用——2024年欧洲专家共识解读
12
作者 邵毅 李宣仪 韦芊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56,共4页
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NIU-PS)是一种眼部炎症性疾病,如炎症反复发作且未经有效控制,可能导致眼结构损伤并威胁视力。持续的疾病控制和预防复发是治疗的主要目的。近年来,醋酸氟轻松(FAc)玻璃体内注射作为局部治疗的新选择受到关注,如何... 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NIU-PS)是一种眼部炎症性疾病,如炎症反复发作且未经有效控制,可能导致眼结构损伤并威胁视力。持续的疾病控制和预防复发是治疗的主要目的。近年来,醋酸氟轻松(FAc)玻璃体内注射作为局部治疗的新选择受到关注,如何实现标准化的炎症管理成为眼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对NIU-PS患者接受0.2μg·d^(-1)FAc注射治疗的欧洲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感染性后葡萄膜 醋酸氟轻松玻璃体内注射 治疗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唐凯 郭大东 +3 位作者 张莲 司俊康 杜宇翔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的治疗作用。方法 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EAU组18只和LXT组18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免疫EAU组和LXT组大鼠。观察大鼠生理特征及...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的治疗作用。方法 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EAU组18只和LXT组18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免疫EAU组和LXT组大鼠。观察大鼠生理特征及眼部炎症变化,出现葡萄膜炎症时给予LXT组大鼠龙胆泻肝汤灌胃;免疫后12 d比较各组大鼠眼组织病理学差异;免疫后每隔4 d检测房水蛋白及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变化。结果成功制备了EAU大鼠模型;免疫后5 d大鼠开始出现葡萄膜炎症状,12 d炎症最重。EAU大鼠肛温在1 d、7 d、10 d和12 d高于对照组(P=0.020、0.000、0.015、0.001);免疫后12 d,EAU组房水蛋白浓度为(36.03±3.23)g·L-1,LXT组为(24.67±2.60)g·L-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组织病理学显示EAU组视网膜结构破坏程度明显高于LXT组(P.000)。EAU组免疫后4 d、8 d及12 d白蛋白均低=0于对照组(P=0.045、0.000、0.033),LXT组4 d和8 d白蛋白低于正常(P=0.045、0.005),但12 d时恢复至正常;12 d时EAU组球蛋白明显高于正常(P=0.047),LXT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龙胆泻肝汤能有效减轻EAU大鼠前房炎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保护眼部组织结构,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免疫状态,对EAU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组织病理学 房水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IFN-γ在大鼠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光达 李筱荣 +1 位作者 袁立飞 张晓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研究IL-17、IFN-γ在大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R16肽段与完全福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皮下注射建立EAU模型后定期临... 目的研究IL-17、IFN-γ在大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R16肽段与完全福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皮下注射建立EAU模型后定期临床观察。分别于免疫后第6、12、20天摘除眼球,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AU各时间点视网膜炎性因子IFN-γ及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观察显示:对照组大鼠眼部未见明显炎性表现,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EAU症状开始出现,第12天达到高峰,第20天逐步消退。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分;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视网膜开始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后第12天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免疫后第20天浸润减轻,免疫后第6、12、20天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50±0.32、3.42±0.49、2.42±0.49。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FN-γ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averag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AIOD)值分别为8.44±1.31、8.39±1.27、8.55±1.13,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视网膜IFN-γ表达AIOD值分别为24.83±4.88、65.17±6.43、47.17±5.08,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FN-γ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8,P<0.01)。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0.32±1.34、11.21±1.64、10.86±1.45,实验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9.67±2.73、94.50±5.43、53.33±3.93,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L-17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5,P<0.01)。结论 IFN-γ、IL-17表达量的高低与EAU症状的轻重密切相关,Th1、Th17共同参与了EAU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 IFN-Γ IL-17 TH17 T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钱丽丽 徐亚茹 +3 位作者 胡芳 官杰 吴艳敏 王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8-920,共3页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清洁级纯系健康雌性Lewis大鼠40只随机分为EAU组(32只)和对照组(8只),EAU组用光...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清洁级纯系健康雌性Lewis大鼠40只随机分为EAU组(32只)和对照组(8只),EAU组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诱导大鼠EAU模型,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造模后视网膜内干扰素(inferferon,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IL)-17、IL-6的表达。ELISA法对比分析房水中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EAU模型建立成功;造模后第14天,视网膜损害以外层为主,视网膜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从而导致视网膜内结构紊乱,同时在视网膜的视锥、视杆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i NOS、IL-17、IL-6、IFN-γ表达,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9%、48%、52%、73%。在EAU发病过程中,IL-6于造模后第7天迅速升高,第10天达到高峰;IL-17于造模后第14天达到最高值,变化趋势与炎症进程一致;IFN-γ在炎症后期仍有升高,于造模后第16天达到最高值;IL-6、IL-17、IFN-γ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 NOS在炎症进程中表达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调节网络共同参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对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宗银 冷云霞 +7 位作者 黄雄飞 郝绮红 张柳 朱远军 刘欣 陈文俐 杨为中 金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对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昆明山海棠中提取生物碱,并制备3种浓度的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将实验性葡萄膜炎Lewis大鼠80只随机分为A(生理盐水治疗组)、B(0.01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C(0.0... 目的:探讨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对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昆明山海棠中提取生物碱,并制备3种浓度的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将实验性葡萄膜炎Lewis大鼠80只随机分为A(生理盐水治疗组)、B(0.01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C(0.02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组)、D(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和E(典必殊滴眼液组)5组,每组16只大鼠,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3种不同浓度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及典必殊滴眼液点眼。各组于免疫后第9 d开始每天使用滴眼液点眼,于免疫后3、6、9、12、15、18、21、24 d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取4只眼球(n=4)行常规组织切片及HE染色;根据病理切片的炎症反应程度分为5级并按炎症反应程度给予相应评分;将各组评分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将各组大鼠炎症病理反应评分相比较,A组、B组和C组在各个时点均无显著差异;D组和E组自免疫后第15 d开始与前3组之间差异显著;D组和E组在各个时点的炎症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0.05%雷公藤总生物碱滴眼液可有效抑制Lewis大鼠实验性葡萄膜炎眼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总生物碱 葡萄膜 自身免疫性 昆明山海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淋巴细胞亚群与Treg细胞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符敏 吴伟 +3 位作者 陆晓和 徐小平 陈晓虹 海慧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动物模型,用20 g·L^(-1)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静脉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法建立EAU模型,并观察模型眼炎症反应及PBMC 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结果 CD4+T细胞在EAU兔的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增加,且随时间的进展呈进行性增加,并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相同的趋势可见于CD4+/CD8+T细胞比例。此外,Treg细胞趋势与CD4+T细胞及CD4+T/CD8+T细胞比例相反,与炎症反应呈负相关。结论 CD4+T细胞的优势性选择性克隆增殖及Treg细胞的降低有可能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并导致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失去有效的负性调控,导致EAU的发生及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调节性T细胞 T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5 位作者 崔彦 解孝锋 宋继科 郭大东 赵圣亚 杜然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雌性Lewis大鼠27只,皮下注射200斗l含1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多肽、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100μg结核菌素及100μlPBS的乳化液,在大鼠两足垫处、尾根部两侧及脊背正中均匀注射5个点建立EAU动物模型。将免疫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免疫后第7天开始点眼,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每日3次,连续用药7d。从免疫后第1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4天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眼球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前房、虹膜和睫状体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结分离的T细胞悬液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比、CD4^+/CD8^+值以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第11天炎症反应达高峰期,而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较模型对照组晚,炎症反应轻,病程短。免疫后13d,3个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P=0.00)。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10.1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细胞、CD8^+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值分别为(83.10±0.15)%、(18.60±0.09)%和4.50±0.02,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79.90±0.21)%、(19.20±0.15)%和4.20±0.04,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8.604-0.09)%、(23.44±0.09)%和3.40±0.01,3个组间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3.68、530.77、404.83,均P=0.00)。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ν干扰素’(IFN-ν^+),CD4^+白细胞介素-17^+(IL-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2.20±0.19)%和(55.10±0.09)%,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20.404-0.18)%和(25.204-0.3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0.40±0.23)%和(8.20±0.15)%,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86.34、12807.54,均P=0.00)。结论清开灵眼用凝胶点眼可减轻大鼠EAU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D4^+细胞的增生和分化,降低CD4^+/CD8^+值,并抑制Th1、Th17效应细胞的分化,减少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免疫性疾病 前部葡萄膜/免疫性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TH1细胞 TH17细胞 动物模型 杂交Lewis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立飞 张晓敏 +1 位作者 李光达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2-396,共5页
背景研究显示Th17细胞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的重要致炎细胞群。而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Th17细胞的标志性因子参与了EAU的发生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对Th17具有... 背景研究显示Th17细胞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的重要致炎细胞群。而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Th17细胞的标志性因子参与了EAU的发生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对Th17具有抑制作用。目的研究MSCs对EAU的治疗作用以及对IL-17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的影响。方法从10只SPF级Wistar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进行传代,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54只SPF级6—8周龄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8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与含有结核杆菌素HR37a的2.5g/L弗氏完全佐剂(CFA)等体积混合后行实验组大鼠单后足垫皮下注射建立EAU动物模型,然后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每组24只大鼠。MSCs治疗组于造模的同时行1mlMSCs尾静脉注射(5×10。个/m1),连续注射3d,模型对照组以同法注射等体积PBS。注射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并根据Caspi临床分级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9、12、15、20d随机选取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各6只大鼠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和炎症反应,参照Caspi组织学分级法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造模后9、12、15、20d大鼠视网膜中IL.17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生长,漩涡状排列,经流式细胞术鉴定CD29、CD44表达阳性,CD45、CD34表达阴性。MSCs治疗组造模后9、12、15、20d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U=2.815,P=0.005;U=2.768,P=0.006;u=2.900,P=0.004;u=2.855,P=0.004),视网膜组织学检测炎症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45,P=0.019;U=2.559,P=0.011;U=2.166,P=0.030;U=2.373,P=0.0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SCs治疗组造模后9、12、15、20d大鼠视网膜IL-17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26.47±5.68、77.78±9.65、47.02±6.68和26.59±5.94,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45.34-,4.63、105.95±10.74、64.11±9.76和37.02±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5,P=0.000;t=4.799,P=0.001;t=3.540,P=0.005;t=2.900,P=0.016)。结论MSCs能减轻EAU的程度并抑制EAU的进展,降低了IL-17在眼组织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间充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光达 张晓敏 +1 位作者 袁立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73-977,共5页
背景雷帕霉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免疫抑制剂,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EAU的治疗作用,并观察雷帕霉素对EAU各免疫细... 背景雷帕霉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免疫抑制剂,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EAU的治疗作用,并观察雷帕霉素对EAU各免疫细胞群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U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肽段与完全氟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后足皮下注射以建立EAU模型,EAU模型鼠再按分层随机的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10只大鼠。雷帕霉素组造模后即应用O.2mg/(kg·d)雷帕霉素(0.4m1)腹腔内连续注射7d,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内注射。造模后第4天开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大鼠EAU的症状,造模后第14天制备大鼠视网膜切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分级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6d模型对照组大鼠EAU炎症评分逐渐升高,12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雷帕霉素组大鼠EAU炎症评分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各时间点EAU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评分为3.30±0.48,而雷帕霉素组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组织学评分为0.9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1,P〈0.01)。雷帕霉素组IFN-γ、IL-17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量(A值)分别为21.16±4.23和49.86±6.59,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62.14±7.32和124.85±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334、q=56.923,P〈0.01)。结论雷帕霉素通过抑制EAU视网膜中IFN-γ、IL-17等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对EAU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h1、Th17细胞群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 T淋巴细胞/Th17 Th1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