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水化多糖自聚集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1
作者 李红 唐新 +3 位作者 汪小刚 王勇德 赵博 吴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4,共9页
天然多糖作为一种安全、无毒和有效的递送载体材料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两亲性和聚集能力缺乏、空间结构难控及易失稳等缺点制约了其应用,而适度疏水化处理能使多糖分子在高级结构上发生巨变,赋予其更多的结构调控性和应用可能性。... 天然多糖作为一种安全、无毒和有效的递送载体材料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两亲性和聚集能力缺乏、空间结构难控及易失稳等缺点制约了其应用,而适度疏水化处理能使多糖分子在高级结构上发生巨变,赋予其更多的结构调控性和应用可能性。该文系统梳理了近5年疏水化多糖的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通过疏水化多糖制备各种自聚集系统(主要包括胶束、反胶束、聚合物囊泡和水凝胶等)的方法路径,分析了其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可通过选择疏水化多糖种类及其制备方法定制其自聚集系统的结构、粒径大小和形貌等特性,以期实现特定场所应用,为疏水化多糖自聚集体及其递送系统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基础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化多糖 自聚集系统 制备方法 分子结构及构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多糖的制备及其自聚集胶束的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肖丽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68,共6页
近年来,基于两亲性聚合物的胶束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疏水改性多糖(两亲性多糖)自聚集胶束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两亲性多糖在水相体系中可自发形成具有壳核结构的胶束,可用于疏水性物质增溶、靶向运输、控制释放及提... 近年来,基于两亲性聚合物的胶束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疏水改性多糖(两亲性多糖)自聚集胶束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两亲性多糖在水相体系中可自发形成具有壳核结构的胶束,可用于疏水性物质增溶、靶向运输、控制释放及提高其生物活性等。本文对两亲性多糖的制备方法、自聚集胶束的特性(临界胶束浓度、大小、形状、ζ-电位、多分散指数、荷载能力等)及其影响因素(基质浓度、疏水化程度、分子质量、p H值、温度、添加物等)进行全面综述,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多糖 胶束 制备 自聚集 特性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鳞和草鱼皮胶原蛋白性质及自聚集行为对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兰文婷 金若芸 +3 位作者 刘耀文 王淑瑶 马东辉 何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2-97,共6页
以草鱼为原料,采取酸-酶结合法提取鱼鳞及鱼皮中胶原蛋白,经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 以草鱼为原料,采取酸-酶结合法提取鱼鳞及鱼皮中胶原蛋白,经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比其结构性质,采用浊度实验、聚集程度实验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比较2种胶原蛋白的体外自聚集行为。结果表明,提取的2种胶原蛋白均具有2条α链,为典型I型胶原蛋白,并保持了良好的三螺旋结构,鱼鳞、鱼皮的变性温度分别为34.99℃和39.75℃。在30℃的中性盐溶液条件下,2种胶原蛋白均可产生自聚集行为且鱼皮、鱼鳞胶原蛋白的聚集程度分别为28%和27.33%。经SEM观察到2种来源胶原蛋白均能自聚集形成交织状纤维,其中鱼鳞胶原蛋白的网状纤维结构更加明显并具有胶原原纤维的周期性横纹D带,而鱼皮胶原蛋白自聚集的胶原纤维结构有一定坍塌且无D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皮 草鱼鳞 胶原蛋白性质 自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嵌段比的PEG-b-PDMAEMA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加 汪青 +1 位作者 童达君 李浩然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12-1616,共5页
采用氢核磁共振(1H-NMR)、动态光散射(DL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乙二醇-嵌段-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EG-b-PDMAEMA)三种具有不同PEG/PDMAEMA嵌段比的PEG-b-PDMAEMA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两嵌... 采用氢核磁共振(1H-NMR)、动态光散射(DL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乙二醇-嵌段-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EG-b-PDMAEMA)三种具有不同PEG/PDMAEMA嵌段比的PEG-b-PDMAEMA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两嵌段比例是影响聚合物胶束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其中聚乙二醇含量较低(质量分数低于33%)时,聚合物才具有其pH/温度敏感胶束化特性.此外,共聚物溶液随温度胶束化过程与共聚物嵌段比大小密切相关.PEG-b-PDMAEMA这种不同于传统双亲性嵌段共聚物(DHBCs)在选择性溶剂中独特的胶束化行为,是由聚合物溶液体系中各种基团之间的氢键作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聚集 双亲水性嵌段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N N-二甲氨基乙酯 嵌段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自聚集现象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征 涂春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9-424,共6页
以壳聚糖为主链,聚乙二醇单甲醚为亲水性链段,癸二酸为疏水链段,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通过FTIR,1H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壳聚糖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由元素分析方法计算出衍生物的取代度.采用直接溶解法制备了壳聚糖... 以壳聚糖为主链,聚乙二醇单甲醚为亲水性链段,癸二酸为疏水链段,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通过FTIR,1H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壳聚糖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由元素分析方法计算出衍生物的取代度.采用直接溶解法制备了壳聚糖衍生物的空白胶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胶束的形态.由动态光散射(DLS)测定了胶束的粒径及分布,并以芘为分子探针,通过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壳聚糖衍生物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主链上疏水链段的取代度越大,其衍生物的临界聚集浓度越低,相同浓度下的胶束的粒径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胶束 自聚集 临界聚集浓度(C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条件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闫鸣艳 秦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7,102,共6页
采用Boltzmann函数拟合结合两阶段动力学模型(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研究了胶原浓度、温度、溶液p H和离子强度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浓度、温度、溶液p H和离子强度能调控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当浓度达到... 采用Boltzmann函数拟合结合两阶段动力学模型(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研究了胶原浓度、温度、溶液p H和离子强度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浓度、温度、溶液p H和离子强度能调控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当浓度达到或高于0.34 mg/m L时,胶原表现明显的自聚集,且浓度越高越有利于胶原晶核的形成,过量的胶原分子能阻碍胶原纤维的生长;聚集温度越接近胶原来源原料的生活温度或溶液p H偏碱性,胶原越易自聚集;Na Cl浓度也可影响胶原的自聚集动力学,适量浓度的Na Cl有利于胶原晶核的形成,但Na Cl浓度过高却对胶原纤维的生长有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自聚集 罗非鱼 鱼皮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浓度、温度和pH值对NaCl诱导的马铃薯直链淀粉自聚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闻燕 唐津忠 +1 位作者 彭勃 陈昭国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2,共9页
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别考察不同盐浓度、pH值和温度条件下,马铃薯直链淀粉与NaCl溶液作用不同时间的结晶形貌和化学结构变化,初步探索NaCl诱导的马铃薯直链淀粉自聚集行为。结果表明,NaCl溶液浓度为0.1 mol/L时,室温(25℃)... 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别考察不同盐浓度、pH值和温度条件下,马铃薯直链淀粉与NaCl溶液作用不同时间的结晶形貌和化学结构变化,初步探索NaCl诱导的马铃薯直链淀粉自聚集行为。结果表明,NaCl溶液浓度为0.1 mol/L时,室温(25℃)下马铃薯直链淀粉分子最易形成结构有序的聚集体。降低温度至4℃,马铃薯直链淀粉分子不易形成结构有序的聚集体。升高NaCl溶液的pH值至弱碱性(pH 8),马铃薯直链淀粉分子更易形成结构有序的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直链淀粉 NACL 自聚集 结晶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氟聚合物的自聚集效应及表面性能
8
作者 邓瑾妮 丁小斌 +4 位作者 潘毅 殷绿 赵秀丽 杜自卫 郑朝晖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4-61,共8页
利用氟链段高温向表面迁移效应,以及丙烯酸酯树脂与基材表面更强的电荷吸引作用,制备出了在低氟含量下,具有低表面能的丙烯酸酯/短氟碳链含氟丙烯酸酯共混树脂。采用电动电位(Zeta)、表面元素分析(XPS)以及接触角的检测,考察了丙烯酸酯... 利用氟链段高温向表面迁移效应,以及丙烯酸酯树脂与基材表面更强的电荷吸引作用,制备出了在低氟含量下,具有低表面能的丙烯酸酯/短氟碳链含氟丙烯酸酯共混树脂。采用电动电位(Zeta)、表面元素分析(XPS)以及接触角的检测,考察了丙烯酸酯树脂中阳离子性的强弱对共混乳液表面氟链段的聚集行为和表面性能的影响;同时,X射线探测器(EDX)的结果表明,通过电荷和热效应的协同作用,体系中的含氟链段大部分迁移聚集到了表面。因此在低氟含量下,基材表面的接触角提高到了107°(三碘甲烷)和133°(水),并且表面能达到7.05 mN/m,亦展示出了好的拒污性能。这为低氟含量聚合物体系获得优异的表面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表面能 自聚集 电荷作用 低氟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撑乙烯衍生物链间聚集与链内自聚集对光致发光的影响
9
作者 张海全 赵立成 +3 位作者 翟静 刘文科 李影 张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6-1160,共5页
利用Gilch路线合成了具有高度物理缠结的聚苯撑乙烯衍生物(聚2,5-二-辛氧基苯撑乙烯(DOO-PPV)凝胶及短链DOO-PPV粉末,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凝胶与其短链DOO-PPV粉... 利用Gilch路线合成了具有高度物理缠结的聚苯撑乙烯衍生物(聚2,5-二-辛氧基苯撑乙烯(DOO-PPV)凝胶及短链DOO-PPV粉末,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凝胶与其短链DOO-PPV粉末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分子间不存在化学交联.比较了短链DOO-PPV粉末、凝胶、旋涂薄膜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及X射线衍射(XRD)图谱,发现在薄膜、短链DOO-PPV粉末及凝胶的PL光谱中,短波长发射峰强度与长波长发射峰强度的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3.24、1.10和0.47.XRD分析表明,凝胶中存在较多有序结构,短链DOO-PPV粉末中分子有序结构较少,薄膜中分子有序性最低;表明固态下DOO-PPV短波长的发射峰与链内自聚集相关,而长波长发射峰与链间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撑乙烯 链内自聚集 链间聚集 凝胶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浓度对乙酸溶液中胶原自聚集的影响
10
作者 黄俊 武昆 《染整技术》 CAS 2018年第8期30-36,共7页
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和微量差式扫描量热法(USDSC)考察NaCl浓度(0、40、80、120、200 mmol/L)对乙酸溶液中不同质量浓度胶原(0.06~1.20 mg/mL)自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40 mmol/L... 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和微量差式扫描量热法(USDSC)考察NaCl浓度(0、40、80、120、200 mmol/L)对乙酸溶液中不同质量浓度胶原(0.06~1.20 mg/mL)自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40 mmol/L的NaCl时,胶原的自聚集行为并没有明显变化;NaCl浓度为80 mmol/L时,酸性胶原溶液中发生自聚集的质量浓度为0.33 mg/mL;当NaCl浓度为120 mmol/L时,酸性胶原溶液中发生自聚集的质量浓度增加至0.36 mg/mL;当NaCl浓度为200 mmol/L时,酸性胶原溶液中发生自聚集的质量浓度增加至0.39 mg/mL。二维相关分析显示,自聚集发生的过程由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参与形成,且溶液中NaCl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胶原的自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自聚集 二维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AA在甲苯中的自聚集行为 被引量:6
11
作者 汤誌忠 高保娇 何三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81-2385,共5页
以α-溴乙苯为引发剂, 溴化亚铜为催化剂, 2,2′-联吡啶为配体, 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结构一定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PSt-b-PBA). 经水解制备了双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t-b-PAA);采用单溶... 以α-溴乙苯为引发剂, 溴化亚铜为催化剂, 2,2′-联吡啶为配体, 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结构一定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PSt-b-PBA). 经水解制备了双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t-b-PAA);采用单溶剂溶解法配制了PSt-b-PAA在甲苯中的反胶束溶液;以极性荧光化合物N-1-萘乙二胺盐酸盐(NEAH)为极性微区探针, 用荧光光谱法并配合透射电镜观察探索了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AA在甲苯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 考察了双亲性嵌段共聚物浓度、链结构及温度等因素对反胶束化行为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亲水链PAA短而亲油链PSt长的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AA, 用单溶剂溶解法可使其在甲苯中发生自聚集, 形成以亲水段为核, 疏水段为壳的星状反胶束结构;反胶束为10~20 nm的球形聚集态结构;PSt-b-PAA的自聚集行为及临界胶束浓度与分子链的微结构和温度等因素相关, 且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大, 小胶束会逐渐结合形成大的纺垂状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聚集 反胶束 极性荧光探针 苯乙烯-丙烯酸双亲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在线自聚集调驱体系封堵及驱油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浩颐 冀文雄 +4 位作者 常振 铁磊磊 李翔 乔奇琳 曾浩见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2年第5期10-14,共5页
针对“强注强采”导致的强水窜油藏的稳油控水问题,通过低温反相聚合技术制备了纳米微球和双层聚合物微球,并复配形成新型在线自聚集调驱体系,考察了体系的耐温性及其粒径变化、注入性、封堵性以及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了体系的作用原理... 针对“强注强采”导致的强水窜油藏的稳油控水问题,通过低温反相聚合技术制备了纳米微球和双层聚合物微球,并复配形成新型在线自聚集调驱体系,考察了体系的耐温性及其粒径变化、注入性、封堵性以及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了体系的作用原理。结果表明,该体系质量浓度为5 g/L,在温度90℃、矿化度34 g/L的模拟盐水中自聚集后耐温超过120 d,粒径可达130μm,对渗透率为5000 mD的人造岩心具有很好的封堵性能和运移能力,单管均质岩心和双管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采收率增幅分别为4.1%和10.6%,具有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在线自聚集调驱体系 聚集特性 封堵特性 驱油效果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调驱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子璐 曲国辉 +2 位作者 支继强 贺伟中 刘义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3-439,446,共8页
高含水老油田目前主要采用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进行控水稳产,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普通聚合物微球与孔喉匹配性差、封堵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文研制了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NEPU-WMJ与NEPU-NMJ,通过高速冷冻离心机、光学显微镜对微... 高含水老油田目前主要采用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进行控水稳产,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普通聚合物微球与孔喉匹配性差、封堵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文研制了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NEPU-WMJ与NEPU-NMJ,通过高速冷冻离心机、光学显微镜对微球的物化性能进行评价,通过长填砂管驱替及双管并联法研究了微球孔喉配伍性、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NMKY、NM、WM与YHM微球,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NEPU-WMJ与NEPU-NMJ的膨胀性能、长期稳定性能较好,在120℃下老化4~6 d后,NEPU-WMJ的平均粒径从2.57μm增至44μm,NEPU-NMJ的平均粒径从0.08μm增至89μm;在120℃下NEPU-WMJ可维持30 d左右稳定,NEPU-NMJ则超过90 d依然稳定。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在渗透率100×10^(-3)~1000×10^(-3)μm^(2)的岩心中均可实现深部运移,剖面改善能力强。在温度为95℃、渗透率级差为5和40的条件下,有效提高总采收率24%以上。在高温环境下,微球的自聚集作用可有效封堵大孔道,启动低渗层,实现微观调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自聚集 调驱 孔喉配伍性 剖面改善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羟基富勒醇水溶液自聚集行为的研究
14
作者 李小奎 陈忠秀 +1 位作者 郭纲敏 邓少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2-435,439,共5页
利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催化法合成了多羟基富勒醇,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方法,考察了富勒醇水溶液自聚集行为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富勒醇溶液的浓度低于4×10^-5mol/L时,富勒醇主要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浓... 利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催化法合成了多羟基富勒醇,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方法,考察了富勒醇水溶液自聚集行为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富勒醇溶液的浓度低于4×10^-5mol/L时,富勒醇主要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浓度为4×10^-52×10^-4mol/L时则是以两种分散状态的形式并存,而当浓度高于2×10^-4mol/L时,富勒醇则主要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羟基富勒醇 荧光 自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对罗非鱼皮酶促溶性胶原自聚集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鸣艳 赵晓晨 +3 位作者 杨萧 许豪 安祥生 李银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29,共5页
研究γ-聚谷氨酸对罗非鱼皮酶促溶性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和自聚集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含量γ-聚谷氨酸存在的条件下,胶原自聚集过程仍然包含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但是γ-聚谷氨酸能够延长胶原的成核时间,并降低... 研究γ-聚谷氨酸对罗非鱼皮酶促溶性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和自聚集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含量γ-聚谷氨酸存在的条件下,胶原自聚集过程仍然包含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但是γ-聚谷氨酸能够延长胶原的成核时间,并降低成核阶段的速率常数,而生长阶段的速率常数先增加后降低。胶原自聚集能够形成外观为白色的水凝胶,经扫描电镜观察其为三维纤维网络结构,但是γ-聚谷氨酸能够影响到胶原纤维的致密度,当γ-聚谷氨酸相对胶原的百分比增加到80%时,网络致密度表现增加趋势,当其进一步增加到100%时,致密度显著下降,相对应的凝胶强度也先增强后减弱。然而,γ-聚谷氨酸并未显著提高水凝胶的耐酶性和热稳定性,因此下一步研究将引入交联等技术进一步改善水凝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自聚集 罗非鱼 鱼皮 Γ-聚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生物大分子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鸣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4-29,共6页
研究海藻酸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和壳聚糖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和聚集后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和壳聚糖存在的情况下,胶原自聚集过程仍然包含两个阶段: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但是各物... 研究海藻酸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和壳聚糖对罗非鱼皮Ⅰ型胶原自聚集动力学和聚集后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和壳聚糖存在的情况下,胶原自聚集过程仍然包含两个阶段: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但是各物质对两阶段的动力学参数影响不同。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和壳聚糖均能够降低生长阶段的速率常数,然而对成核阶段的影响各有差异。海藻酸钠对成核阶段的速率常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随着含量的增加能够延长成核时间;壳聚糖能够提高成核阶段的速率常数,同时缩短成核时间;透明质酸对成核阶段的速率常数和成核时间却没有显著影响。而硫酸软骨素对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均没有显著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易使胶原纤维横向聚集形成纤维束,影响其直径大小的顺序为硫酸软骨素>海藻酸钠>透明质酸,而壳聚糖却未表现类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自聚集 罗非鱼 鱼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金属氧酸盐及其溶液自聚集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党利芳 王蕊欣 +1 位作者 谢美娜 焦纬洲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5-644,共20页
多金属氧酸盐(POM)是一类由过渡金属与氧原子桥连而成的阴离子簇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催化、医药、材料科学、表面化学、超分子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POM在稀的水溶液中能够发生自聚集,形成类... 多金属氧酸盐(POM)是一类由过渡金属与氧原子桥连而成的阴离子簇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催化、医药、材料科学、表面化学、超分子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POM在稀的水溶液中能够发生自聚集,形成类似两亲分子溶液中的"有序聚集体结构",赋予其新的结构和性质,以期开发出新型纳米器件及在催化、药物等领域得到应用。本文介绍了POM的主要结构、性质和近年来的应用,阐述了其在溶液中自聚集行为的研究状况和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氧酸盐 有机/多金属氧酸盐杂化体 自聚集 囊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自聚集微球/乳化分散体系协同深部调控技术在渤海某油田的研究与先导性试验
18
作者 赵德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6-432,共7页
针对渤海某油田储层高孔高渗、非均质性强、水油流度比大而导致水驱效率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可控自聚集微球/乳化分散体系协同深部调控技术,以实现该油田控水增油。通过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研究了微球的自聚集性能,采用搅拌乳化法评价了乳... 针对渤海某油田储层高孔高渗、非均质性强、水油流度比大而导致水驱效率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可控自聚集微球/乳化分散体系协同深部调控技术,以实现该油田控水增油。通过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研究了微球的自聚集性能,采用搅拌乳化法评价了乳化分散体系的乳化性能,并通过填砂管实验,对二者在油藏中适应性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在油藏条件下,可控自聚集微球可通过其表面的功能化链段实现自聚集,聚集后的粒径是聚集前的3.1倍。微球聚集前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深部运移能力,注入过程中的压力呈“阶梯状”缓慢增加;聚集后对渗透率为2000×10^(-3)~2600×10^(-3)μm^(2)的高渗窜流区域的封堵率可达50%以上。所选乳化分散体系对油田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当质量浓度≥2000 mg/L时,原油乳化率可达100%,乳化的原油可对地层微观均质性起到微调作用。可控自聚集微球与乳化分散体系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调控性能,在总注入量为1 PV的情况下,质量浓度为6000 mg/L的可控自聚集微球悬浮液和质量浓度为4000 mg/L的乳化分散体系按段塞比1∶1~3∶1注入后,原油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13.1%~18.4%。现场先导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在试验井组控制区域内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3个月净增油量达3260.41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自聚集微球 乳化分散体系 深部调控 提高采收率 先导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纳米造影剂能在化疗肿瘤内“智能”自聚集
19
《中国科技财富》 2016年第4期7-7,共1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明一种能在化疗肿瘤内“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纳米造影剂,并在患有肿瘤的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成像效果。该研究成果近日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明一种能在化疗肿瘤内“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纳米造影剂,并在患有肿瘤的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成像效果。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纳米快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聚集 造影剂 磁共振 肿瘤 纳米 智能 化疗 科学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法研究壳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态行为 被引量:15
20
作者 史向阳 孙曹民 吴世康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199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本文用两种结构类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3羟基6甲基4‘N,N二甲氨基黄酮丙酸酯(PF)和3甲氧基4‘N,N二甲氨基黄酮(DMMF),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壳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研究结果发现,... 本文用两种结构类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3羟基6甲基4‘N,N二甲氨基黄酮丙酸酯(PF)和3甲氧基4‘N,N二甲氨基黄酮(DMMF),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壳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研究结果发现,当壳聚糖浓度增大到1×10-3kg/L或以上时,PF在430nm处的荧光强度有一突增现象.利用DMMF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它在不同壳聚糖溶液中的稳态偏振,研究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其偏振度也明显增大.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壳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特性,同时也为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荧光探针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构象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壳聚糖 荧光偏振 自聚集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