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晶体自组装结构中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的验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杰 李振华 +1 位作者 冯玮 李富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8-2166,共9页
以上转换纳米粒子NaYF_(4)∶20%Yb,2%Er@NaYF_(4)(标记为UCNP)和金纳米粒子(AuNP)分别作为能量传递研究的给体和受体,研究在具有确定位置关系的组装结构中二者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是否存在。以UCNP和AuNP作为基本构建单元,采用气-液界... 以上转换纳米粒子NaYF_(4)∶20%Yb,2%Er@NaYF_(4)(标记为UCNP)和金纳米粒子(AuNP)分别作为能量传递研究的给体和受体,研究在具有确定位置关系的组装结构中二者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是否存在。以UCNP和AuNP作为基本构建单元,采用气-液界面溶剂挥发法,得到了连续大面积规整排列的二维UCNP单层自组装膜。再通过层层组装得到UCNP+AuNP双层膜、UCNP+NaYF_(4)+AuNP三层膜。利用自行搭建的光谱成像系统对自组装结构进行了发光性质测试。对比3种膜结构的发光情况,发现UCNP+AuNP双层膜和UCNP+NaYF_(4)+AuNP三层膜的发光与UCNP单层膜减弱幅度相近,即在我们研究的体系中UCNP和AuNP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几何关系明确的组装体模型,并搭建了相应的微区发光性质测试设备,验证了在我们设计的自组装模型中并不存在UCNP与AuNP的非辐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纳米晶体自组装结构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诱导Ag表面纳米金字塔微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智利 刘卫国 +1 位作者 张锦 王蒙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利用离子柬溅射诱导实验方法,在单晶Si(100)基底上辅助沉积银膜,研究了低能Ar+离子束30。入射时,不同离子束能量和束流密度以及基底温度对Ag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基底温度下(32~100℃)辅助沉积银膜,膜层表面会呈... 利用离子柬溅射诱导实验方法,在单晶Si(100)基底上辅助沉积银膜,研究了低能Ar+离子束30。入射时,不同离子束能量和束流密度以及基底温度对Ag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基底温度下(32~100℃)辅助沉积银膜,膜层表面会呈现排列紧密、晶粒尺寸一致的金字塔状纳米结构.当温度升高时(32~200℃),纳米微结构横向尺寸λ2迅速增加,而粗糙度先减小(32~100℃)后迅速增大(100~200℃);当离子束能量1400eV、束流密度15~45uA/cm2时,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离子束束流密度的增大,纳米晶粒横向尺寸基本不变,粗糙度略有增加;当离子柬流密度为15μA/cm2、能量1000~1800eV时,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离子束能量的增加,银纳米结构尺寸增加,而表面粗糙度先增加,然后缓慢减小.自组织纳米结构的转变是溅射粗糙化和表面驰豫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制造技术 低能离子束刻蚀 自组装纳米结构 离子束辅助 银金字塔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轰击诱导硅表面纳米结构和铁纳米条纹
3
作者 唐光盛 刘宏燕 +1 位作者 曾飞 潘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5-1059,共5页
研究了氩离子束轰击诱导硅表面自组装纳米结构和铁纳米条纹的形成规律。在单晶Si(100)表面水平放置直径为2mm的铁棒,采用3 keV氩离子束垂直轰击硅样品表面。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金属铁棒周围由近及远,硅表面形成纳米条纹和纳米点阵,纳... 研究了氩离子束轰击诱导硅表面自组装纳米结构和铁纳米条纹的形成规律。在单晶Si(100)表面水平放置直径为2mm的铁棒,采用3 keV氩离子束垂直轰击硅样品表面。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金属铁棒周围由近及远,硅表面形成纳米条纹和纳米点阵,纳米条纹向纳米点阵的过渡形貌为链状纳米椭圆结构;并在铁棒区域自组装出金属铁纳米条纹。通过阻尼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对离子束作用下固体表面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合理的诠释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轰击 自组装纳米结构 表面形貌 阻尼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磷化镍纳米片阵列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3-36,共4页
可持续发展的清洁氢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因而发展高效廉价的析氢材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次通过水热和退火的方式制备出自组装磷化镍纳米片阵列结构,并通过SEM和XRD等技术表征这种结构的形貌和组成成分。与众多关于Ni-P纳米... 可持续发展的清洁氢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因而发展高效廉价的析氢材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次通过水热和退火的方式制备出自组装磷化镍纳米片阵列结构,并通过SEM和XRD等技术表征这种结构的形貌和组成成分。与众多关于Ni-P纳米材料集中在酸性体系下的析氢电化学研究不同,本文首次通过在碱性条件下稳态极化曲线(LSV)、Tafel极化曲线、电流-时间曲线(i-t)以及交流阻抗曲线探究了其作为电解水析氢纳米电催化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该材料的电极具有特殊的纳米形貌结构和性质,使其具有更低的析氢反应电位、更大的析氢反应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具有替代贵金属作为水解析氢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反应 自组装磷化镍纳米片阵列结构 电催化 起始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化-环化结构共聚物用于酸响应载药体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德彪 宋华杰 +1 位作者 曹红亮 陈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4-1118,1125,共6页
将溴代聚乙二醇(PEG2000Br)和缩醛化物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ACD)分别作为引发剂和单体,采用逆向增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DE-ATRP)法得到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PEG... 将溴代聚乙二醇(PEG2000Br)和缩醛化物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ACD)分别作为引发剂和单体,采用逆向增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DE-ATRP)法得到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二(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PEG-b-PACDs)。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该聚合物的结构;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表征了胶束的尺寸和形貌。结果表明,聚合物呈现枝化-环化结构,空白胶束的尺寸在70 nm左右,载药胶束尺寸在90 nm左右,胶束的药物包封率为48.7%。在pH为7.4时透析48 h后,药物释放率只有32.5%,在pH为5.4时透析48 h后,药物释放率为68.3%,表明共聚物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自组装 DE-ATRP PH响应性 嵌段共聚物 枝化-环化结构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