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沈翔云回国参加过自立军起义考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曾业英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4-141,共8页
-
文摘
沈翔云是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好友。史学界依据冯自由的记述,一直认为他赴日留学的时间是1899年,1900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直到21世纪初,才有学者发现沈翔云赴日留学的准确时间是1900年5月12日,从而提出了他未曾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的新论断。但事实证明,沈翔云不但有参加自立军起义的人脉和思想基础,还有不容否认的回国参与的直接证据。第一,沈翔云赴日之前,就是一个常常"滋事",对现实相当不满的"湖北武备学生"。第二,从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桑兵等学者发掘的一些资料中,发现沈翔云到达日本后在人际交往和政治思想方面已明显倾向于康、梁派人士及其所倡导的"保皇"主张,并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第三,井上雅二的日记更加直接地表明沈翔云当时的确回到了上海,并且参与了营救被捕的唐才常等人的活动。对于史料的记述,必须进行全面考察,逐一辨析,以免在判定历史真相时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
-
关键词
沈翔云
自立军起义
留日学生
孙中山
张之洞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改良派左翼与自立军起义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达凯
-
机构
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处
《江淮论坛》
1988年第2期75-78,共4页
-
文摘
1898年的变法维新,被守旧派用武力淹没在血泊之中。变法的被镇压以及随后开始的政治反动,给予改良派的打击是沉重的:右翼(包括从黄遵宪、陈宝箴这样热心维薪活动的地方官吏到袁世凯、张之洞这样的投机政客)完全瓦解;中翼的首领康有为。
-
关键词
改良派
自立军起义
左翼
变法维新
康有为
唐才常
政治反动
袁世凯
黄遵宪
陈宝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庚子铜陵大通自立军起义
- 3
-
-
作者
叶波
-
出处
《安徽史学》
1986年第2期12-15,共4页
-
文摘
一九○○年,在江南重镇铜陵县大通镇,爆发了以唐才常组织,秦力山具体指挥的自立军反清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自立军运动以汉口为中心的鄂、湘、赣、皖等地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计划中,唯一举事的一次起义,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中国近代史中却有其特殊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关键词
大通
唐才常
武装起义
铜陵县
自立会
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
自立军起义
光绪帝
哥老会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一九○○年自立军起义失败的原因
- 4
-
-
作者
薛国中
-
出处
《江汉论坛》
1960年第5期34-39,共6页
-
文摘
一1896年戌戍变法的失败,已經表明了資产阶級的改良主义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并未因此改弦易轍,还是在加紧进行“保皇”活动。他們感到:仅仅依靠“光緒皇帝”这块傀儡牌子,終究敌不过实力雄厚的后党。因此,他們逃到海外以后,积极进行新的部署:一方面为創設“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組織保皇会,以利祿爵位来诱引海外华侨忠君保皇。
-
关键词
自立军起义
唐才常
康有为
帝国主义
梁启超
改良主义
那拉氏
自立会
孙中山
香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大通自立軍起义——兼論自立軍起义的性貭問題
- 5
-
-
作者
张珊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73-82,共10页
-
文摘
一九零零年爆发的自立军起义,是介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间的一次全国性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具有特殊的影响。这时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软弱的阶级,他们的政治代表戊戌维新派,只敢要求君主立宪,幻想满清王朝能够恩准他们参政。但在以那拉氏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下,变法失败了。这一事实教育了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使他们懂得,必须推翻清王贵族的反动统治,才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使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派突然增多起来,他们的口号是“革命排满”。但另一方面,戊戌维新派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打算把已被那拉氐打入冷宫的光绪帝再抬出来,让自己重掌政权,这样就使他们堕落成保皇党,他们的口号是“勤王”。自立军起义恰当维新派失败、革命派抬头、全国的政治思潮从维新转入革命的新旧交替时期。维新派要把起义拉向右转,接受“勤王”的主张,而革命派则要拉它左转,和他们一起革命。由于唐才常对维新派的幻想还没有完全破灭,还想利用保皇党的经费,达到革命的目的,终于使这次起义既打着“勤王”的旗号。
-
关键词
自立军起义
军队
唐才常
哥老会
戊戌维新派
安庆
革命派
革命思想
自立会
大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自立军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 6
-
-
作者
张笃勤
-
机构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14-119,共6页
-
文摘
发生于1900年的自立军起义,早已引起史学界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性质的认识、作用及意义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本来,在学术探讨中,由于研究者所用资料和理论方法不同,观点歧异,各张一帜,是常见现象,无足为怪。可是,表现在自立军问题上,大家占有的史料和所用的理论方法,实际上并无二致,甚至在思路及表述方式上也极为相近,所得结论却大相径庭。其中原因何在,就颇值得深思了。我认为,进一步发掘考释史料,弄清自立军起义某些侧面细节,虽然对缩小认识分歧会有助益,而从方法论角度对研究本身进行反思,也许是解决纷争更为有效的途径。
-
关键词
自立军起义
唐才常
理论方法
民主革命派
维新派
两湖地区
史学界
康有为
孙中山
正气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唐才常的社会政治思想——兼谈自立军运动的性质
被引量:1
- 7
-
-
作者
苏开华
-
出处
《安徽史学》
1984年第5期46-52,共7页
-
文摘
唐才常的社会政治思想面貌究竟如何?庚子自立军运动的性质究竟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之所以出现许多分歧意见,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看待唐才常“起兵用勤王号”一事。因此,对“勤王”是不是唐才常的真实动机这一问题作一番考究,殊有必要。
-
关键词
唐才常
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
自立军起义
梁启超
勤王
戊戌变法
孙中山
康有为
戊戌政变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
被引量:4
- 8
-
-
作者
彭平一
-
机构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650-655,共6页
-
文摘
沈荩于自立军起义后在京津地区曾先后由刘鹗安排在北京的掩埋局和《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工作,他并没有担任记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向八国联军告密使载漪、启秀等被处死。被称为《中俄密约》的俄国"七条"要求并非由沈荩"以侦探手段得之"而揭露于报端。因此关于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致被清廷杖毙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
关键词
沈荩
沈荩案
刘鹗
自立军起义
俄国“七条要求”
-
Keywords
SHEN Jin
the Case of SHEN Jin
LIUE
ZILIJUN Uprising
Seven Items Requisition of Russia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吴禄贞与两湖革命
被引量:1
- 9
-
-
作者
赵宗颇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0-24,共5页
-
文摘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人革命之先觉。他一生的主要建树在湖北和湖南,我们沿着他走过的历史轨迹,探索两湖地区革命的兴起、爆发和胜利,对进一步了解吴禄贞与这一地区革命的紧密关系及其一生的革命事迹将是有益的。
-
关键词
吴禄贞
自立军起义
革命回忆录
军人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
武昌
辛亥革命时期
梁启超
军队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井上雅二日记》与中国国会史实考
- 10
-
-
作者
郑大发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7年第1期73-75,共3页
-
文摘
最近,笔者有幸得到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滕邦康整理的、东京大学法学部近代日本法政史料中心所藏《井上雅二日记》及其卷末的有关记述.日记从明治三十三年五月到八月,对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前后的情况多有记叙,保存了许多重要资料.井上雅二(1877-1944年),日本兵库县人.1898年7月以东亚会干事身份来中国游历,在北京碰上戊戌政变发生。
-
关键词
十三年
唐才常
自立会
国会
日记
自立军起义
梁启超
戊戌政变
东亚同文会
史料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董必武关于迁葬孙武墓致彭真的亲笔信
- 11
-
-
-
机构
北京市档案馆
-
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1-41,共1页
-
文摘
董必武给彭真的亲笔信(1953年1月28日)孙武(1880-1939),中国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领袖之一。原名葆仁,字尧卿,号梦飞,湖北夏口(今武汉)人。18岁入湖北武备学堂,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参加自立军起义。1907年参加组织共进会,被推为军务部长。1909年(宣统元年)在武汉建立湖北共进会。
-
关键词
彭真
孙武
武关
自立军起义
中国民主
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
宣统元年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容闳—近代为振兴中华而不息奋斗的一个学者
- 12
-
-
作者
赵洪昌
张敦仁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6-10,共5页
-
文摘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西带山公墓的绿荫深处,一块方座圆顶,正面刻有一个中文“容”字图案的墓碑后面,长眠着一位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留美学者容闳。 容闳——“傲骨殊棱棱”的爱国者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1828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镇。这时正是西方殖民者到来之际,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夺去广东沿海人民的生计。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容闳,从小就为生存不得不承担起大人的工作,奔波忙碌于街头,为的是卖出一些糖果赚得几角银毫,悉以奉母。冬天到来时,糖果生意肃条,不得已而改业,随老农之后,耘草阡陌间或栋拾谷穗,聊以维生。然而容闳之父不甘于这种困苦生活,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光耀门庭。
-
关键词
容闳
清政府
秘鲁
曾国藩
孙中山
自立军起义
西方殖民者
棱棱
爱国者
江南制造局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