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巷道围岩自稳结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学华 沈海鸿 王善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3,共3页
巷道开挖后,围岩总是向着趋于自我稳定的方向调整,直至达到应力平衡的自稳结构为止。巷道的维护本质上就是对围岩自稳结构的维护。本文阐述了巷道围岩自稳结构的原理,通过数值试验手段对岩性、原岩应力状态,开挖方式,巷道形状,支护方式... 巷道开挖后,围岩总是向着趋于自我稳定的方向调整,直至达到应力平衡的自稳结构为止。巷道的维护本质上就是对围岩自稳结构的维护。本文阐述了巷道围岩自稳结构的原理,通过数值试验手段对岩性、原岩应力状态,开挖方式,巷道形状,支护方式等影响自稳结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巷道支护设计的影响。所得结果对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指导,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围岩 自稳结构原理 巷道支护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芬铁矿1号驱动站大硐室围岩自稳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述红 刘斌 刘之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4-87,共4页
结合南芬铁矿 1号驱动站大硐室的工程地质条件 ,分析了该矿岩体条件下自稳结构的形成、特点、破坏机理、支护方式的关系。在现场监测数据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对南芬
关键词 铁矿 自稳结构 数值模拟 锚喷支护 定性 硐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稳时变结构的岩爆动力源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斌 李夕兵 +1 位作者 马海鹏 李志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将时变结构力学理论应用于岩爆发生机制的研究,以一个新的角度对岩爆动力源进行分析。地下洞室的围岩存在具有承载能力的自稳结构,首次提出了"自稳时变结构"的概念,定性地分析了临近开挖洞室的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的特点。应用... 将时变结构力学理论应用于岩爆发生机制的研究,以一个新的角度对岩爆动力源进行分析。地下洞室的围岩存在具有承载能力的自稳结构,首次提出了"自稳时变结构"的概念,定性地分析了临近开挖洞室的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的特点。应用质点系动量定理,分析了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的质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系统会出现负阻尼的情况,会形成动力不稳定系统而诱发岩爆。建立了围岩自稳时变结构诱发岩爆的力学模型,由力学模型可得出岩爆发生的两个条件:①围岩承受的切向应力σθ应使岩石产生扩容;②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的质量减少。研究表明:岩爆的发生机制可通过围岩自稳时变结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稳时变结构 岩爆 负阻尼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巷道围岩松动圈测定 被引量:26
4
作者 伍永平 翟锦 +2 位作者 解盘石 吴学明 卓青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4,38,共4页
急倾斜煤层巷道受地质条件、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影响,围岩松动圈发育具有非均衡性,并严重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基于此,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赵家坝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进行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通过雷达波形图分析,得出围岩松动圈范... 急倾斜煤层巷道受地质条件、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影响,围岩松动圈发育具有非均衡性,并严重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基于此,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赵家坝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进行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通过雷达波形图分析,得出围岩松动圈范围。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层巷道不同测站断面的松动圈范围不同,同一测站断面的不同部位的松动圈范围也不同。依据现场巷道变形特征和围岩松动圈测试结果,调整巷道断面形状使松动圈扩展较大一侧形成拱形自稳结构,缓解应力集中,实现对急斜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松动圈 地质雷达 拱形自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和运营后应关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5
作者 孙钧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2-1602,共11页
针对当年为何在港珠澳大桥东侧主航道海域选用海底巨型沉管隧道,而摒弃不用桥梁或盾构隧道方案进行了阐释。总结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几项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技,包括构筑人工岛时采用自稳式的巨型钢质圆筒作为施作基坑围... 针对当年为何在港珠澳大桥东侧主航道海域选用海底巨型沉管隧道,而摒弃不用桥梁或盾构隧道方案进行了阐释。总结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几项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技,包括构筑人工岛时采用自稳式的巨型钢质圆筒作为施作基坑围护结构,大面积、超深度"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技术,采用"半刚性管段接头","三明治"式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倒梯型最终接头,钢筋混凝土沉管结构的控裂和防腐耐久性设计,中国智慧、中国速度的建造技术,等等不一而足。指出了大桥沉管隧道在运营期间应关注的若干技术问题:1)大桥通车后,沉管隧道后续的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量是否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的收敛值又将有多大?如果超限,又应作何种管控对策? 2)如果发现有大/小管节/管段的接头张开,又该怎样应对处理?如何确保设计预期的沉管各节段间大小接头都要求做到"滴水不漏"?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及管控对策:1)如果大接头工后沉降(尤其是差异沉降)超限,建议采用深水下的"微扰动注浆"进行后处理; 2)如果接头在底板处有因正弯矩值过大而张开的不测情况,认为只需截断管段顶板内的部分预应力筋,而使截面正弯矩值降低,即可将接头处已张开的底板接缝重新闭合,达到整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沉管隧道 岛隧工程 自稳式巨型钢质圆筒围护结构 “八锤同步振沉”技术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技术 半刚性管段接头 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型最终接头 混凝土控裂 防腐耐久性设计 工后沉降 差异沉降 接头漏水及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