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伦理:从他者型塑转向自由审美 |
唐松林
冯誉萱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2
|
流亡与自由审美──纳博科夫与亨伯特·亨伯特 |
辛雅敏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3
|
审美自由与人的类活动——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再认识 |
郑玉明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4
|
“审美自由”与中国语境 |
贾玮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5
|
语言、知觉与自由——梅洛-庞蒂论艺术知觉与审美自由 |
张中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3 |
0 |
|
6
|
论康德审美判断中自由的本质 |
赵春利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8 |
1
|
|
7
|
论康德审美判断中自由的本质 |
赵春利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8
|
审美自由观 从抽象到科学的发展 |
袁振保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9
|
庄子与审美自由论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0
|
游戏: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 |
周文杰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1
|
庄子“游”境对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形成的作用 |
郭大兴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 |
檀传宝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9
|
|
13
|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兼论现代教育的审美救赎 |
檀传宝
|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
2015 |
17
|
|
14
|
审美政治的范式转型 |
李三达
朱志荣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5
|
童心与空观:李贽审美哲学论 |
肖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6
|
论艺术主体自由的空间 |
秦为忠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7
|
论自由 |
李武林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8
|
东晋玄道释的世俗社会化与审美向气化自适美论的转化 |
陈竹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0 |
|
19
|
评一种审美超越的神话 |
曾永成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20
|
逸与狂:古代审美人格的两极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