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自生伊利石定年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刚 徐黎明 +6 位作者 丁超 章辉若 李书恒 胡延旭 黄得顺 李楠 李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3-719,729,共8页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晚期的16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的130 Ma。其中,下二叠统油气成藏期以较宽的时域分布(178~110 Ma),中、上二叠统则相对较晚地分布在(160~108 Ma),且上二叠统的起止时限主要集中在(160~125 Ma);二叠系样品年龄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自南(178~122 Ma)向北(131~108 Ma)年龄逐渐减小的渐次运聚成藏特点。因此,包括上二叠统在内的二叠系不同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气藏现今显示的次生成藏特点很可能是在原生油气成藏基础上后期叠加改造或次生成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油气成藏 自生伊利石测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有瑜 Hors Ztwingmann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边部的乔1井、孔雀1井及龙口1井、英南2井相对较早(383.45—271.20Ma),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中心的塔中37井、塔中67井、塔中12井及塔中32井相对较晚(203.96—235.17Ma),主要为晚海西期成藏,部分井如塔中23井、塔中30井相对较早(293.54和296.31Ma),为早海西期成藏。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沥青砂岩厚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古构造格局可能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之一,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围的古油藏如乔1井、孔雀1井成藏较早。测年结果不仅与油气系统等常规油气成藏史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还进一步反映了油藏形成时间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测年 自生伊利石 成藏年代 志留系沥青砂岩 孔雀河地区 塔中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买力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测年与成藏年代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利用沉降、离心和微孔滤膜真空抽滤相结合的综合分离提纯技术,分别提取不同粒级的自生伊利石进行K-Ar年龄测定,据此对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盆地内进行对比。除局部地区外,英买力志留... 利用沉降、离心和微孔滤膜真空抽滤相结合的综合分离提纯技术,分别提取不同粒级的自生伊利石进行K-Ar年龄测定,据此对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盆地内进行对比。除局部地区外,英买力志留系沥青砂岩中的黏土矿物均主要为伊利石/蒙皂石(I/S)有序间层,具明显的自生成因特征,属自生伊利石。英买力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为255~293Ma,主要集中在277~293Ma,相当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表明志留系古油藏成藏时间主要为早海西晚期—晚海西期。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符合盆地内的整体分布规律。古构造格局和生烃中心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区成藏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英买力地区成藏时间相对较晚,可能与其距生烃中心相对较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买力地区 志留系沥青砂岩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成藏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微孔滤膜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1-676,共6页
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是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分析的关键技术之一。关于自生伊利石粘土组分的分离,国内外大多是采用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与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相比,该文所介绍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 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是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分析的关键技术之一。关于自生伊利石粘土组分的分离,国内外大多是采用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与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相比,该文所介绍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如操作简便、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等。文中介绍了装置构成、连接及使用说明、装置特点暨5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流程,论述了其分离提纯效率和质量以及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5项技术创新克服了以往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的操作繁琐、效率较低、实用性不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可以转化为成型固定设备投入日常生产与科研实验,为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开创了一种新途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提纯 微孔滤膜 真空抽滤 自生伊利石 油气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与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凤华 陈祥 张育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51,60,共3页
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的确定是油气藏勘探与评价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往只能根据地质综合研究进行定性确定,人为因素多,随机性大;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的测定,为定量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以及油气运移时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焉耆盆... 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的确定是油气藏勘探与评价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往只能根据地质综合研究进行定性确定,人为因素多,随机性大;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的测定,为定量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以及油气运移时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焉耆盆地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对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同位素年龄 油气成蘸 油气运移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较浅或尚未固结成岩 ,虽埋藏较深但含有蒙皂石和 /或伊利石 /蒙皂石无序间层矿物 ,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高以及虽然自生伊利石发育但与油气注入事件没有成因联系等特征的砂岩储层 ,可能并不适用。其次对年龄数据必须结合样品特征和各种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运用并允许所测得的年龄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开展模拟自然风化过程的冷冻 -加热样品解离试验和X射线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样品选择 分离提纯 分析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成藏期定量分析中自生矿物定年的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林景晔 杨庆杰 +1 位作者 尹大庆 陈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6,共3页
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主要成藏期分析方法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成藏期分析新方法。结合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及周边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实例,详细分析了自生矿物定年基本原理,指出了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仅能代表烃类大量充填储层的时... 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主要成藏期分析方法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成藏期分析新方法。结合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及周边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实例,详细分析了自生矿物定年基本原理,指出了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仅能代表烃类大量充填储层的时间,有时可代表储层最早形成油气藏的时间,它并不代表保存到现今的油气藏的形成时间。一般来讲,储层最早形成的油气藏与保存到现今的油气藏在时间上是有区别的,研究保存到现今的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对勘探找油的意义更大。提出了在成藏期定量分析中,包括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都不具有“指纹”效应。油气成藏期研究应该是地球化学技术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 成岩矿物定年 小型油藏群 自生伊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自生矿物探讨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 被引量:4
8
作者 丁丽荣 周丽 徐佑德 《海洋石油》 CAS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勘探区域,确定其古地温对研究坳陷的生烃史和油气成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应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得出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梯度为37.2~38.2℃/km。同时,也证明了利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 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勘探区域,确定其古地温对研究坳陷的生烃史和油气成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应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得出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梯度为37.2~38.2℃/km。同时,也证明了利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计算古地温是一种快速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自生伊利石结晶度 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 古地温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砂岩样品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有瑜 Horst Zwingmann +2 位作者 刘可禹 陶士振 罗修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2-761,共10页
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简称冷冻技术)是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过程中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项新技术。利用批量典型样品对该项技术的解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常规湿磨技术进行了系统对比。与湿磨技术相比,冷冻技术既有优越... 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简称冷冻技术)是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过程中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项新技术。利用批量典型样品对该项技术的解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常规湿磨技术进行了系统对比。与湿磨技术相比,冷冻技术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剔除碎屑钾长石效果略微偏好和实测年龄数值相对偏小方面;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解离效果变化较大,部分砂岩样品相对较好,部分砂岩样品则相对较差,样品埋深是影响解离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炭屑(薄煤层)、泥质含量以及是否含油等对解离效果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冷冻技术对于坚硬程度中等的中浅层或中深层砂岩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对于坚硬程度较高的深层或超深层砂岩则效果较差,甚至不宜采用。研究还表明,湿磨仍不失为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简便快捷并且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技术 湿磨技术 黏土悬浮液制备 自生伊利石分离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 油气成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时间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玲 张微 佘振兵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0-553,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油气藏定年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认为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已由过去的定性、半定量发展到今天的定量同位素测年的新阶段,其中,在负热电离质谱仪以及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上,开展原... 综述了国内外油气藏定年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认为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已由过去的定性、半定量发展到今天的定量同位素测年的新阶段,其中,在负热电离质谱仪以及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上,开展原油以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沥青、干酪根等的Re-Os同位素测试工作,可以对油气藏直接定年,并给出精确的油气成藏时间。此项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年代学 油气成藏时间 自生伊利石K—Ar法 沥青 RE-O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姜建群 宋力波 董慧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4-27,共4页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充注史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建成 梁江平 +2 位作者 王树恒 乔敏 吴丽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共3页
喇嘛甸油藏的成藏年代学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储层自生矿物年代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结合埋藏史研究结果,分析了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结果表明:... 喇嘛甸油藏的成藏年代学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储层自生矿物年代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结合埋藏史研究结果,分析了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庆油田北部的喇嘛甸油藏成藏年龄为65-40Ma;松辽盆地在73Ma左右和65~35Ma期间发生了2次构造抬升,受65-35Ma期间构造抬升的控制,喇嘛甸油藏在构造抬升的早期快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砂岩储层 成藏年代 埋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雪峰 康锐 +1 位作者 韩会平 刘晓鹏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26-432,共7页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成藏与储层致密化关系,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伊利石测年分析对研究区盒8段的成藏时间进行了恢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为双峰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105 ~120℃之间和135...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成藏与储层致密化关系,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伊利石测年分析对研究区盒8段的成藏时间进行了恢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为双峰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105 ~120℃之间和135~160℃之间,由捕获的包裹体内气体组分推算的R0介于0.6 ~1.0和大于1.2两个区间,伊利石测年分析显示峰值年龄分别为160和120 Ma,确定研究区主成藏时间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通过成岩作用及埋藏热演化史分析,三叠纪末时研究区盒8段储层孔隙度已小于12%,浮力无法克服毛管阻力,天然气将无法依靠浮力成藏,即储层已致密化。由此得出研究区气藏整体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特征,为在研究区寻找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流体包裹体 气态烃包裹体 自生伊利石测年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磊 金之钧 +4 位作者 周瑾 吕雪雁 刘志强 Javed Ismail 李艳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8-384,共7页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区志留系源岩在早白垩世进入生排烃高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为两期,个别样品有3期;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3期分别对应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斜坡区A2井古生界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为两期,表明该井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发生过2次重要的油气充注活动。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2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为三叠纪,第二期为早白垩世,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其中第一期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区,第三期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第二期在中央坳陷区和斜坡区都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生排烃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鲁卜哈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斜坡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育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5-1023,共9页
利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部的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的顺1井等钻井资料,在对多套层系的含油气性观察、成岩序列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组合和赋存状态等特征,并综合运用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及... 利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部的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的顺1井等钻井资料,在对多套层系的含油气性观察、成岩序列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组合和赋存状态等特征,并综合运用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测定、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古地温、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等技术方法及综合资料,揭示了卡塔克隆起斜坡区内多层系不同相态烃类的充注成藏—调整改造或破坏过程。研究区内主要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为410~370 Ma(相当于加里东晚期),第二期成藏时间集中在280~175 Ma(相当于海西晚期—印支期),第三期成藏时间为80~23 Ma(相当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其中,下古生界存在3期成藏过程,上古生界有2期成藏,碎屑岩中油气充注—成藏集中于海西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 油气成藏期次 烃类包裹体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庙构造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洪安 李继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中部 ,现已发现 7套含油气层系。根据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法综合分析 ,白庙构造油气藏分为 4期成藏 :第一期约在 3 8Ma ,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 ,此期因构造活动强 ,油气藏难以保存 ,所以此... 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中部 ,现已发现 7套含油气层系。根据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法综合分析 ,白庙构造油气藏分为 4期成藏 :第一期约在 3 8Ma ,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 ,此期因构造活动强 ,油气藏难以保存 ,所以此期对成藏意义不大。第二期约在 2 8~ 3 1 4Ma ,相当于东营组沉积时期 ,此期类似于第一期。第三期在 2 5 4~ 2 0 4Ma ,相当于东营组沉积后的抬升剥蚀期 ,由于东营组沉积后的抬升剥蚀 ,压力下降 ,断裂活动强度变小 ,有利于油气成藏 ,所以 ,此期为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第四期为 2Ma ,为油气藏重新调整、分配时期。白庙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兰聊断层的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随着活动强度的增加 ,流体压力不断加强 ,直至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 ,油、气、水以混相形式排出 ;当温度、压力下降时 ,油、气、水三相分离 ,于高压体系上部形成油气藏。这一过程周而复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庙构造 油气成藏 特征 自生伊利石 流体包裹体 包藏期次 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心怀 徐国盛 +1 位作者 崔恒远 张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2-475,共14页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与油气充注期次的匹配关系。研究区古近系花港组储集层发育成岩缝和构造缝,成岩缝发育于储集层成岩阶段,对油气运移与输导作用较小。构造缝根据受控构造运动及与油气充注关系可划分为3期:①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早期(距今12~13 Ma),构造应力仅使缝合线及泥质条带产生挠曲变形破裂,该期构造微裂缝延伸短、宽度窄、有效性差,对油气的运移与输导作用小;②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中晚期(距今9~12 Ma),构造运动使中央反转构造带构造缝发育,其规模大、延伸长、有效性好,同时与第1次油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9~12 Ma)相匹配,对油气运移、输导、聚集起重要作用;③喜马拉雅期冲绳活动至今(距今0~3 Ma),继承性发展构造缝,且与第2次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0~3 Ma)相匹配,为天然气的持续运移与输导创造了条件。证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储集层裂缝的发育可为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及聚集提供渗流储集空间和持续且有效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包裹体分析 裂缝特征 油气充注 古近系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期次及成藏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忠民 周瑾 邬兴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3,37,共5页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18.3l~21.86,12.58~13.63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累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包裹体测温 自生伊利石测年 油气成藏 中央背斜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