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技术-治理”三维互动自然灾害分析框架研究
1
作者 张圣捷 王永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4-120,共7页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天灾人祸耦合型”现代灾害挑战,突破传统灾害研究的单一维度局限。提出“自然-技术-治理”(N-T-G)三维互动分析框架,旨在系统解析自然灾害形成的动态机制,强调自然致灾因子(N)、技术系统脆弱性(T)与治理体系失效(G...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天灾人祸耦合型”现代灾害挑战,突破传统灾害研究的单一维度局限。提出“自然-技术-治理”(N-T-G)三维互动分析框架,旨在系统解析自然灾害形成的动态机制,强调自然致灾因子(N)、技术系统脆弱性(T)与治理体系失效(G)三者间的显性正向链式成灾与隐性逆向耦合反思机制。正向链式成灾揭示自然灾害通过冲击技术系统薄弱环节加剧社会系统崩溃的传导路径;逆向耦合反思则聚焦于治理决策如何塑造技术体系韧性与孕灾环境,以及技术如何赋能灾害预警感知,从而从源头上降低灾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该框架清晰展现陕西商洛“7·19”高速公路桥梁垮塌灾害案例中极端洪水(N)、桥梁设计施工缺陷与维护不足(T)、以及跨部门预警断裂、监管失职与应急失效(G)三维要素如何通过“脆弱性共振”导致灾难性后果,有效揭示复合型灾害的系统性成因与演化路径。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灾害复杂性、打破部门壁垒、推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技术-治理框架 复合型灾害 脆弱性共振 系统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文化:大学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2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对大学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与反思,提出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基于制度与大学治理、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以及...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对大学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与反思,提出大学治理的“制度-文化”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基于制度与大学治理、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以及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与大学治理的内在联系展开。本研究认为,“制度-文化”框架为理解大学治理的基本维度、推进大学治理的基本路径以及评价大学治理的成效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本研究基于“制度-文化”框架,对我国大学治理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大学治理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文化 “制度-文化”框架 大学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技术-制度”框架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比较
3
作者 李磊 肖慧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共17页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支撑的服务优先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主体次序方面,美国以自由主义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势;欧盟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强调老年群体的价值潜能挖掘;日本以孝道伦理为导向,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恢复重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注重需求挖掘与信息共享;欧盟强调情感慰藉和老年人行动能力提升;日本重视减轻照料负担,以此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融合。制度设计方面,美国以保护权益和加强监管为核心;欧盟以产业规划和老年赋能为核心;日本以社会保障和消费支持为核心,上述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政策法律、标准规范助推银发经济创新融合与转型升级。借鉴先发老龄化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的实践经验,我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协同、信息共享和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发展银发经济的治理共同体;二要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升银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强政策设计与制度规范,通过银龄品牌建设助推银发经济产业链、价值链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 产业联动 治理共同体 银龄产品 案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地下水-地表水系统协同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4
作者 王焰新 杜尧 +2 位作者 甘义群 王亚芬 邱文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54,共8页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与经济区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及流域治理碎片化等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在水量交换与污染物迁移中存在密切关联,单一治理模式难以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体现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与经济区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及流域治理碎片化等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在水量交换与污染物迁移中存在密切关联,单一治理模式难以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体现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流量及防控复合污染等方面,但面临法律法规缺失、跨部门协调不足、监测修复技术薄弱及利益冲突等挑战。基于水循环耦合理论、系统动力学及集成水资源管理框架,提出构建涵盖科学认知、过程模拟、协同控制与政策管理的四层治理体系,采用区域-场地协同调查、污染通道阻断及水土修复等技术方法,加强智能化监测、多学科交叉,完善协同治理的政策法规,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及加强公众参与,以实现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地表水协同治理 长江流域水环境 污染协同防控技术 集成水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被引量:15
5
作者 白启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169,共10页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有效实现。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浙江建德、江西新余、江苏东台和重庆酉阳四个地区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效果分析,并以此提炼出了“技术-制度-主体”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其中,数字技术是重要支撑,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是核心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技术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数字乡村 技术-制度-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综述: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 被引量:3
6
作者 焦雯珺 李宇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68-8983,共16页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这不利于更多的研究者理解并应用这一方法,也不利于该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从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SES框架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探讨了目前SES框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SES框架研究的改进方向。SES框架自2009年正式提出以来,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其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持续增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SES框架的研究思路可归纳为核心问题聚焦、关键变量选取和系统结果评估。SES框架的应用领域集中在系统属性研究、综合治理分析和公共政策评估三个方面。从现有应用研究来看,核心问题已广泛涉及多个尺度、多种类型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问题;一级变量集中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二级变量则因各应用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在选取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系统结果评估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方法实现部分变量的定量化表达。研究表明,SES框架具有多学科融合、应用范围广泛、变量使用灵活的特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为对变量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对变量选取与表征的规范不明确、对系统跨尺度的差异特征、互动联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分析匮乏。未来SES框架研究应当在完善变量的界定、选取和表征、深化不同时空尺度的互动研究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可持续性 公共资源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30
7
作者 邓艳 曹建华 +2 位作者 蒋忠诚 周晓东 岳祥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6-485,共10页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关键技术 水土流失/漏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结构-过程-服务”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技术框架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安全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会平 郭宁 +1 位作者 杨国富 汤志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21,共6页
[目的/意义]在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同时,应同等重视其网络安全问题。理顺"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安全机制构建思路,有助于推动政府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方法/过程]运用社会-技术框架,基于文献数据库、政府... [目的/意义]在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同时,应同等重视其网络安全问题。理顺"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安全机制构建思路,有助于推动政府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方法/过程]运用社会-技术框架,基于文献数据库、政府或事业单位网站、搜索引擎、深度访谈等收集资料,深入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安全进展。[结果/结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大量已建政务服务系统安全隐患多、制度建设存在"脱节"、政府部门动力和能力不足。首先应建设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以及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同时,在各层级建设相对独立的系统和人员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政务服务 网络安全 社会-技术框架 互联网+ 保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工具选择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永国 董葆茗 柳天恩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7年第5期17-21,共5页
雾霾已成京津冀的"痛点"。政府和学界已形成如何协同治理雾霾的良性互动,今后要提高政策工具效果,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将人为作用影响环境变化的STIRPAT模型应用到分析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领域,建立了"经济-社会-... 雾霾已成京津冀的"痛点"。政府和学界已形成如何协同治理雾霾的良性互动,今后要提高政策工具效果,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将人为作用影响环境变化的STIRPAT模型应用到分析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领域,建立了"经济-社会-技术"三位一体治理雾霾的政策工具,依据方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将其分为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实证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技术都对雾霾有显著性影响。经济政策要选择能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工具,社会政策工具的重点是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大贡献,技术政策工具应从合作机制、共建大数据平台和统一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雾霾 经济-社会-技术 政策工具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承载力约束的“煤-水”协调开采理论与工程实践
10
作者 庞振忠 曾一凡 +8 位作者 韩柯尧 武强 刘守强 华照来 赵刚毅 张帅 杨虎雄 王学军 李飞帆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背景】榆神矿区煤炭资源高强度回采后引起的环境负效应问题和顶板水害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结果】对此,在总结现有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 【背景】榆神矿区煤炭资源高强度回采后引起的环境负效应问题和顶板水害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结果】对此,在总结现有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陕西榆神矿区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系统阐述地层承载力概念和其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拟合适应于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公式,应用简支梁理论和水文地质学理论确定出影响地层结构损伤的主控因素;最后基于“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理论,确定基于地层承载力的“高效益”采煤协同开采技术架构与回采思路,并以曹家滩煤矿122107工作面为例进行工程应用。122107工作面采用“分块段逐步增采高”的回采思路进行回采后,顶板覆岩破断整体呈现出“台阶型”的破坏形态,回采全过程工作面涌水量在170m^(3)/h左右波动,未超出工作面的排水能力。【结论】在脆弱生态矿区需将承载力作为核心评估指标,通过控制开采工艺与地层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该回采思路不仅可确保煤炭资源的“高效益”采出率,而且可解决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其他干旱半干旱矿区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矿区 “煤-水”双资源 地层承载力 导水裂隙带 开采技术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及构成框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慧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49,共8页
近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技术转型理论成为解决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分支。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理论,以整个系统为分析对象,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强调... 近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技术转型理论成为解决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分支。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理论,以整个系统为分析对象,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强调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之间动态、非均衡的协同演化,推动系统整体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当前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分析框架。为了系统把握这一理论内涵,本文讨论了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的形成背景,从演化经济学、创新社会学、制度理论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其理论渊源,系统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的构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上述三个层级之间动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可持续转型的演进过程、阶段特点及表现形式,以期丰富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 形成背景 理论渊源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科学衡量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一个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双成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8-35,共8页
人与自然关系贯穿人类文明演进的全过程,与自然冲突对立抑或和谐共生均对人类福祉影响重大。面对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可持续... 人与自然关系贯穿人类文明演进的全过程,与自然冲突对立抑或和谐共生均对人类福祉影响重大。面对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基于衡量"自然对人类贡献"的研究框架,需要重新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作用,识别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客观厘定地球界限和社会界限阈值,科学度量安全运行空间变化特征,稳步探寻绿色可持续的最优发展路径,以为我国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开展国土空间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对人类贡献 社会-生态系统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呈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剪力墙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关键性抗震构件,设计时必须加以重视。首先分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性质和受力特点,从中探讨了其优越性;然后就剪力墙的设计原则和措施、剪力墙的布置及数量等关键设计技术作了研究,研究成果对工程... 剪力墙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关键性抗震构件,设计时必须加以重视。首先分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性质和受力特点,从中探讨了其优越性;然后就剪力墙的设计原则和措施、剪力墙的布置及数量等关键设计技术作了研究,研究成果对工程设计人员如何通过设计提高框架-剪力墙的的抗震能力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 抗震设计 关键技术 剪力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理论框架下我国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王爱领 左一鸣 孙少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8-239,共12页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识别了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其次,采用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分析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因素的层次结构。最后,利用区间2型模糊AHP方法对各障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结果】结果显示:障碍因素EB7和OB2位于结构模型的最底层;权重最大的障碍因素分别为EB1、TB2、TB1和EB2。【结论】结果表明:缺乏专项政策支持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意愿是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协作和博弈、水利数据扩展挑战、水利数据安全风险和水利工程的独特性是构成障碍的重要因素。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为障碍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提供一个可靠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障碍因素 区块链技术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 区间2型模糊AHP 水利信息化 智慧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研究框架与述评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丕斌 李繁荣 +1 位作者 吕文栋 赵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3-160,共8页
在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各国都在寻找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如何有效指导能源转型实践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社会-技术变迁理论框架与能源转型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出社... 在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各国都在寻找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如何有效指导能源转型实践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社会-技术变迁理论框架与能源转型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出社会-技术变迁驱动能源转型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治理政策”研究框架,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要识别社会-技术变迁促进能源转型的动力因子,确定中国能源转型的各级参与者,进而提出能源转型治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技术变迁 能源转型 动力机制 治理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韧性治理的三重维度:权力、制度、技术--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艳营 叶继红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5,共11页
转型社会中,化解乡村治理风险、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韧性治理因其内在包容性价值与风险抵御能力等特征契合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时代新要求,成为乡村治理变革的新走向。历史与现实表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多... 转型社会中,化解乡村治理风险、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韧性治理因其内在包容性价值与风险抵御能力等特征契合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时代新要求,成为乡村治理变革的新走向。历史与现实表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多因权力、制度、技术引起,故而应从权力、制度、技术三个维度来诠释乡村韧性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权力韧性发展、制度韧性互动、技术韧性融合,亦即通过加强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来提升权力韧性,通过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来提升制度韧性,通过采取刚柔并济的治理术来提升技术韧性,推动乡村的韧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治理 国家-社会关系 权力 制度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抽取-净化一体化治理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富忠 刘奎 +3 位作者 龚小兵 赵凯 张尧 李定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硫化氢煤巷综掘工作面掘进时,受巷道独头通风作用,在掘进工作面迎头区域内极易造成硫化氢气体积聚、超限。为治理煤矿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气体积聚、超限所带来的作业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害,采用CD4型硫化氢便携仪检测硫化氢气体体积分数的研... 硫化氢煤巷综掘工作面掘进时,受巷道独头通风作用,在掘进工作面迎头区域内极易造成硫化氢气体积聚、超限。为治理煤矿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气体积聚、超限所带来的作业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害,采用CD4型硫化氢便携仪检测硫化氢气体体积分数的研究方法,对硫化氢气体涌出分布规律、掘进机停止割煤后硫化氢气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分析;揭示出综掘机割煤扰动是诱导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气体涌出的主因,且涌出后在回风流沿程方向上以及顶底板高度方向上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分布规律。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及现场实测试验手段,提出了煤矿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抽取-净化一体化治理的新技术方案,研究了硫化氢抽取-净化一体化治理机理,研制出用于煤矿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抽取-净化一体化治理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装置。现场应用研究表明,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抽取-净化一体化治理装置的抽吸风口后1 m及出风口后1 m位置,硫化氢气体涌出体积分数分别由抽取-净化前的169.2×10^(-6)、155.9×10^(-6)降至抽取-净化后的13.9×10^(-6)、10.2×10^(-6),综掘工作面硫化氢抽取效率达到91.8%,硫化氢净化效率达到93.5%,硫化氢危害治理效果良好,为煤矿综掘工作面硫化氢灾害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硫化氢 涌出规律 抽取-净化一体化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政府治理效能的“组织-技术”互动机制——基于数字政府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绪 王敏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6,125,共13页
党的领导优势的发挥是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制胜密码,数字政府建设为探讨二者转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融合组织技术关系理论和党政体制理论,建构了党的领导下“组织-技术”互动的理论模型,即数字政府建设囿于技术与组织的内在刚... 党的领导优势的发挥是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制胜密码,数字政府建设为探讨二者转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融合组织技术关系理论和党政体制理论,建构了党的领导下“组织-技术”互动的理论模型,即数字政府建设囿于技术与组织的内在刚性很难自发达到平衡状态,需要党的领导优势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自身在价值理念、组织结构、领导制度和领导行为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对政府组织的再建构和数字技术再定义的统一,形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完美结合、政府结构与技术网络的互嵌耦合、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的无缝衔接、政府制度与技术标准的协同增效,进而实现数字治理良性的运行状态和政府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政府治理效能 “组织-技术”机制 数字政府建设 党政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力-治理视角下网络结构对技术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卓 王宏起 李玥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5,106,共9页
本文基于中国典型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专利引用数据,以技术重叠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非线性动态门限模型,将"能力-治理"视角下度中心性与结构洞作用关系纳入对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中,探讨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机理... 本文基于中国典型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专利引用数据,以技术重叠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非线性动态门限模型,将"能力-治理"视角下度中心性与结构洞作用关系纳入对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中,探讨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方式。研究表明:能力观视角下,企业更倾向通过能力获利及互补性专业化知识实现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网络结构受技术重叠影响对核心技术能力呈倒U型影响关系,且存在显著三重门限效应;治理观视角下,企业倾向通过动态组织化惯例修正核心能力刚性及治理信息过载。网络结构受技术重叠三重门限影响对非核心技术能力具有负向阻碍作用。研究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治理模型 网络结构 技术能力 技术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识别结构模态自然激励-时域分解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钟军军 董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21-125,共5页
针对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提出识别位移模态新方法—自然激励-时域分解法。将所分析的时域分解算法适用条件由结构自由振动响应信号推广至普遍情况。建立自然激励技术统一模型,证明白噪声激励下结构位移响应的互相关函数... 针对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提出识别位移模态新方法—自然激励-时域分解法。将所分析的时域分解算法适用条件由结构自由振动响应信号推广至普遍情况。建立自然激励技术统一模型,证明白噪声激励下结构位移响应的互相关函数经处理可获得与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新函数。该函数满足时域分解算法的推广适用条件。并通过数字滤波器将两者结合建立自然激励-时域分解法,该法用自然激励技术获得新函数替代时域分解算法中结构自由响应函数构造响应时间历程矩阵,可为环境激励下仅有结构有限测点响应识别位移模态提供新途径。用仿真算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识别 环境激励 时域分解算法 互相关函数 自然激励技术 自然激励-时域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