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7-′(亚甲胺基)-二-8-羟基喹啉及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密度泛函和自然键轨道及电子密度拓扑理论研究
1
作者 李志锋 朱元成 +2 位作者 吕玲玲 李红玉 康敬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5-2070,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上对5,7′-(亚甲胺基)-二-羟基喹啉及其3种金属M(M=Zn,Mg,Be)有机配合物M(5,7′-Iminomethylq2)2的结构进行了全优化,并用TDDFT方法计算了吸收光谱.同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电子密度拓扑分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上对5,7′-(亚甲胺基)-二-羟基喹啉及其3种金属M(M=Zn,Mg,Be)有机配合物M(5,7′-Iminomethylq2)2的结构进行了全优化,并用TDDFT方法计算了吸收光谱.同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电子密度拓扑分析(AIM)方法对分子内氢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谱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符合,该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能,改变中心金属原子对配合物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不大.和5,7′-Iminomethylq2相比,M(5,7′-Iminomethylq2)2的吸收光谱产生明显红移.5,7′-Imino-methylq2及其M(5,7′-Iminomethylq2)2分子内存在较强的氢键,可形成三元环,五元环和六元环.分子内氢键的存在使分子的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衍生物 自然轨道理论 电子密度拓扑分析 含时密度泛函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与HCl和CHCl_3形成分子间红移氢键和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素纹 黎安勇 谭宏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62-1967,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的MP2方法,分别在6-31G(d,p),6-311+G(d,p)和AUG-cc-pVDZ基组下,研究了复合物C5H5N…HCl(1),C5H5N…HCCl3(2)和C5H5N…HCCl3(3)的分子间氢键.计算结果表明,在复合物1中,HCl中Cl—H键伸长,形成Cl—H…N红移氢键;在复合...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的MP2方法,分别在6-31G(d,p),6-311+G(d,p)和AUG-cc-pVDZ基组下,研究了复合物C5H5N…HCl(1),C5H5N…HCCl3(2)和C5H5N…HCCl3(3)的分子间氢键.计算结果表明,在复合物1中,HCl中Cl—H键伸长,形成Cl—H…N红移氢键;在复合物2中,HCCl3中C—H键伸长,形成C—H…N红移氢键;在复合物3中,HCCl3中C—H键收缩,形成C—H…π蓝移氢键.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影响氢键红移和氢键蓝移主要有3个因素:n(Y)→σ*(X—H)超共轭作用、X—H键轨道再杂化和质子供体电子密度重排.其中,超共轭作用属于键伸长效应,电子密度重排和轨道再杂化属于键收缩效应.在复合物1和2中,由于键伸长效应处于优势地位导致形成红移氢键;在复合物3中,由于键收缩效应处于优势地位导致形成蓝移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 红移氢 蓝移氢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与尿嘧啶和胸腺嘧啶氢键的结合位点(英文)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长生 刘朋 于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3-1182,共10页
深入理解药物分子和核酸碱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合理设计研发新型高效药物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核酸碱基尿嘧啶和胸腺嘧啶与药物分子槲皮素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位点进行了研究.使用B3LYP/6-31G(d)方法优化得到了30... 深入理解药物分子和核酸碱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合理设计研发新型高效药物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核酸碱基尿嘧啶和胸腺嘧啶与药物分子槲皮素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位点进行了研究.使用B3LYP/6-31G(d)方法优化得到了30个稳定的氢键复合物结构,使用B3LYP/6-311++G(3df,2p)方法计算了这些复合物的结合能.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使用5个不同的结合位点与尿嘧啶或胸腺嘧啶形成氢键复合物,尿嘧啶或胸腺嘧啶可以使用3个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槲皮素形成氢键复合物.当槲皮素的结合位点固定时,槲皮素与尿嘧啶的位点u1或胸腺嘧啶的位点t1形成的氢键作用最强,与位点u2或位点t2形成的氢键强度最弱;当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作用位点固定时,二者与槲皮素的位点qu1形成的氢键作用最强,与位点qu5作用强度次之,与位点qu3的作用强度最弱.分子中原子(AIM)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轨道作用在氢键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尿嘧啶 胸腺嘧啶 结合能 自然轨道分析 分子中原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接触蓝移氢键PH_2…Y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闫秀花 黎安勇 +1 位作者 王素纹 苗树青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1,共7页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MP2/6-311++G(2df,2p),MP2/6-311++G(3df,3pd)和QCISD/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H2PF和H2POH作为质子给体与N2,HF,HCl与Cl-作为质子接受体的分子间双接触弯曲氢键PH2…Y.计算结果表明:6...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MP2/6-311++G(2df,2p),MP2/6-311++G(3df,3pd)和QCISD/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H2PF和H2POH作为质子给体与N2,HF,HCl与Cl-作为质子接受体的分子间双接触弯曲氢键PH2…Y.计算结果表明:6种复合物中都存在2个P—H…Y(Y=N,F,Cl,Cl-)氢键,P—H键收缩,伸缩振动频率增大,形成蓝移氢键.NBO分析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弯曲氢键的特殊结构使得分子间超共轭减小到可以忽略;质子接受体的电子密度没有转移到σ*(P—H)上,而是转移到了σ*(P—Z)(Z=F,O)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杂化.Alabugin的超共轭与重杂化理论与Hobza的理论都能成功地解释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z…Y蓝移氢 电子密度拓扑分析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键解离焓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文锐 徐菁利 熊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35-2542,共8页
在高精度计算方法G3和G3B3的基础上,比较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十几种方法对N—O键解离焓(BDE)相对于实验值的计算精度,发现用B3P86方法计算15种化合物N—O键的BDE,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6.36kJ·mol-1,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 在高精度计算方法G3和G3B3的基础上,比较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十几种方法对N—O键解离焓(BDE)相对于实验值的计算精度,发现用B3P86方法计算15种化合物N—O键的BDE,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6.36kJ·mol-1,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在此基础上,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非芳香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N—O键BDE.通过自然键轨道分析,发现部分N—O键的BDE与N—O键的键长、原子电荷密度及键级之间存在定量关系.此外,在B3P86方法的基础上预测了几种典型的杂环芳香化合物N—O键BDE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解离焓 自然轨道分析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_2(X=F,Cl,Br)与CH_3CHO中C-C键插入和环加成的理论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志锋 朱元成 +1 位作者 李会学 刘新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1-828,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DFT]和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及高级电子耦合簇[CCSD(T)]和电子密度拓扑分析[AIM]方法,研究了单重态二卤卡宾CX_2(x=F,Cl,Br)与乙醛CH_3CHO中C-C键的插入反应及其环加成的反应机理.在B3LYP/6-31G(d)水平上优化了各驻点构型,... 采用密度泛函[DFT]和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及高级电子耦合簇[CCSD(T)]和电子密度拓扑分析[AIM]方法,研究了单重态二卤卡宾CX_2(x=F,Cl,Br)与乙醛CH_3CHO中C-C键的插入反应及其环加成的反应机理.在B3LYP/6-31G(d)水平上优化了各驻点构型,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法(IRC)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计算了各物种的CCSD(T)/6-31G(d,p)单点能量.用经Wigner校正的Eyring过渡态理论分别计算了1大气压下主反应通道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并对反应通道中构型进行了自然键轨道及电子密度拓扑分析.结果表明,CF_2与CH_3CHO反应的主产物是P2_F[CH_3CF-2CHO:插入CH_3CHO中C-C键,反应Ⅰ(2)],而CCI_2及CBr_2与CH_3CHO反应的主产物是P1_cl[Cl_2COCHCH_3:成环反应Ⅱ(1)]及P1 B[Br_2COCHCH_3:成环反应Ⅲ(1)],1大气压下,反应I(2)和Ⅱ(1)及Ⅲ(1)进行的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400~1300 K和400~100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卤卡宾 乙醛 密度泛函理论 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 自然轨道理论 拓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O二聚体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颖 刘文清 +2 位作者 李海洋 杨禺页 程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989,共9页
利用分子轨道从头算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结合不同理论基组对于N-H…O蓝移氢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标准方法和均衡校正方法对二聚体进行了几何优化,振动频率和相互作用能的计算.拓扑学和自然键轨道理论对于蓝移氢键的本质进行分析.自然... 利用分子轨道从头算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结合不同理论基组对于N-H…O蓝移氢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标准方法和均衡校正方法对二聚体进行了几何优化,振动频率和相互作用能的计算.拓扑学和自然键轨道理论对于蓝移氢键的本质进行分析.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σ*(N-H)轨道上电子密度降低是电子密度重排效应的结果.分子内电子重排、轨道再杂化和电子受体内部结构重组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N-H的振动频率大幅蓝移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移氢 原子在分子中拓扑学分析 自然轨道分析 电子密度重排效应 结构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X(X=F,Cl)二聚体红移氢键的理论研究
8
作者 张先燚 张培 +2 位作者 肖伟 汪飞 崔执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用理论方法研究了二聚体HOX(X=F,Cl)分子间氢键,在B3LYP/6-31+G(d,p)、B3LYP/6-311++G(d,p)、MP2/6-31+G(d,p)和MP2/6-311++G(d,p)水平上,利用标准方法和均衡校正方法对二聚体进行了几何优化、振动频率和相互作用能的计算.同时,利用电... 用理论方法研究了二聚体HOX(X=F,Cl)分子间氢键,在B3LYP/6-31+G(d,p)、B3LYP/6-311++G(d,p)、MP2/6-31+G(d,p)和MP2/6-311++G(d,p)水平上,利用标准方法和均衡校正方法对二聚体进行了几何优化、振动频率和相互作用能的计算.同时,利用电子密度拓扑分析和自然键轨道分析对红移氢键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分子间O—H…O和O—H…X(X=F,Cl)氢键的形成使二聚体中O—H键伸长,伸缩振动频率减小,形成红移氢键.NBO分析表明,电荷转移效应占优势,因此形成O—H…O和O—H…X(F,Cl)红移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移氢 拓扑分析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镍团簇Ni_n(n=2~6)电子结构和拓扑分析
9
作者 唐典勇 胡建平 +1 位作者 伏秦超 张元勤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2-326,共5页
在UBP86/TZVP水平上计算了小镍团簇(Nin,n=2~6)的稳定基态结构并用自然键轨道(NBO)和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QTAIM)分析了这些团簇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i团簇基态结构具有较高自旋多重度。QTAIM分析表明镍团簇中Ni-Ni键均为金属... 在UBP86/TZVP水平上计算了小镍团簇(Nin,n=2~6)的稳定基态结构并用自然键轨道(NBO)和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QTAIM)分析了这些团簇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i团簇基态结构具有较高自旋多重度。QTAIM分析表明镍团簇中Ni-Ni键均为金属键。除Ni2团簇中Ni-Ni键为纯粹的σ键外,其他团簇中Ni-Ni键具有部分π键特征。提出了采用团簇的原子平均离域化指数(δ)来表示团簇的相对稳定性,平均离域化指数与团簇的平均结合能具有较好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团簇 电子结构 自然轨道分析 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N-H…O=C氢键二聚体中氢键强度的影响
10
作者 郑艳萍 王长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0-1034,共5页
使用MP2方法研究了N-H…O=C氢键二聚体的氢键强度,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对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取代基的供电性或吸电性来调控氢键强度:乙基等供电子基团对N-H…=C氢键强度的调节作用不大;-NO_2等强吸电子基团可极... 使用MP2方法研究了N-H…O=C氢键二聚体的氢键强度,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对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取代基的供电性或吸电性来调控氢键强度:乙基等供电子基团对N-H…=C氢键强度的调节作用不大;-NO_2等强吸电子基团可极大地改变N-H…=C氢键强度;质子受体分子中的强吸电子基团如-NO_2可使N-H…O=C氢键强度减弱多达2.6 kcal/mol.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N-H…O=C氢键强度越强,参与形成氢键的氢原子电荷越正,氧原子电荷越负,单体分子间电荷转移越多,N-H…O=C氢键中氧原子孤对电子n(O)对N-H反键轨道σ*(N-H)的二阶稳定化能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聚体 强度 自然轨道(NB0)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N—H…O=C氢键三聚体中氢键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敏 郑艳萍 +1 位作者 姜笑楠 王长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5-739,共5页
使用MP2方法研究了氢键三聚体中N—H…O=C氢键强度,探讨了氢键受体分子中不同取代基对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取代基对氢键三聚体中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取代基为供电子基团,氢键键长r(H…O)缩短,氢键强度增... 使用MP2方法研究了氢键三聚体中N—H…O=C氢键强度,探讨了氢键受体分子中不同取代基对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取代基对氢键三聚体中N—H…O=C氢键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取代基为供电子基团,氢键键长r(H…O)缩短,氢键强度增强;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氢键键长r(H…O)伸长,氢键强度减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N—H…O=C氢键强度越强,氢键中氢原子的正电荷越多,氧原子的负电荷越多,质子供体和受体分子间的电荷转移越多.供电子基团使N—H…O=C氢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n(O)对N—H的反键轨道σ*(N—H)的二阶相互作用稳定化能增加,吸电子基团使这种二阶相互作用稳定化能减小.取代基对与其相近的N—H…O=C氢键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体 取代基 强度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串配合物[Cr_3(dpa)_4LL′](dpa=dipyridylamide;L,L′=Cl,BF_4,CCPh)的Cr―Cr成键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华璇 郑燕玲 +4 位作者 詹益仕 谭莹 黄晓 彭琦 许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37-1644,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P86方法计算了Cr3(dpa)4Cl2(1)、Cr3(dpa)4(BF4)2(2)、Cr3(dpa)4Cl(BF4)(3)、Cr3(dpa)4(CCPh)2(4)和Cr3(dpa)4Cl(CCPh)(5)金属串配合物的结构,并对配合物的构型、Cr―Cr键的本质以及轴向配体对Cr―Cr键的影响进行了研...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P86方法计算了Cr3(dpa)4Cl2(1)、Cr3(dpa)4(BF4)2(2)、Cr3(dpa)4Cl(BF4)(3)、Cr3(dpa)4(CCPh)2(4)和Cr3(dpa)4Cl(CCPh)(5)金属串配合物的结构,并对配合物的构型、Cr―Cr键的本质以及轴向配体对Cr―Cr键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Cr―Cr平均键长较长的配合物趋于形成对称构型,较短时趋于形成非对称构型,最稳定的五重态的Cr―Cr平均键长最长,故优化时趋于形成对称构型;七重态Cr―Cr平均键长最短,趋于形成非对称构型;(2)五重态的Cr36+金属链均存在三中心三电子σ键,含弱σ给电子轴向配体BF4-的2和3的Cr―Cr短键还具有弱的π相互作用.七重态下,对称构型4中仅有三中心三电子σ键,而非对称构型1-3、5的Cr―Cr短键为三重键,非对称构型存在Cr36+链的σ离域作用,仍具有分子导线的潜在应用;(3)轴向配体L与Cr的作用主要表现为nL→4sCr或nL→3dz2Cr离域,较强的σ给电子配体CCPh-还存在σC―C→4sCr离域.Cr与L的结合强度为2<3<1<5<4,CCPh-与Cr的结合最强,使Cr―Cr键减弱,Cr―Cr距离增长,故4的各自旋态均为对称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串配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自然轨道分析 M—M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1-甲基尿嘧啶与N-甲基乙酰胺氢键复合物中氢键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冬佳 王长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09-2816,共8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和二阶微扰理论MP2方法对由1-甲基尿嘧啶与N-甲基乙酰胺所形成的氢键复合物中的氢键强度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取代氢键受体分子1-甲基尿嘧啶中的氢原子对氢键强度的影响和氢键的协同性.研究表明:...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和二阶微扰理论MP2方法对由1-甲基尿嘧啶与N-甲基乙酰胺所形成的氢键复合物中的氢键强度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取代氢键受体分子1-甲基尿嘧啶中的氢原子对氢键强度的影响和氢键的协同性.研究表明:供电子取代基使N-H…O=C氢键键长r(H…O)缩短,氢键强度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N-H…O=C氢键键长r(H…O)伸长,氢键强度减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供电子基团使参与形成氢键的氢原子的正电荷增加,使氧原子的负电荷增加,使质子供体和受体分子间的电荷转移量增多;吸电子基团则相反.供电子基团使N-H…O=C氢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轨道n(O)对N-H的反键轨道σ*(N-H)的二阶相互作用稳定化能增强,吸电子基团使这种二阶相互作用稳定化能减弱.取代基对与其相近的N-H…O=C氢键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物 取代基 强度 自然轨道分析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水复合物中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原媛 孙乐 +2 位作者 李玉莹 王晓红 黄正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定域分子轨道-能量分解分析(LMO-EDA)等理论和方法对AP-H_2O复合物中的氢键相互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AP分子中的—CH基团与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的C8H8A···O2A分子内氢键在多数AP-H_2O复合物中被保留下来;(2)AW1和AW6中的分子间氢键强于其他氢键;(3)AP的羰基氧原子是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第2个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是AP的酚羟基,前者中H_2O是质子供体,而后者中H_2O则是质子受体;(4)AP-H_2O的形成过程中,氢键作用与结构畸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AP-H_2O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但前者的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复合物 作用 自然轨道理论(nbo) 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硼氮烷与HCl,CHCl_3构成的分子间氢键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鹏 李绛 凤海元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0-816,共7页
用MP2方法和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下对复合物环硼氮烷—HCl体系和环硼氮烷—CHCl3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了其分子间氢键的本质。计算结果表明,氯仿与环硼氮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C—H键长缩短,振动频率增大(蓝移),而HCl与环硼氮烷分... 用MP2方法和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下对复合物环硼氮烷—HCl体系和环硼氮烷—CHCl3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了其分子间氢键的本质。计算结果表明,氯仿与环硼氮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C—H键长缩短,振动频率增大(蓝移),而HCl与环硼氮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H—Cl键长增长,振动频率减小(红移)。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影响氢键红移和蓝移主要有3个因素:n(Y)→σ*(X—H)超共轭作用、X—H键轨道再杂化和质子供体电子密度重排。其中,超共轭作用属于键伸长效应,电子密度重排和轨道再杂化属于键收缩效应。环硼氮烷—HCl体系的构型1和2伸长效应处于优势地位导致形成红移氢键;环硼氮烷—CHCl3体系中,由于键收缩效应处于优势地位导致形成蓝移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硼氮烷-HCl体系 环硼氮烷-CHCl3体系 分子间氢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金属配合物Cr3(dpa)4Cl2及其氧化态的Cr-Cr键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麦思卉 莫小婵 +3 位作者 吴伟青 蔡雪萍 彭琦 许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81,共7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具有分子导线潜在应用前景的线性金属配合物Cr3(dpa)4Cl2的对称构型1,非对称构型2及其氧化态[Cr3(dpa)4Cl2]+3进行理论计算,并结合自然键轨道理论对配合物1~3的Cr—Cr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性构型1和2中只形成Cr63...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具有分子导线潜在应用前景的线性金属配合物Cr3(dpa)4Cl2的对称构型1,非对称构型2及其氧化态[Cr3(dpa)4Cl2]+3进行理论计算,并结合自然键轨道理论对配合物1~3的Cr—Cr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性构型1和2中只形成Cr63+的d2z轨道组成的三中心三电子σ键,α电子由两端向中间的Cr离域,β电子由中间向两端的Cr离域,α电子的离域更显著.由于离域和dpa-配体的螺旋盘绕作用,Cr63+的π轨道中dxz和dyz轨道成份较小且绕金属轴(Z轴)发生不同程度的旋转,难以重叠形成π键.(2)氧化态3中,因配体的螺旋作用,Cr的dxy轨道绕Z轴发生不同程度旋转而无法有效重叠形成δ键,故Cr—Cr短键只存在1个σ键和2个π键的三重键.(3)中性分子的HOMO轨道为σ非键轨道,电子云集中在两端Cr上,两端的Cr(2的长键端的Cr)是失电子形成氧化态3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金属配合物 M—M 分析 密度泛函理论 自然轨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铁配合物Fe(CO)(5-x)(PR3)x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彩红 李海宇 +2 位作者 李俊 贾建峰 武海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7-1195,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一系列低价铁化合物Fe(CO)_(5-x)(PR_3)_x(x=1~3,R=H,F,Me)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点以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膦配体后不会造成Fe(CO)x(PR_3)_(5-x)的几何结构畸变,为略扭曲的三角双...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一系列低价铁化合物Fe(CO)_(5-x)(PR_3)_x(x=1~3,R=H,F,Me)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点以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膦配体后不会造成Fe(CO)x(PR_3)_(5-x)的几何结构畸变,为略扭曲的三角双锥形。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膦配体与羰基铁基团间存在电荷转移,有效增强Fe-CO之间的共价作用。多数稳定结构Fe(CO)x(PR_3)_(5-x)的第一膦配体解离能要比第一羰基解离能低,预示Fe(CO)_(5-x)(PR_3)_x的反应活性比Fe(CO)5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羰基铁衍生物 膦配体 解离能 自然轨道(nbo)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_(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英文)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高峰 王银亮 +1 位作者 孙建敏 王渊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5-1360,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对团簇的平均结合能、镶嵌能、垂直离化势、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电荷布居分析、...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对团簇的平均结合能、镶嵌能、垂直离化势、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电荷布居分析、自然键轨道(NBO)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对于Au12M(M=Na,Mg,Al)团簇,它们形成了内含M原子的最稳定的笼状结构.然而对于Au12M(M=Si,P,S,Cl)团簇,它们却形成了以M元素为顶点的稳定锥形结构.在这些团簇中发现Au12S团簇相对是最稳定的,这是由于Au12S团簇形成了稳定的满壳层的电子结构.自然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对于所有的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电荷总是从Au原子转向M原子.自然键轨道和HOMO分析表明Au12M团簇中发生了Au原子的s-d轨道和M原子的p轨道间的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团簇 自然电荷布居分析 稳定性 自然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原子活化乙烷的微观反应机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定光 李来才 廖显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28-1133,共6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Fe原子催化乙烷反应的微观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构型,并在同一水平上计算了反应中各驻点的振动频率,运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方法...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Fe原子催化乙烷反应的微观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构型,并在同一水平上计算了反应中各驻点的振动频率,运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方法分析了各物质的成键情况和轨道间相互作用。Fe原子对乙烷的活化过程可分为C-C键活化及C-H键活化,分别释放出CH4和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自然轨道(nbo) 过渡态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唑与水二聚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素芹 居学海 +1 位作者 肖鹤鸣 范晓薇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4,13,共5页
在DFT-B 3LYP/6-311++G**水平下,求得1H-四唑和2H-四唑与水的二聚体势能面上4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并求得4种四唑单体与水二聚体在B 3LYP/6-311++G**水平下的BSSE分别为:3.95,2.52,2.57和4.03 kJ/m o l,ZPE校正能量分别为7.00,5.2... 在DFT-B 3LYP/6-311++G**水平下,求得1H-四唑和2H-四唑与水的二聚体势能面上4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并求得4种四唑单体与水二聚体在B 3LYP/6-311++G**水平下的BSSE分别为:3.95,2.52,2.57和4.03 kJ/m o l,ZPE校正能量分别为7.00,5.27,4.04和5.93 kJ/m o l。经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校正后,1H-和2H-四唑/水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37.68 kJ/m o l。电荷分布与转移分析表明,二子体系间的电荷转移很少,但接触点上氮原子和氢原子电荷变化较大。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四唑-水二聚体 密度泛函理论 自然轨道(nbo)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