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资源优势和地质工作建议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宇轩 唐金荣 +5 位作者 牛亚卓 张静雅 赵禹 魏建设 姜光政 王利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8-1480,共23页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方向和工作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地质工作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北在碳中和减排和增汇两大基本途径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西北地质调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等资源优势: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13991×10^(8)m^(3),占全国的34.78%;地热能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达8974.74×10^(18)J;锂、钴、镍和铀矿等清洁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均居全国前列,锂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新疆是中国最大的铀矿生产基地。而且,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和地表基质层类型丰富,碳库现存量和增汇潜力巨大,同时拥有大量适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选址和地质储能的优质空间,是中国通过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节点。【结论】中国西北地区可为碳减排、碳增汇路径提供有效资源支撑,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应立足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天然气资源调查、攻关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研究、试点地表基质层与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CCUS相关的地下空间调查,以及建设碳中和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地质解决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地质调查 矿产勘查 油气勘查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前20年世界地质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成果与未来30年中国地质工作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1
2
作者 施俊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44-2057,共14页
在21世纪前20年里,以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和干热岩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因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能源独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转型,对关键金属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 在21世纪前20年里,以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和干热岩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因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能源独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转型,对关键金属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强势推出关键矿产清单,力求保障本国资源安全。深海探测、地球深部探测取得新进展。地球系统科学成为当代地质科学主题,形成了一批新概念,例如地质多样性、关键带、人类世、临界要素等,引领地质工作的转型。展望未来3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将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的重大挑战,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地质工作要突出清洁能源和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要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地质调查、监测、模拟与预测技术体系,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和修复及城市建设,促进地质工作转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地球系统科学 地质工作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时空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集聚演化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鹏 赵君 +4 位作者 阎晓娟 杨涛 张晶 马尚伟 张道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520,共15页
【研究目的】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 【研究目的】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联模型,测度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集聚演化特征。【研究结果】2004—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增长快,中、下游增长慢,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逐渐凸显,高效率区域(一、二类)逐渐由“斑点”状扩张为“斑块”状,中、低效率区域逐渐缩小,城市群间、上中下游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逐步收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空间形态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高效率均质区域(H-H类型)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且逐渐聚集成片,中原城市群首次出现H-H集聚区;低-高关联(L-H类型)由山东潍坊市转变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低关联(H-L类型)分布在兰州市;低效率均质区域(L-L类型)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结论】建议黄河流域在整体上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个体上注重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合理配置共享,且对上、中、下游区域实行差异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格局 城市地质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