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元杰 王森杰 +2 位作者 张敏 何泽 张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5-1193,共9页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几年来MNA在美国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比例约占30%左右,场地修复的平均成本为数十万美元.本文介绍了MNA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总结了MNA的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和相关的核心技术手段,与典型修复方法的成本进行了比较,以期为MNA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地下水 监控自然衰减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小平 程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78,共6页
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以消除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工程修复,第2阶段是以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修复/恢复。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和强化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具有成... 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以消除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工程修复,第2阶段是以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修复/恢复。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和强化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修复作用持续等优点,在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其在消除生态影响和规避修复工程风险方面的作用是工程修复无法取代的。介绍了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的4种主要途径及其在欧美国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的方法步骤,以及这项技术在中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中国在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上的科学研究和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自然修复 恢复技术 场地污染修复 土壤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袁昊辰 张幼宽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8-278,共11页
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值得实践与研究。选取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评价MNA修复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水文地质条件... 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值得实践与研究。选取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评价MNA修复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现状分析,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程序MODFLOW建立了污染场地地下水流模型,运用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程序MT3DMS建立了场地污染物迁移模型,分别模拟了场地地下水流、主要污染物总石油烃(TPH)和重金属镍(Ni)的迁移过程。基于模型,对比监控自然衰减和抽出处理与监控自然衰减结合的2种方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TPH和Ni对于Freundlich常数及Freundlich指数变化均较为敏感;TPH的自然衰减效果较好,采用自然衰减方案,经过850 d可由初始浓度1.52 mg/L衰减到修复目标值(0.3 mg/L);Ni衰减较慢,适宜采用结合抽出处理的监控下自然衰减方案,经过300 d可由初始浓度0.13 mg/L达到修复目标值(0.02 mg/L)。在自然衰减能力较强或地下水流速较缓的条件下,适宜采用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方案;在自然衰减能力较弱或地下水有显著流动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结合抽出处理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方案。研究结果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自然衰减 地下水污染修复 数值模拟 抽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产学研教学体系的探索:以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课程为例
4
作者 钱丽源 周斯翔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47-51,共5页
2018年10月11日早间7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形成高差为20m的堰塞湖致下游近1万户居民紧急撤离。在气候逐年极端变化的情况下,川西地区近2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自然灾害监控与... 2018年10月11日早间7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形成高差为20m的堰塞湖致下游近1万户居民紧急撤离。在气候逐年极端变化的情况下,川西地区近2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科研与实践提前进入大学课堂。不仅川西地区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全球高校在冰川退化、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洪水等频率增大的威胁下,也已悄然将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课程潜移默化植入大学基础教育中。然而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都是各个学科基础教学中的实验地。风景园林作为一级学科,对于此领域的教学需求及意义在将来必定会成梯量级增大,对其科学的教育体系的探索迫在眉睫。通过对在此领域中全球先进的产学研联合教育体系现状的剖析,理清此课程对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教学意义,从而以教学意义为指导,对其产学研教育途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期通过此领域课程产学研体系的探索,为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在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基础教学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予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全球产学研教育体系 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相液体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琳 张敏 +4 位作者 郭彩娟 宁卓 张瑜 秦骏 张巍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4-716,共13页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修复的内涵,展现了解决“拖尾和反弹”问题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研究显示:①2000年至今,自然衰减修复的相关研究逐渐从地下水污染羽衰减转向包气带源区自然消除;②包气带自然消除过程被证实是源区自然消除的关键生物过程,占LNAPL总质量损失的90%~99%;③LNAPL挥发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是源区自然消除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源区自然消除研究方法:①可分为LNAPL源区-羽识别、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三个部分;②包气带定量评估常用浓度梯度、二氧化碳通量(动态密闭室和静态捕集)和热力学梯度是量化评估的三类方法。综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难点,可以预见,在未来研究中,识别源区LNAPL的成分变化、明确源区自然消除的限速因子,以及开发恰当的气体脱气和气泡逃逸观测方法,是源区自然消除修复方法应用推广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自然衰减 轻非水相液体 源区自然消除 产甲烷 甲烷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ED理念的城市公园空间环境被害恐惧感分析——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梦瑶 谢宜宾 高俊晗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1期161-166,共6页
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为例,借助SP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念入手,探究公园空间影响被害恐惧感的主要物质环境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领域性、监控和目标强化是其显... 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为例,借助SP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念入手,探究公园空间影响被害恐惧感的主要物质环境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领域性、监控和目标强化是其显著影响因素。结合实地调研,提出明确边界形成空间分层、加强内部节点空间的渗透性及提高指示标识系统的易读性3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空间环境 被害恐惧感 CPTED 自然监控 领域性 视线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