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人与河流工程的和解——在马克思的废物再循环概念限度内
1
作者
李映红
吴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6-22,146,共8页
工程是人最切近的生存样式,人们开发河流的水资源,兴修河流工程的同时,会产生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广泛影响着工程与水体、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资本原始积...
工程是人最切近的生存样式,人们开发河流的水资源,兴修河流工程的同时,会产生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广泛影响着工程与水体、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资本原始积累主导下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背离了人们真实的需要,违反了物质良性循环规律,导致社会经济和人、自然物循环之间的尖锐对立,主体与工程物的和谐被改变,物质交换被异化,人与河流工程亟须“和解”。从工程的“附魅”到“祛魅”再到“返魅”,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否定性发展过程,人与河流工程的关系从异化到和解,也是人与河流工程矛盾的最终解决。在马克思的废物循环概念限度内,人类怎样进行河流工程实践才算达成工程生态文明?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废物再循环思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工程关系的理论,积极寻求工程之“返魅”,是构建“好的”工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实现人与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具有时代关切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物再循环
生命
再生产
河流工程
自然的“复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人与河流工程的和解——在马克思的废物再循环概念限度内
1
作者
李映红
吴超
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6-22,14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流工程责任伦理问题研究”(17BZX035)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项目“河流工程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维度研究”(2017B33414)阶段性成果
文摘
工程是人最切近的生存样式,人们开发河流的水资源,兴修河流工程的同时,会产生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广泛影响着工程与水体、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资本原始积累主导下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背离了人们真实的需要,违反了物质良性循环规律,导致社会经济和人、自然物循环之间的尖锐对立,主体与工程物的和谐被改变,物质交换被异化,人与河流工程亟须“和解”。从工程的“附魅”到“祛魅”再到“返魅”,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否定性发展过程,人与河流工程的关系从异化到和解,也是人与河流工程矛盾的最终解决。在马克思的废物循环概念限度内,人类怎样进行河流工程实践才算达成工程生态文明?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废物再循环思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工程关系的理论,积极寻求工程之“返魅”,是构建“好的”工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实现人与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具有时代关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废物再循环
生命
再生产
河流工程
自然的“复活”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人与河流工程的和解——在马克思的废物再循环概念限度内
李映红
吴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