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被引量:
26
1
作者
高庆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58-264,共7页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变
自然
灾害
灾害分布
减灾区
分区减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宋时期长安古碑的两次劫难
被引量:
1
2
作者
路远
《文博》
1998年第5期64-65,83,共3页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受的破坏之巨.乾隆本《西安府志·金石志》云:“关中金石之文甲于海内,……顾自唐末五季兵燹而后,一坏于宋姜遵之营浮图,再坏于韩缜之修灞桥,三坏于嘉靖乙卯地震,先后数百年,十盖已失其七八.”所列举的三次大的破坏,有两次系人为,而且都发生在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古碑
西安碑林
《长安史迹考》
自然灾变
人为破坏
四库全书
转运使
文化遗产
陈尧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书架
3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7-1177,共1页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高庆华 等编著 该书以地球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地球旋转、地壳运动、海洋运动、生物活动及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高庆华 等编著 该书以地球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地球旋转、地壳运动、海洋运动、生物活动及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多因子、多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书架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问题
地球系统
温室效应
发展趋势
自然灾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现代史的又一项开拓——读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
4
作者
周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54-155,共2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荒史
中国现代史
自然
灾害
社会制度
灾害学
密切相关
水旱灾害
自然灾变
社会发展
历史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地震减灾的思考
5
作者
谢乐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灾的宿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变
预测
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被引量:
26
1
作者
高庆华
机构
科学技术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58-264,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96 92 0 3 2 0 5 )
文摘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关键词
自然灾变
自然
灾害
灾害分布
减灾区
分区减灾对策
Keywords
natural disaster
disaster distribution
disaster-reduction region
divisional disaster-countermeasure
分类号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宋时期长安古碑的两次劫难
被引量:
1
2
作者
路远
出处
《文博》
1998年第5期64-65,83,共3页
文摘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受的破坏之巨.乾隆本《西安府志·金石志》云:“关中金石之文甲于海内,……顾自唐末五季兵燹而后,一坏于宋姜遵之营浮图,再坏于韩缜之修灞桥,三坏于嘉靖乙卯地震,先后数百年,十盖已失其七八.”所列举的三次大的破坏,有两次系人为,而且都发生在北宋.
关键词
北宋时期
古碑
西安碑林
《长安史迹考》
自然灾变
人为破坏
四库全书
转运使
文化遗产
陈尧佐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书架
3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7-1177,共1页
文摘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高庆华 等编著 该书以地球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地球旋转、地壳运动、海洋运动、生物活动及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多因子、多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书架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问题
地球系统
温室效应
发展趋势
自然灾变
分类号
P343.6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现代史的又一项开拓——读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
4
作者
周济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54-155,共2页
文摘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
关键词
灾荒史
中国现代史
自然
灾害
社会制度
灾害学
密切相关
水旱灾害
自然灾变
社会发展
历史记载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地震减灾的思考
5
作者
谢乐今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文摘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灾的宿愿。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变
预测
抗震
分类号
N [自然科学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高庆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北宋时期长安古碑的两次劫难
路远
《文博》
199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新书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现代史的又一项开拓——读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
周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地震减灾的思考
谢乐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