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压水堆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守相 于雷 鄢炳火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220-224,共5页
针对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以核动力装置瞬态最佳估算程序RELAP5/MOD3为基础,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模型,并建立三维空间内中子物理与热工水力的耦合模型,研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一体化核动力装置强迫循环向自然循... 针对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以核动力装置瞬态最佳估算程序RELAP5/MOD3为基础,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模型,并建立三维空间内中子物理与热工水力的耦合模型,研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一体化核动力装置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在过渡过程中,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反应堆功率变化幅度较大,冷却剂流量的变化对一回路温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核动力装置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反应堆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程瞬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郝承明 付文 +1 位作者 彭敏俊 夏庚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核反应堆的自然循环可提供非能动余热排出能力,有利于提高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本文以一体化压水堆概念设计方案为对象,利用RELAP5/MOD3.4程序对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的瞬态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反应堆功率、主泵阻力、主泵转动惯... 核反应堆的自然循环可提供非能动余热排出能力,有利于提高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本文以一体化压水堆概念设计方案为对象,利用RELAP5/MOD3.4程序对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的瞬态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反应堆功率、主泵阻力、主泵转动惯量等因素以及不同运行策略对转换过程瞬态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一体化压水堆 RELAP5 MOD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转自然循环一体化压水堆协调控制策略
3
作者 张博文 彭敏俊 成守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23-1728,共6页
一体化压水堆系统使用直流蒸汽发生器,通常具有强烈的耦合特性和复杂的非线性,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程引入大的冷却剂平均温度设定值变化不利于系统控制和反应堆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先进的协调控制策略来实现强迫循环转自... 一体化压水堆系统使用直流蒸汽发生器,通常具有强烈的耦合特性和复杂的非线性,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程引入大的冷却剂平均温度设定值变化不利于系统控制和反应堆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先进的协调控制策略来实现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程的自动控制,并改善其动态特性。依据模糊逻辑理论,采用协调控制器协调2种底层控制器,分别为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器,实现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稳压器压力控制系统和给水控制系统的协调控制。针对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的过渡工况,将常规PID控制策略作为协调控制策略的对比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协调控制策略优于常规PID控制策略,能够更快速、平稳地实现强迫循环到自然循环的工况转换,有利于提高核动力装置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控制 模糊逻辑 模糊控制器 PID控制器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一体化压水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谐海洋条件下自然循环运行特性 被引量:7
4
作者 鄢炳火 于雷 +2 位作者 张杨伟 桂学文 谢海燕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基于两相漂移流模型建立简谐海洋条件下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理论分析模型;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描述堆芯中子的物理行为及控制棒调节系统的响应;利用研制的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在摇摆条件下的自然循环运行特性及强迫循环向自然循... 基于两相漂移流模型建立简谐海洋条件下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理论分析模型;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描述堆芯中子的物理行为及控制棒调节系统的响应;利用研制的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在摇摆条件下的自然循环运行特性及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的过渡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摇摆周期越小,影响越大;摇摆振幅越大,影响越大;相同摇摆周期与摇摆振幅条件下,纵摇对自然循环运行影响大;纵摇时,参数波动周期与摇摆周期相符,横摇时,参数波动周期为摇摆周期的一半;海洋条件引起过大的堆芯自然循环流量波动可造成功率自动调节控制棒的频繁动作,无法平稳实现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海洋条件 两相流模型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于我国气象干旱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雍燕兰 郑雯 +3 位作者 赵铜铁钢 杨芳 陈文龙 陈晓宏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5,共8页
干旱导致相当的经济社会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基于CMIP6多模式历史模拟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采用阈值识别干旱事件,设计对比实验评估人类活动对于我国1851—2005年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强迫下,我国呈现略微湿润化趋势;人... 干旱导致相当的经济社会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基于CMIP6多模式历史模拟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采用阈值识别干旱事件,设计对比实验评估人类活动对于我国1851—2005年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强迫下,我国呈现略微湿润化趋势;人类活动和自然强迫下,我国东南地区干旱频率显著提高、干旱持续时间显著增长、最大干旱强度显著增加,西北地区干旱频率则显著降低。人类活动使我国54.2%的网格干旱频率提高值超过了自然强迫下提高值的最大10%分位数,最大干旱持续时间和最大干旱强度中分别为41.8%、31.6%。气溶胶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率显著提高,温室气体则使得干旱频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干旱 自然强迫 气溶胶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