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耦合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934-13935,14010,共3页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0 a来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洞庭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
2
作者 冯晨 梁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5-248,共14页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和来水来沙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对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洞庭湖区与长江水沙蓄泄关系变化,以及洞庭湖区未来演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持续围垦建垸,侵占了蓄滞洪水的水域,大幅削减了洞庭湖蓄洪能力。(2)荆江大堤的修建,抬高了荆江洪水位并对洞庭湖形成了顶托作用,加剧了丰水期洪涝灾害。(3)荆江裁弯取直,造成城陵矶-武汉段淤积,以及荆江三口分流河道衰退萎缩,致使洞庭湖入口萎缩、出口堵塞。(4)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来水泥沙淤积量大幅减少,城陵矶以下荆江河段泥沙淤积量大幅增加。人类工程造成洞庭湖调蓄洪水容量大幅减少,洪水难泄,洪灾加剧;洞庭湖出现淤积滩涂,枯水期加长,长江水难以流入,旱灾加剧。(5)江汉-洞庭湖平原目前仍处于构造沉降速度较快时期,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超过构造沉降量,造成洞庭湖容量逐年减小,洞庭湖部分地区有沼泽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围垦建垸 水利工程 构造沉降 泥沙淤积 洞庭湖区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温度变化中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归因模拟 被引量:10
3
作者 满文敏 周天军 +2 位作者 张丽霞 吴波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20世纪气温变化 自然变率 人为因素 归因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1 位作者 高志刚 张红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5 3 8% ,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 1 0 0 % ,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 2 3 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 :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 ,只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力植树造林并着力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 ,调整草场内部结构 ,则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土地沙化过程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定量区分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颜亮 王金枝 +8 位作者 张骁栋 陈槐 李勇 张克柔 闫钟清 李猛 吴海东 康恩泽 康晓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8-1107,共10页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进而结合典型区域或典型生态系统,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总体而言,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缺点,当前采用同一方法在不同区域或生态系统类型应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方法本身改进或优化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不同区分方法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定量区分的结果除受方法本身算法的局限外,也受数据源的时空连续性及分辨率的影响。未来定量区分方法将强调:(1)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兼顾全面、多角度、不冗余等原则;(2)进行多源数据与多时空尺度融合,在更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从单一因子的贡献率区分到更多综合性指标的贡献率区分;(3)对定量区分方法本身的改进,这是当前的重点与难点。以期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关键生态功能的针对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王金成 毛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49.64%,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10.89%。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导致了环县荒漠化的发展,单独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农牧交错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 被引量:54
7
作者 常兆丰 韩福贵 +2 位作者 仲生年 赵明 梁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开发是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关键,巩固边塞是引起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战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在自汉代以来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不断增强。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以来,沙漠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下游 生态环境退化 石羊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 位移 农业开发 1958年 沙漠化过程 地形特征 耕地面积 河西走廊 生态退化 历史过程 20世纪 主导地位 水资源 民勤县 汉代 上游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两宋时期自然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旭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表现在四个方面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军队屯垦 。
关键词 两宋时期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3 位作者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10
作者 钟玲 孙瑛 公保才让 《中国草食动物》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作用强度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道时期黄河河患频仍的人为因素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志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176,共5页
河患频仍,河政败坏成为嘉道中衰的表征之一。史家印銮章认为嘉庆一朝"实为清室由盛而衰之枢纽",其中衰之现象约有三端,除满兵不竞、吏治大坏之外,就是"河患之见告",他说:"康熙时治河,实事求是,嘉庆以还,官吏则视为利源,国家则成... 河患频仍,河政败坏成为嘉道中衰的表征之一。史家印銮章认为嘉庆一朝"实为清室由盛而衰之枢纽",其中衰之现象约有三端,除满兵不竞、吏治大坏之外,就是"河患之见告",他说:"康熙时治河,实事求是,嘉庆以还,官吏则视为利源,国家则成为漏卮。年复一年,糜帑无算。"(1)5407此论不无道理,嘉道时期吏治腐败,导致河政废弛,黄河河患最为严重。事实上,清代中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恶化,黄河河患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因素 黄河 环境恶化 清代中期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为因素引起种子质量纠纷的预防措施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宇舟 徐亚荡 姚善军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1,共2页
种子质量纠纷是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种子法》实施以来,湖北省成宁市发生种子质量纠纷156起.经过鉴定真正是种子存在质量问题的28起,只占到18%,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的56起.占到36%.其余种子质量纠纷则主要... 种子质量纠纷是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种子法》实施以来,湖北省成宁市发生种子质量纠纷156起.经过鉴定真正是种子存在质量问题的28起,只占到18%,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的56起.占到36%.其余种子质量纠纷则主要是由于种子企业品种推广范围不当、夸大宣传、标签不实以及其他不当经营行为等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因素造成的种子质量纠纷虽然种子质量本身不存在问题.但使得种子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协调处理.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对公司声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法》 质量纠纷 人为因素 预防 生产经营企业 种子企业 质量问题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13
作者 李永杰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3期178-180,共3页
为了深入剖析林业工程中人工林质量的多维内涵、评估准则以及探讨其影响因素,提炼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自然因素中的土壤、气候和水文状况以及人为层面的种苗品质、栽植技术、日常管理,还有政策法规的贯彻... 为了深入剖析林业工程中人工林质量的多维内涵、评估准则以及探讨其影响因素,提炼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自然因素中的土壤、气候和水文状况以及人为层面的种苗品质、栽植技术、日常管理,还有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等对人工林质量的具体影响。基于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涵盖了科学的规划布局、种苗与技术的改良、管理维护的加强以及政策和法规的优化支持。本研究为优化林业工程中的造林质量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林 自然条件 人为因素 质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与人为因素有关的10个关键问题
14
作者 Jon Barnett Michael Webber +2 位作者 Mark Wang Brian Finlayson Debbie Dickinson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0-70,共1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英文研究资料显示人们对流域的许多方面研究不透,甚至缺乏了解。以往的多数研究注重流域水资源问题的一些自然特征,对流域水问题的人为因素却很少提及,如个人、社会团体和制度受流域水量和水质变化的影响及应对... 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英文研究资料显示人们对流域的许多方面研究不透,甚至缺乏了解。以往的多数研究注重流域水资源问题的一些自然特征,对流域水问题的人为因素却很少提及,如个人、社会团体和制度受流域水量和水质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在研究流域水问题的人为因素方面,多数强调以提高水利用效率为目的建立水市场的紧迫性,特别是农业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为因素 水资源问题 水利用效率 研究资料 自然特征 水质变化 流域水量 社会团体 农业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成猫儿山铁杉死亡的人为因素被消除
15
作者 江秀奎 蒋卫民 《广西林业》 1999年第6期7-7,共1页
关键词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人为因素 铁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旅游公司 桂林市 珍稀树种 保护区管理 动物类型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16
作者 杨佩芩 吴希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2,20,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 交互作用 历史主体性 历史客体 主客体 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 受动性 客体性
全文增补中
陕北农牧交错带50年来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农牧交错带自1949年以来气候呈现暖干、冷湿交替过程,而未来气候将逐渐趋于暖干,但平均风速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人口和牲畜数量及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则持续下降,这些对荒漠化防治均是不利因素。2)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13.06%,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贡献率为73.51%。3)尽管自然及人为因素50年来的变化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阻止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陕北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损失成本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自然权重模型的建立
18
作者 尚珊珊 尤建新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2年第6期155-160,共6页
文章主要讨论了质量损失成本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自然权重理论建立了各因素的自然权重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影响质量损失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机械设备因素两部分,人为因素包括质量体系的维护与实施、供应商的评价与维护... 文章主要讨论了质量损失成本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自然权重理论建立了各因素的自然权重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影响质量损失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机械设备因素两部分,人为因素包括质量体系的维护与实施、供应商的评价与维护、产品检验与过程控制、市场调研和员工操作;机械设备因素包括设备突发事故等。然后,利用自然权重理论,根据其具有模糊属性的性质,依据各影响因素的不同特性,讨论各影响因素的函数曲线,并在考虑到不同产品下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为各影响因素添加了校正系数,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各产品讨论的质量损失成本各影响因素的隶属函数。最后,根据所建立的隶属函数,依据自然权重定义,建立了各影响因素的自然权重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损失成本 自然权重 隶属函数 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 机械设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增力 胡理乐 +1 位作者 闫伯前 张鹏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060-10071,共12页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发挥着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效益。北京市共5类79处自然保护地,是首都重要生态屏障,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核算了北京自然保护地的5种典型的生态效益,使用...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发挥着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效益。北京市共5类79处自然保护地,是首都重要生态屏障,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对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核算了北京自然保护地的5种典型的生态效益,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的差异,并基于冗余分析法探究了2种自然因素(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和4种人为因素(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耕地比例和道路密度)对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自然保护地总体生态效益:北京自然保护地生境质量高,生境质量指数均值高达0.88;其它4项可价值化的生态效益中,水源涵养价值最大,固碳价值最低。(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生态效益比较:除生境质量外,其它4个生态效益之和,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显著高于其它3类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的生境质量显著低于其它4类保护地,而这4类保护地之间生境质量并无显著差异;从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来看,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显著低于其它3类自然保护地。(3)人为干扰因素(影响水平为38.92%)对生态效益的影响程度远高于自然因素(影响水平为16.63%);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效益主要受人为干扰影响,而生境质量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源涵养则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4)基于冗余分析,北京自然保护地可分为3个类群:水源涵养型、高质量栖息地型、其它生态效益型(包括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研究可服务于北京保护地管理,提升北京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效益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才保 《草业与畜牧》 2011年第8期11-16,共6页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人为因素对草原荒漠化作用力合力是持续增加,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素贡献率而成为影响的主体,是导致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草原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作用强度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