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指涉的游戏:数字时代中国科幻电影的非透明性
1
作者 田茵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数字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通过“再媒介化”融合了电视节目、小品、电子游戏等其他艺术形式,从而逐渐生成了自身的非透明性特质,实现了对沉浸的传统观看模式的有力颠覆;当被抽离出来的观众与电影媒介持续发生交互,数字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 数字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通过“再媒介化”融合了电视节目、小品、电子游戏等其他艺术形式,从而逐渐生成了自身的非透明性特质,实现了对沉浸的传统观看模式的有力颠覆;当被抽离出来的观众与电影媒介持续发生交互,数字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凭借作品的未完成态、内部时空与地理的不连贯性、人物之虚实交错的暧昧性等元素将自身的非透明性发展为了独特的审美旨趣,即这是一种为观众提供新颖体验的“后电影”式进化,又是反复暴露自身媒介属性的“元电影”式言说。在此意义上,数字时代的科幻电影成为一场自我指涉的游戏,并暗示着由技术与艺术嵌合而成的“物”正在以一种新的真实介入人类的感知秩序,悄然宣告着物我间性的未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自我指涉 媒介 非透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指涉的欲望世界——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春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0-23,29,共5页
长篇小说的异军崛起,乃是九三年文坛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依照九四年初长篇小说的发表情况判断,这种迅猛发展的长篇创作势头还会持续相对比较长的一个时期。笔者认为,在九四年巳经发表的长篇小说中,林白的长篇处女作《一个人的战争》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自我指涉 第一人称叙述者 战争 叙述方式 叙述技巧 小说创作 内心独白 小说文本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自我指涉悖论:卢曼对德国浪漫派的重述
3
作者 范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0,共11页
德国浪漫派的“系统思考”,在本雅明的浪漫派研究中得到初步呈现,在卢曼系统论中更是成为艺术系统“自创生”的模型。浪漫派是第一种反思文学自治的艺术风格,卢曼视之为从传统的客体艺术向现代的世界艺术转变的第一步。不过,他认为浪漫... 德国浪漫派的“系统思考”,在本雅明的浪漫派研究中得到初步呈现,在卢曼系统论中更是成为艺术系统“自创生”的模型。浪漫派是第一种反思文学自治的艺术风格,卢曼视之为从传统的客体艺术向现代的世界艺术转变的第一步。不过,他认为浪漫派仍然受到主体哲学的限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完整的人”的表象。卢曼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对浪漫派艺术观进行重释,“数学”“文化”和时间概念是他关注的重点,分别代表浪漫派世界的事情、社会和时间维度。从卢曼对浪漫派的理解中,我们不但可以辨认出系统论艺术理论和源自康德的现代美学的区别,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批评,而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德国美学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派 系统论 二阶观察 数学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论人类的三种符号崇拜 被引量:6
4
作者 曾庆香 苏学良 邱秀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7,共5页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三种符号崇拜:仪式符号崇拜、宗教符号崇拜和身份符号崇拜,并指出人类所崇拜的这三种符号的意指方式分别是模拟模式、表征模式与自我指涉模式。
关键词 符号崇拜 巫术 模拟 表征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节末 张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90,共10页
柯马丁解释《诗经》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重复生成... 柯马丁解释《诗经》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重复生成了诗歌赖以解读的模式化语境,进而可以通过音韵、代词、嘏辞、模式化套语等形式分析确定诗中不同的表演身份,而诗句是表演者的话语或动作,这样仪式表演场景得以展现。接受者视角使仪式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指涉性,这也是异于传统自我指涉概念之处。不过,柯氏理论尚未解决叙事性较弱之《国风》的解读问题。他虽然关注到了接受者以及同一首诗的不同历史阐释并存的现象,但并没有继续深入。我们尝试打破文学领域中自我指涉限于文本的成规,指出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自我指涉和读者自我指涉的存在,这有利于解释《诗经》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马丁 诗经 自我指涉 解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作为内容——论文学的自我指涉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步朝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100,共5页
关于文学形式自身的观点最终是关于生活的观点,自我指涉性最终归于指涉性。通过梳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对自我指涉性的理论探索,结论如下:对于形式主义者来说,自我指涉性主要是作为文本现象,而对结构主义者来说,则毋宁以其为批评眼光... 关于文学形式自身的观点最终是关于生活的观点,自我指涉性最终归于指涉性。通过梳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对自我指涉性的理论探索,结论如下:对于形式主义者来说,自我指涉性主要是作为文本现象,而对结构主义者来说,则毋宁以其为批评眼光加于作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指涉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情节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力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6,共10页
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文章认为,... 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具有诗话编撰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不仅循例大量征引他人的前文本(pre-text)——包括本事、作品与批评,而且还体现了相当明显的自我指涉(auto-ref-erentiality)现象——即不时自我表述(包括其本人及其家庭/家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该诗话当作再现其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历史与文学创作的文本空间。不过,沈善宝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呈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叙述,而是在随机动态的过程中,将其自我指涉置于与其相关的诸多关系(文本/前文本)之中,由此构成一种涵蕴其间的互文性,或称之为"内文本"(intratextuality)建构。其最终效果,不仅使这种"内文本"建构成为该诗话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在貌似(自我指涉的)零碎拼合中浮现出沈善宝自身(历史与文学)的轮廓与影像。这样一种文本策略的运用及其价值取向,无疑是强化了女性自身(尤其是作为时代才媛领袖之一的沈善宝)在重构女性文学史过程中的责任感及参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嫒诗话》 沈善宝 清代才嫒 自我指涉 内文本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诸系统及其组织的 封闭运作与耦合共振——对扶贫困境及其超越的一个自我指涉社会系统论解释 被引量:1
8
作者 吕付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6,共15页
自我指涉社会系统理论为从全社会整体结构与诸系统及其组织运作机制入手分析和解释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而思考超越困境的可能路径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局部地区和部门的精准扶贫之所以出现困境,是因为实践中的政治、社会... 自我指涉社会系统理论为从全社会整体结构与诸系统及其组织运作机制入手分析和解释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而思考超越困境的可能路径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局部地区和部门的精准扶贫之所以出现困境,是因为实践中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子系统及其组织的自我指涉封闭性运作产生了非预期的负面后果;与此相对,假若诸系统及其组织对这些负面后果有所观察与反思,进而增强政治、社会与经济子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结构耦合共振以及这些系统内各组织之间可能存在的操作耦合共振,则能为超越困境提供可行的现实路径。将此理论观点应用到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个案中,既可以充分解释项目起初失败的原因,又能深刻说明项目后来成功的道理。因而,有益于研究者进一步提炼未来中国精准扶贫伟大成就因何取得的理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自我指涉社会系统理论 封闭运作 耦合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造梦之家》看元电影的叙事方式、美学取向与媒介观念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敏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电影研究中,“关于电影的电影”即“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电影”被称为“元电影”^([1])。近年来,电影界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元电影”现象,无论是商业类型片还是小众文艺片,都在... 在电影研究中,“关于电影的电影”即“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电影”被称为“元电影”^([1])。近年来,电影界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元电影”现象,无论是商业类型片还是小众文艺片,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电影的影像或故事内部进行自我指涉的倾向。这一倾向的追求既体现为对电影史上的大师或经典电影的致敬,也体现为对其他电影文本的有意识挪用,还表现在有意对电影生产机制的暴露,或者在改编行为中刻意强调放映机、电影院、编剧、导演等电影生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本 电影史 经典电影 文艺片 美学取向 直接引用 商业类型片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语言的革新进路:论张枣“元诗”对“元电影”的跨界可能
10
作者 张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1,共4页
近年来,华语影坛的元电影实践陷入语言自我复述的困境,亟须寻找跨媒介的理论资源化解自身危机。于此而言,20世纪90年代诗人张枣提出的元诗方案显然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突围示范。他所强调的汉语性、姿态性的写作将元诗导向相对独立的民族... 近年来,华语影坛的元电影实践陷入语言自我复述的困境,亟须寻找跨媒介的理论资源化解自身危机。于此而言,20世纪90年代诗人张枣提出的元诗方案显然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突围示范。他所强调的汉语性、姿态性的写作将元诗导向相对独立的民族化进路。这实际上也跨界启发了元电影的艺术模式,为华语元电影的发展拟定基于民族性、个人性、语言性的关键参数,为更好地实现华语元电影现代转型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语言 张枣 元诗 元电影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与社会关系新探——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红雨 闫广芬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0,共6页
卢曼以"功能结构论"为起点,以"系统/环境"为主导性区分,将社会视为一种以"自我指涉"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复杂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大学同样通过"自我指涉"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维持与发展,并以&... 卢曼以"功能结构论"为起点,以"系统/环境"为主导性区分,将社会视为一种以"自我指涉"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复杂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大学同样通过"自我指涉"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维持与发展,并以"复杂性化约复杂性"的基本原则建构起其与社会"结构耦合"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既需要大学通过功能的特定化与二元符码的确立来保证"自我指涉"的完成,又需要合理的边界设置来保证大学与社会间的互动磁场的稳定存在,这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对于大学发展所提供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曼 社会系统理论 大学 自我指涉 结构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悖论及其生产性——从社会系统论的二阶观察理论出发 被引量:8
12
作者 宾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3,共9页
卢曼从系统论法学的二阶观察立场出发,发现了现代法律秩序的一个核心秘密:在功能分化社会,法律内部处处嵌套着循环性和自我指涉的悖论。悖论不再是法律运行的禁忌或死穴,反而是法律从其他社会子系统中分化出来并不断自我复杂化的动力机... 卢曼从系统论法学的二阶观察立场出发,发现了现代法律秩序的一个核心秘密:在功能分化社会,法律内部处处嵌套着循环性和自我指涉的悖论。悖论不再是法律运行的禁忌或死穴,反而是法律从其他社会子系统中分化出来并不断自我复杂化的动力机制。法律悖论深藏于法律的底层,支撑着法律系统从宏观到细节的运行,保证了法律既开放又封闭的操作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曼 悖论 二阶观察 自我指涉 图衣布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小说举隅——巴思的《迷失在游乐场中》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象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73,共8页
《迷失在游乐场中》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其主要审美特征是:一、叙事结构和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二、强烈的自我指涉性和自我意识。三、采用戏仿的手法。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小说 结构形式 自我指涉 戏仿 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语言学派风味的逻辑分析──评黄展骥的“悖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桂起权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9-120,128,共3页
日常语言学派风味的逻辑分析──评黄展骥的“悖论研究”桂起权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香港从事逻辑与思想方法论教育约有30余年,又是《公教报》、《青年报》等多家港报的逻辑专栏作家,因此在逻辑教育方面对一代香... 日常语言学派风味的逻辑分析──评黄展骥的“悖论研究”桂起权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香港从事逻辑与思想方法论教育约有30余年,又是《公教报》、《青年报》等多家港报的逻辑专栏作家,因此在逻辑教育方面对一代香港青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语言学派 逻辑分析 黄展骥 辩证法 逻辑矛盾 悖论 现实矛盾 自我指涉 辩证逻辑 矛盾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阈下刑法立法观的当代中国选择及其展开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亚可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8-145,共18页
当前的刑法立法观之争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刑法立法观、消极刑法立法观与折衷刑法立法观之间所形成的理论争议;二是风险/安全/预防刑法立法观与自由刑法立法观之间所形成的理论争议。上述理论争议源于刑法学者遵循“人类中心主... 当前的刑法立法观之争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刑法立法观、消极刑法立法观与折衷刑法立法观之间所形成的理论争议;二是风险/安全/预防刑法立法观与自由刑法立法观之间所形成的理论争议。上述理论争议源于刑法学者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范式考察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以致形成了“秩序”与“自由”这两种价值立场的分歧。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与“去中心化”,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不当束缚,必须基于功能主义的考察进路,从刑法属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功能子系统这一现实出发,根据刑法的规范确证功能与运作逻辑考察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情况。这可谓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正当性根据。根据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在刑事立法实践中,应当以宪法作为刑法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功能子系统“结构耦合”的媒介,以现有刑法规范体系作为刑法子系统自我指涉的参照,从而实现刑事立法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立法观 人类中心主义 功能主义 结构耦合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自创生机制:隐藏与展开悖论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宾凯 《交大法学》 2013年第1期81-92,共12页
目次一、超越"规范与事实"的二元对立二、悖论与法律系统自创生三、法律系统的意义再生产四、悖论的隐藏和展开余论现代社会的法律系统是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系统。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一旦我们这样提问,我们就卷入了... 目次一、超越"规范与事实"的二元对立二、悖论与法律系统自创生三、法律系统的意义再生产四、悖论的隐藏和展开余论现代社会的法律系统是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系统。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一旦我们这样提问,我们就卷入了自我指涉的循环。为了使法律沟通持续下去,我们就必须隐藏这个由于自我指涉而产生的悖论,为此也会发明很多隐藏悖论的方法。比如,在法律论证中寻找"理由",借助"社会科学"解决法律分歧,在具体条文不能解决个案争议时诉诸"原则",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自创生 悖论 自我指涉 卢曼 托依布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与翻译研究探析——论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安妮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34,共3页
从社会学视角开展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本文从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出发,介绍社会学家卢曼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力图在借鉴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考察其与翻译研究的理论契合点,并分析将卢曼社会系统理... 从社会学视角开展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本文从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出发,介绍社会学家卢曼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力图在借鉴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考察其与翻译研究的理论契合点,并分析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翻译 系统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瑞尔在社会科学视野下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瑶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9,共5页
于根·施瑞尔的比较教育方法论突破了以往方法论只在学科系统内部论述的怪圈,以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研究视野探寻比较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他采用了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框架对比较教育方... 于根·施瑞尔的比较教育方法论突破了以往方法论只在学科系统内部论述的怪圈,以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研究视野探寻比较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他采用了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框架对比较教育方法论进行分析,并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对其理论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方法论 自我指涉 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批判与意识现代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居纳尔.希尔贝克 王寅丽 《哲学分析》 2010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宗教的多元化和整全学说(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多元化,与现代武器和前现代思维方式的结合,导致了如下问题:为了避免致命的"诸神之争",是否有可能证明在不同宗教教义和文化传统中间存在着普遍有效的基本规范?如果有可能... 宗教的多元化和整全学说(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多元化,与现代武器和前现代思维方式的结合,导致了如下问题:为了避免致命的"诸神之争",是否有可能证明在不同宗教教义和文化传统中间存在着普遍有效的基本规范?如果有可能的话,就需要一种意识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一种宗教批判,而且包括一种科学合理性的自我批判性的批判。通过先验语用学和概念分析的一种调和来寻求一个肯定性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的和商谈的合理性 归谬论证 内在于行动(“默会”)之知 自我指涉的 重构和创造性重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构的诗学:先锋小说的元叙述
20
作者 蔡咏春 潘艳慧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4,共5页
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在叙述领域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作者使用自我指涉的叙述人,这个叙述人在复杂的叙述过程中往往指涉自己,叙述的真实界限时时被故意模糊。他用一种戏拟的手法来处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而且在自我指涉过程中,总是试图利用... 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在叙述领域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作者使用自我指涉的叙述人,这个叙述人在复杂的叙述过程中往往指涉自己,叙述的真实界限时时被故意模糊。他用一种戏拟的手法来处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而且在自我指涉过程中,总是试图利用他自己和他人作品中的人和事来暴露和质疑文学的规范,从而有意夸耀小说的虚构性。先锋作家的元小说以一种后现代主义者的关注,在历史的语境中,以冷漠的叙述及戏拟风格,进行叙述的想象构建。它专注于围绕文本虚构,对历史记忆、作品人物、冷漠的现实进行戏拟,把虚构作为过程而非结果进行双重文本创作,使文学回到了写作叙述本身,回到了纯粹的语言层面,从而进行着一次没有目的的短暂的语言和叙述的狂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 叙述人 自我指涉 元小说 语言狂欢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