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我归类理论的群体极化模型与仿真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宁 赵胜洋 杨学成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意义]群体极化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舆论和谐的巨大障碍,社会舆情管理部门需要新颖且有效的群体极化指导理论。[方法/过程]以自我归类理论为依据,在改进完善Weisbuch-Deffuant模型基础上提出新的演化模型--SCT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 [目的/意义]群体极化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舆论和谐的巨大障碍,社会舆情管理部门需要新颖且有效的群体极化指导理论。[方法/过程]以自我归类理论为依据,在改进完善Weisbuch-Deffuant模型基础上提出新的演化模型--SCT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不同网络环境、不同观点值分布条件下极化演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环境的平均节点度对群体极化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强原型性的群体其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群体内的聚合程度及聚合速度上;对立群体人数的不同比例会导致多数群体内观点趋于平均化,少数群体趋于极端化。在此基础上,向政府等相关舆情管理部门提出控制舆情极化现象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归类论 群体极化 模型仿真 舆情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群体去个性化与自我表达的动态转化:基于青年汉服爱好者群体的研究
2
作者 黄听雨 李翔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09,共9页
本研究以自我归类理论为框架,对当下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的去个性化及自我表达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等地汉服爱好者组织的青年会员作为样本框,以滚雪球抽样确定访谈对象,以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 本研究以自我归类理论为框架,对当下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的去个性化及自我表达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等地汉服爱好者组织的青年会员作为样本框,以滚雪球抽样确定访谈对象,以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剖析青年个体对汉服爱好者群体应然行为规范、自我实然行为以及其他爱好者群体行为三组数据的比较与认知,进而阐释青年个体在自我去个性化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多维动态互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自我归类理论 汉服 自我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偏见引发冲突情境下自我归类对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来自景颇族、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的证据 被引量:8
3
作者 尹可丽 杨玉雪 +1 位作者 张积家 田江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1,共9页
采用情境实验法和故事补全任务,考察双向偏见引发冲突情境下的自我归类对景颇族、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冲突事件的当事者,景颇族学生和傣族学生觉察到的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及促使不信任等民族社会... 采用情境实验法和故事补全任务,考察双向偏见引发冲突情境下的自我归类对景颇族、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冲突事件的当事者,景颇族学生和傣族学生觉察到的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及促使不信任等民族社会化信息存在差异;景颇族、傣族和汉族学生的自我归类存在差异;自我归类对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与报告权威等信息的觉察的影响亦存在民族差异。在双向偏见冲突情境下,三族学生的自我归类与民族社会化觉察有一定关系:无论是做当事者/内群体归类、旁观者/外群体归类,还是做调解者/群际归类,被试对促进和睦的觉察均最多。偏见准备主要与当事者归类有关,而进行调解者归类的被试更容易觉察到"报告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化觉察 偏见 自我归类 促进和睦 偏见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危”还是“保护”?自我类别效价对刻板印象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魏谨 佐斌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双危假说认为,与单一消极类别群体相比,人们对双消极类别群体的刻板印象改变更消极。为检验评价者自我类别效价是否构成双危假说的边界条件,研究1激活被试的消极类别来考察评价双方共享一个消极类别后的刻板印象改变,研究2情境化启动被... 双危假说认为,与单一消极类别群体相比,人们对双消极类别群体的刻板印象改变更消极。为检验评价者自我类别效价是否构成双危假说的边界条件,研究1激活被试的消极类别来考察评价双方共享一个消极类别后的刻板印象改变,研究2情境化启动被试的现实类别以考察被试与双类别评价对象共享类别后的刻板印象改变。结果发现:(1)面对双消极类别群体,积极自我类别者的刻板印象改变恶化,表现出“双危”特征,消极自我类别者的刻板印象改变不显著,表现出“保护”特征。(2)消极自我类别评价者对双外积极群体的刻板印象改变更积极,积极自我类别评价者对与自己共享一个积极类别的双类别群体的刻板印象改变更积极。总的来说,刻板印象改变受到评价者自我类别效价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危假说 自我归类 自我类别效价 交叉分类 刻板印象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 被引量:48
5
作者 吴小勇 杨红升 +1 位作者 程蕾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2-722,共11页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份承诺水平,情绪,群体规模和地位,以及情境中相关线索的优势水平。另外,阐述了几个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去类别化、再类别化和次类别化。未来研究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如何相互作用,自我概念整合,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探索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以及跨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凸显性 工作自我概念 自我归类 角色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与效果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锐 凌文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3-630,共8页
自我刻板化是指个体自认为某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我刻板化的理论基础——自我归类理论,然后从自我刻板化的行为效应、态度效应以及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 自我刻板化是指个体自认为某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我刻板化的理论基础——自我归类理论,然后从自我刻板化的行为效应、态度效应以及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还有必要加强对自我刻板化的应用研究等五方面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刻板化 自我刻板化 内隐自我刻板化 自我归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参与研究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述评和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谭菊华 李进军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5-147,共3页
消费者参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向。消费者参与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对自身位置的感知和对期望价值的追求,因此,心理学中关于个体的理论和群体的理论为消费者参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目的就是... 消费者参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向。消费者参与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对自身位置的感知和对期望价值的追求,因此,心理学中关于个体的理论和群体的理论为消费者参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参与的原因、消费者参与的程度以及消费者参与对其他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参与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归类理论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参与研究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述评和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进军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19-20,共2页
消费者参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心理学中关于个体的理论和群体的理论为消费者参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参与的原因... 消费者参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心理学中关于个体的理论和群体的理论为消费者参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参与的原因、消费者参与的程度以及消费者参与对其他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参与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归类理论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舆论环境下我国新闻从业者社会认同建构研究
9
作者 李惊雷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46,共3页
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业而言,存在着两种影响因素:其一是互联网技术;其二是社会转型。由此形成了新的舆论环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自我归类理论出发,对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认同建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当下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加... 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业而言,存在着两种影响因素:其一是互联网技术;其二是社会转型。由此形成了新的舆论环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自我归类理论出发,对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认同建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当下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认同的建构,密切新闻从业者成员群体和心理认同群体的贴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社会认同中的一些疏离或者解组的现象,寻找影响自我归类的原因,强化社会认同的建构,进而为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舆论环境 新闻从业者 自我归类 社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分类及其对刻板印象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严磊 佐斌 +2 位作者 张艳红 吴漾 杨林川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2-1283,共12页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交叉分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是指在知觉或评价他人时,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研究发现交叉分类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也可以增强刻...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交叉分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是指在知觉或评价他人时,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研究发现交叉分类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也可以增强刻板印象。对此,类别化视角的解释强调群体身份的作用,而个体化视角的解释强调多重类别背景下去类别化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在如何理解并考察这一影响的不同方向上仍存在分歧,同时,也未能认识到刻板印象对于个体认知与认同的意义,存在明显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类别化视角的动机与认知过程,个体化视角的优势类别与加工方式,以及以自我归类为基础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分类 刻板印象 社会认同 自我归类 多元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