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排斥及自我宽恕和正念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佟芗 杨晓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宽恕和正念在其关系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2072人(男1131人,女941人),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大学生社会排斥量表(SEQU)、自我宽恕量表(CSSQ)和正念量表(PHLMS)进行测量。采...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宽恕和正念在其关系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2072人(男1131人,女941人),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大学生社会排斥量表(SEQU)、自我宽恕量表(CSSQ)和正念量表(PHLMS)进行测量。采用SPSS程序中宏程序PROCESS模型59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检验。结果:自我宽恕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之间起中介作用(β=-0.10);正念调节了自我宽恕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间的中介作用的前、后两条路径以及社会排斥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路径(β=0.01、-0.01、0.01)。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相关,自我宽恕在两者中起中介作用,正念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自我宽恕 正念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宽恕的概念、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喻丰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09-1315,共7页
自我宽恕是指当自己是侵犯者时,发生于自己内部的,对待自己的动机由报复转向善待的变化。自我宽恕的概念在其对象、过程、实质和价值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即自己与他人、给予与寻求、特质与情境、积极与消极的争论。自我宽恕与人际宽恕在... 自我宽恕是指当自己是侵犯者时,发生于自己内部的,对待自己的动机由报复转向善待的变化。自我宽恕的概念在其对象、过程、实质和价值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即自己与他人、给予与寻求、特质与情境、积极与消极的争论。自我宽恕与人际宽恕在其对象、影响因素与后果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区别。对自我宽恕的测量现有宽恕自我(FS)量表、Heartland宽恕量表(HFS)以及状态自我宽恕量表(SSFS)3种工具。有关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显示,自我宽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还待探讨,而自我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关。未来的研究应深化自我宽恕的界定、拓展其研究方法、扩大其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恕 自我宽恕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性旅游体验对青年旅游者压力后成长的影响——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瑛 贺文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5,共14页
为了提升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年群体实现压力后成长,探究旅游“治愈”价值的本质,文章基于599份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剖析了认知性旅游体验对青年旅游者压力后成长的影响机理,检验了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多重链式中... 为了提升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年群体实现压力后成长,探究旅游“治愈”价值的本质,文章基于599份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剖析了认知性旅游体验对青年旅游者压力后成长的影响机理,检验了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研究表明:认知性旅游体验是青年实现压力后成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自我宽恕在认知性旅游体验与青年旅游者压力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人际宽恕以及自我宽恕→人际宽恕在认知性旅游体验与青年旅游者压力后成长间存在“遮掩效应”。结合对填写问卷的10位青年旅游者的回访发现:旅行之所以能疗愈内心,让青年实现压力后成长,主要是因为旅游中的所见所思让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该研究尝试从个体认知视角解释旅游体验“治愈”价值的本质,同时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性旅游体验 自我宽恕 人际宽恕 压力后成长 青年旅游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创伤的发生机制探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楚兰 杨放 常运立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道德创伤的发生始于打破了有关公平正义、善恶判定、生命价值等伦理规则的作战行为。此行为作用于由个体道德信仰、文化传统等共同塑造的道德直觉,并基于此作用于士兵的道德推理,由此创伤事件内化成一种道德事件。进而道德事件或是道德... 道德创伤的发生始于打破了有关公平正义、善恶判定、生命价值等伦理规则的作战行为。此行为作用于由个体道德信仰、文化传统等共同塑造的道德直觉,并基于此作用于士兵的道德推理,由此创伤事件内化成一种道德事件。进而道德事件或是道德事件所引发的二次体验的强度突破道德情感的道德韧性,由此道德主体走向道德创伤,表现为自我谴责、退缩、自伤、杀人等行为、认知和情感症状;且随着自我谴责的增强,受创者将陷入一个道德创伤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而自我宽恕意味着一条恢复调和之道,要求受创者自我原谅,及时调和道德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创伤 创伤事件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自我宽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提亚模式赋能对急诊服毒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影响
5
作者 徐丹丹 杨卫红 +5 位作者 赵佳 吴利娟 范雨欣 张鑫月 石金河 王卫珍 《护理学杂志》 2025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赋能对急诊服毒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科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88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4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系统修复为核心的萨提亚模...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赋能对急诊服毒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科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88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4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系统修复为核心的萨提亚模式赋能干预。结果出院时两组各43对自杀未遂者及家庭照顾者完成研究,出院第90天对照组32对、干预组31对完成随访。出院时及出院第90天,干预组家庭照顾者反刍思维消极元认知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宽恕、创伤后成长、家庭复原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3个月内再自杀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赋能家庭照顾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及家庭复原力,从而降低急诊服毒自杀未遂者出院后再自杀行为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毒 自杀未遂 家庭照顾者 萨提亚模式 反刍思维 自我宽恕 创伤后成长 家庭复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